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

2020-04-10吴忠豪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落花生篇文章谈话

吴忠豪

师:(板书:落花生)花生,知道不知道?

生:知道。

师:因为它有营养,吃了它对身体有好处,所以有的地方叫它“长生果”,平常叫它“花生”。但课题上为什么要加一个“落”字,叫它“落花生”?不知道吗?听我讲(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出一棵花生):花生生长在比较松软的土壤里。种子埋下去以后它就开始生根、发芽,长上来以后分杈、开花。一般的植物,比如瓜果蔬菜,花落后就结出了果实。但是花生有一个特点,花落后,花柄继续长,往下弯,花柄带着一个叫子房的东西钻到土里面,在土里面结出了一个一个的什么东西?

生:果实。

师:这就是那个谜语说的“麻屋子,红帐子,里边住个白胖子”,什么东西?

生:花生。

师:它的特点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学上就叫它什么呀?

生:落花生。

[评]课文题目叫“落花生”,为什么花生前面要加一个“落”,学生一般不了解。支老师用简笔画画出了落花生的生长特点,非常简洁地说清楚了落花生与一般植物生长的区别。这段开场白看似简单,但是反映出支老师渊博的知识,钻研教材的细致认真,以及对学生经验的熟知。

师:这是它的学名,课前大家都读了课文没有?

生:读了。

师:既然读了,现在不要打开书,我看看谁对课文有记忆,这篇文章它分了几个部分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不知道,打开书看看,谁看出来了,一开始写的什么?

生:写了我家后园有半亩空地,我们开垦后种上花生。

师:简单地说,三个字——

生:种花生。

师:一开始写种花生,我们先记上。(板书:种花生)后来写什么?种完花生以后干什么了?

生:种完以后写收获。

师:收获以后干什么了?

生:过一个收获节。

师:后面是不是都写的是过收获节的事?

生:是。

师:那你说课文的第二部分写的什么?

生:过收获节。

师:这不是出来了吗?(在板书“种花生”下写“收获节”)课文就由这两大部分组成。文章不长,但是这篇文章写得很精彩,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

生:不知道。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叫许地山。(板书:许地山)他是一位很著名的作家。他的这篇文章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轰动。可能有的同学觉得奇怪,就这么一篇我们读起来平平淡淡的文章,怎么会引起轰动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我告诉你们。第一点,这篇文章虽然以“落花生”为题,但他只是在向你介绍这种植物吗?

生:不是。

师:比如《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就是介绍爬山虎的脚。这一篇也是以植物的名称为题,但不是介绍植物,而是通过这个植物讲出了一个道理。这篇文章的重点写得非常突出。所以我们学这一课的时候,第一是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作者通过讲花生说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你得明白,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学习他写文章怎么突出重点,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又怎么抓重点,要主次分明,牢牢地抓住它的重点。我今天就教给你们抓重点的方法,这是第二点要学习的。把这两点学好了,你这两堂课也就学好了。

[评]支老师提出了阅读这篇课文的两点要求:一是要理解“作者通过讲花生说了一个什么道理”,二是学习抓住课文重点的方法。高年级学生读课文必须读懂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是最基本的阅读要求。“今天就教给你们抓重点的方法”,这是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学会了这种方法,对学生今后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重要作用。支老师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非常清楚,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上,他追求的是教会学生掌握一种理解中心思想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即便在当下也非常值得称道。

师:因为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大轰动,许地山也感到很骄傲,所以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什么叫“笔名”知道吗?

生:知道。

师:作家在发表文章的时候用的一个假名,叫笔名。你们知道许地山先生起了一个什么笔名吗?不知道,我告诉你们,起了这个名字。(板书:落华生)

(生读“落华生”)

师:一看就知道从哪儿变来的?

生:落花生。

师:连自己的笔名都是从这篇文章变来的,你想他是不是为自己的文章有点感到骄傲?

生:是。

师:这篇文章,你好好学进去,很有味道。刚才我讲了要抓重点,而且要教你抓重点的方法。我先教你第一点,怎样知道文章的哪部分是重点。第一,看看他写的是“详”,还是“略”。(板书:看详略)现在你们看书,课文分两大部分,“种花生”和“收获节”,你们数一数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然后标出来。有多少?

生:十五个。

师:你再看看,“种花生”用了几个自然段?

生:一个。

师:一个,全文一共十五个自然段,写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只用了一个自然段,第二部分用了多少個自然段?

生:十四个。

师:你们说,哪个写得详,哪个写得略?

生:“种花生”写得略,“收获节”写得详。

师:对,作者把他要表达的重点写得详还是略?

生:详。

师:“种花生”和“收获节”哪个是重点?

生:收获节。

(教师在板书“收获节”三字后,用红笔画一个△表示是重点)

[评]怎样抓文章的重点?支老师细化出具体的方法。第一就是“看详略”。怎样看出文章的详略呢?就是看文章写的“种花生”“收获节”两部分内容,哪部分写得详,哪部分写得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段落清晰地分辨出文章的详略,这样“看详略”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操作方法。这样具体细致的指导非常必要,特别对一部分悟性不强、思维不那么敏捷的学生特别有帮助。

师:对,重点段我们重点学,不是重点段我们简单地学,或者叫“略学”。下面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不管他写了多少话,只要抓住它的中心内容,这一段就理解了。另外,看看有没有值得注意的地方。现在自己默读。(生默读)

师:谁来读一读这段?

(一学生站起来读,教师纠正了两个字的发音)

师:读得不错,谁觉得哪里需要注意?

生:我注意到他们把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花生。

师:你注意这一点了,谁还注意什么了?

生:母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就种花生吧。

师:谁还有?

生:到后来居然收获了,没有收获就没有收获节。

师:你们都是从课文的前后联系来考虑的。这样考虑也行,但是在这一课当中,就不合适了。

生:我们家的后面有半亩空地。

师:你还是那样考虑的。这一段里有一个词值得注意,找一找。

生:开辟。

师:不对。

生:居然。

师:他说“居然”,“居然”是什么意思?用在什么情况下?

生:本来没想的事情,现在出现了。

师:八点钟上课,你七点五十五才起床,我以为你要迟到了,可是不到八点你进了教室。我可以说你居然什么呀?

生:没有迟到。

师: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用“居然”。大家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花生……

生:得花生。

师:对呀,这是顺情顺理、自然而然的事情,但课文里为什么要用“居然”?

生:可能他们以前没有种过花生。

师:以前没种过,没经验,没想到会收获是吧?有这个情况,还有什么?

生:书上说,没过几个月。

师:你的意思是得几年?(众笑)春种秋收就是几个月。

生:他们没想到会在收获节前收获。

师:收获节是谁规定的?日历上就有个收获节吗?(众笑)只是他们自己定了一个日子叫收获节。你们说,这家人是农民吗?

生:不是。

师:是不是指望种花生,收花生,过日子?

生:不是。

师:他们种花生只不过是觉得让那块地荒着可惜,种上一点吧,收就收点,不收就算了,他指望着收获没有?

生:没有。

师:没指望,但是还真收获了,所以他怎么说呢?

生:居然收获了。

[评]“居然”是一个副词,学生不好理解,所以应该让学生理解一下。学生解释为“本来没想的事情,现在出现了”,词义理解正确。但是支老师没有满足于学生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继续发问:课文写种花生得花生,是“顺情顺理、自然而然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没想到什么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并且结合学生的理解作了巧妙而妥帖的解释。从这个词义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支老师语感的敏锐和钻研课文一丝不苟的精神,着实让人佩服。

师:你们再看,种花生的过程写了四个词,哪四个词?

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师:所有种花生的过程用了多长时间?

生:几个月。

师:所有的过程用了几个月,可是作家只写了几行字,用了四个词就跨过了几个月,你们说写得简单不简单?

生:简单。

师:所以这个作家了不起呀!半年的事几句话就讲完了,多干脆,多简单啊!你们在作文时能这么高度地概括吗?

生:不能。

师:这一部分,因为作者是略写的,所以我们采取了“略学”的方法,第二部分“收获节”我们得重点地学,因为它是重点内容。现在,你们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好好看看这个收获节,既然是个节,它有几个节目?也就是说他们怎么过的这个节?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现在看课文。

(学生各自默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来跟他们一块过收获节,收获节的第一个节目,干什么?

生:谈花生。

师:只把花生摆那儿,不叫你动,光让你说,要这样过节你高兴吗?(众笑)好好看看。

生:第一项是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

师:做好几样食品是为了摆着吗?

生:吃花生。

师:对了,第一项“吃花生”。(在板书“收获节”后加一括线,括线后写“吃花生”)一边吃,一边接着干什么?

生:谈花生。

师:这回对了,谈花生。(在板书“吃花生”下写“谈花生”)现在再看,第一部分用了一个自然段,第二部分“收获节”用了十四个自然段。这里“吃花生”用了几个自然段?

生:一个。

师:只用了一个,而“谈花生”用了十三个自然段,根据“看详略”的方法,哪一个是重点?

生:谈花生。(教师在“谈花生”后畫红△)

师:“谈花生”是重点,那么“吃花生”用哪种方法学?

生:略学。

师:谁来读“吃花生”这段,还是一边读一边找出值得注意的地方来。(一学生读此段)

师:这一段需要注意什么?(无人回答)你们说他们对这个收获节重视不重视?

生:重视。

师:非常严肃吗?

生:不是。

师:很重视,但不非常严肃。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很重视?

生:他们把父亲也请来了。

师:怎么过收获节,请父亲来就表示很重视?这说明父亲经常不经常和他们在一起呢?

生:不经常。

师:可能是公事比较忙,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不能经常和家人在一起。今天过节了,特意把他父亲请来了,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注意到没有?父亲也来了,真是——

生:很难得。

师:还有哪些?

生:吩咐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节。

师:特意找了一个比较清静的地方,到后园的茅亭里去过。什么叫茅亭?这个“茅”是什么意思?

生:稻草。

师:稻草不是茅草。

生:是一种草。

师:对了,是一种草的名字,茅草盖的亭子。茅草怎么能盖亭子呢?实际上只是亭子顶上搭着茅草,底下还都是木头柱子,这就叫什么亭啊?

生:茅亭。

师:后来人们用稻草,也用麦秸做亭子,就统称“茅亭”了。过收获节,特意请了父亲,特意找了地方,安排了时间,是够重视了吧?

生:是。

[评]虽然这堂课重点是教“抓文章重点”,但是支老师没有放弃对学生自读感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出值得注意的地方来”,然后抓住“很难得”“茅亭”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说明他对学生阅读基本功训练的重视。

师:母亲做了许多花生食品让大家吃,下面就该什么了?

生:谈花生。

师:我找一位同学把下面整个课文读一遍,他一边读,大家一边看看有几个人在谈话。

(生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几个人参加了谈话?

生:四个。

师:你说有哪些人?

生:爸爸、哥哥、姐姐还有“我”。

师:我说是五个人,母亲谈话没有?

生:没有。

师:好好看看,参加谈话没有?

生:参加了。

师:对了,点点头,在听人家谈话,听完以后表态没有?

生:表态了。

师:表什么态了?

生:同意。

师:母亲参加了谈话,就是没开口,四个人开口说话,这四个人是各说各的,还是分成了几个方面?谁和谁是一方面?仔细看一看。

生:爸爸是一方面,哥哥、姐姐和“我”是另一方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是一方面问,一方面答。父亲是主要人物。

师:“我们”三个人算一方面,爸爸一个人算一方面。谈话分成两方面。(在板书“谈花生”后加一括线,括线后写“我们谈”“父亲谈”)你们都在忙着抄板书,顾不上抬头听课了。其实你只要注意听,这板书明年也不会忘,但抄在本上可能明天就会忘。因为人要记忆东西,依靠脑子去记忆,就深深地留在脑子里了。如果依靠本子上的记录,写完之后一合上本子,也许就忘了。作笔记只是个辅助性的工作,太复杂的,太多的,条理不清的东西要先记下来后整理。像板书这么简单的东西,我这么大的年纪了都能记住,你们还记不住吗?要想记板书,下课以后有时间把它记下来,好不好?不要耽误听课。

[评]这里有个细节很值得关注。支老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随机插入的这段话,其实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课堂上忙着做笔记,其实“只是个辅助性的工作”,课堂上更重要的工作是“抬头听课”,下课后有时间再去整理笔记。这是老师的经验之谈。可见语文课上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结合课堂情境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对学生更有针对性,对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更加有效。

师:注意,“我们谈”和“父亲谈”这两方面哪个是重点?还用“看详略”的办法去辨别。但是“我们”也谈,父亲也谈,一问一答,谈话都是互相穿插着,不容易一眼看出。这样的话,“看详略”的办法还好使吗?

生:不好使了。(笑声)

师:因为谈话都在一起穿插着,所以“看详略”这个办法就不好使了。我还得告诉你们第二种办法。(板书:看内容)看内容,看父亲说的话重要,还是“我们”说的话重要。谁的话重要,谁就是重点。这是第二种办法。下面我找几个人,男同学谁读课文读得好?自己报名。女同学也一样。(教师挑了三男一女四个同学上前,并给他们分配了角色)該谁读谁就读,看看能不能把谈话的气氛读出来。你们只读他们说话的内容,也就是引号里面的话,不读其他的。开始。

(学生按各自的角色读)

师:谈话完了,你这个当哥哥的说了几句话?

生:一句。

师:哪一句?读出来大家听听。

生:花生可以榨油。

师:这句话重不重要?

生:不重要。

师:姐姐这一句重要不重要?

生:不重要。

师:“我”的第一句重要不重要?

生:不重要。

师:你再把第二句读一遍。(指读“我”说的话的学生)

生: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的这句话重要不重要?(生答“重要”)但他这句话是听了父亲谈话后的一个“觉悟”,所以还得看父亲的话。父亲说的话重要不重要?

生:重要。

师:那你们说“我们谈”是重点,还是“父亲谈”是重点?

生:父亲谈的是重点。(在板书“父亲谈”后面画△)

师:从什么上面看出来的?

生:内容。

师:这就叫看内容确定重点。“我们”谈的那几句除去“我”的最后一句话重要一点以外,其余几句用不用仔细地去研究?

生:不用。

师:这几句话的意思很明白简单。你在看课文的时候,一眼就能看懂的东西,不要去想它,把注意力集中在更重要的句子上。通过“看内容”我们找出来了,“父亲谈”是重点。找到这儿,我们就快接近中心了。你们现在看一看,用数字序号标出来,父亲一共说了几次话?(学生各自看书)

[评]这个环节指导的是抓重点的第二种办法—一“看内容”。“看详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阅读场合,写一家人对话的部分,更适合的方法是“看内容”。可见支老师不仅教学生理解什么是“看内容”的方法,还重视引导学生认识“看内容”这种方法应该运用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学法指导才是完整的,有效的。

猜你喜欢

落花生篇文章谈话
防止“一谈了之”,《干部监督室谈话工作规程》出炉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散文翻译
落花生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团圆篇
(1)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