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地设定问题情境
2020-04-14李信霖
李信霖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所谓问题情境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面临的问题与其相关经验之间形成的系统。通过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取向和思维动机,优化学习效果。
基于此,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我们可以将问题情境引入其中,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又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生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
首先,要坚持利益原则。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只有当他们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也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将问题情境融入一些游戏和故事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要坚持针对性原则。在问题情境的产生中,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必须针对教学难点、重点、内容和目标。如果教师与这些内容分离,不仅很难突出学习主题,而且浪费更多的课堂时间。把车放在马前,很难突出问题情境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坚持思维原则。问题是问题情境的核心。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具有较强的层次和深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使他们在逐步探索和探索中掌握知识,确保学习任务一个接一个地完成。
教学中如何科学设置问题情境?创造情境的策略是什么?
1.结合真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属于生活。基于此,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运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来构建问题情境,从而有效地增强数学知识的具体化和生动性,缩短学生与理论知识的距离,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增强能力。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理解图形”的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创造场景。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课堂,并设置问题,如“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图形?”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获得最终答案,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种教学方法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亲近感和体验,使他们更好地感知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显著提高最终的学习效果。
2.通过已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结合现实生活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原有的知识库,设置一些更层次、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索。这样既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升华,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
例如,在向学生讲解“分米和毫米”的过程中,学生们之前已经学会了“米和厘米”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分别向学生展示四把尺子,并在每把尺子的位置上用毫米、分米、厘米和米标出红线,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设置相应的问题,比如“你从这样的观察中得到了什么样的信息?”四位统治者的红线位置是什么关系?”因此,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既能使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又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记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和价值。
3.运用不同角度,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手段、途径和方法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操作,又有利于他们数学思维的形成。基于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应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视角看待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从而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向学生讲解“观察物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一些新颖的手段来促进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摆一张桌子,把不同的三维图形放在桌子上,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图形,并将看到的图形记录下来,最后进行比较,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就更清楚了。不同的观察位置,不同的图形也不同。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带来强烈的新颖感,保证了教学目标的逐一实现。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精心营造情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同时保证他们有更好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使最终的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