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梳理情思线,落实语用点

2020-04-10王文国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儿孙标点粽子

王文国

《端午粽》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统编教材在编排上采用双线结构,从人文主线看,本文与同单元的《静夜思》《夜色》《彩虹》共同的主题是“家人”,以吃粽子为主线把传统文化与爱国情怀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語文要素主线看,重点是“读好长句子”。从文体上看,《端午粽》是一篇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小散文,粽子是儿童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的一种食品,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自家选用食材自做,也可以去商场购买。它的“小”主要是篇幅非常短,又是从儿童视角进行表达的。本文在叙述吃粽子这件事中,寄寓了作者对端午的情思,既有对外婆安排“我们”吃粽子的深情回忆,又有端午粽所寄寓的爱国之情,同时,在表达上句式长短不一,为课文教学重点“读好长句子”提供了合适的例句。对于这样的文本,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去把握文本呢?

一、在字里行间体会粽子包含的情怀

从物的角度看。题目中的“端午粽”显然与平时的粽子是有区别的。“端午”,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传统的文化氛围中。先看传统的韵味。粽子的主料是箬竹叶和糯米,这也是南方的特产(其实这些也是当年屈原所熟悉的),馅料有不同,以红枣为常见。箬竹叶让粽子闻起来有清香,糯米让粽子吃起来口感黏润,红枣则为粽子添加了丝丝甜味。这让外婆包的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可人,吃起来可口。这是地地道道的粽子味,有着千百年的历史;也是家里的粽子味,家乡的粽子味,或许外婆的外婆也曾经每年包这样的粽子给她吃,经过一辈又一辈的延续,粽子依然那么人见人爱。再品美好的情思。“美滋滋地吃”与“十分好吃”,既说明了一家人吃粽子的欢乐心情,又体现出“我们”对外婆包的粽子赞不绝口,也让外婆从中感受到与家人同乐的美好。“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分给邻居吃”,这一刻的外婆,心里装的不仅是家人,“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让外婆把“我们”的邻居也像家人一样看待了。外婆不仅让“我们”记住端午粽,还想让更多的人也能想起端午粽。也正是外婆的坚持,才让“我”把这样的事牢牢记在心上,“长大了”还把它写出来,以表达不忘外婆的教育。外婆当时说过什么都忘记了,但外婆的做法则深深刻进了“我”的心里。

从人物的角度看,外婆无疑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文章有四个自然段,其中三个自然段都有外婆的相关信息,而且是主角。实际上,课文中的外婆既是家人的代表,更是家人联系的纽带。“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总会”一词,说明外婆已经习惯了这样做,接着一个“盼着”,更体现了外婆对儿孙辈的爱恋与牵挂。外婆盼着儿孙回来不是希望儿孙来孝顺自己,或者给自己带来什么方便,而是盼着与儿孙团聚,在节日的氛围里,在分享传统的美食中,享受天伦之乐,让儿孙记住粽子的味道,记住端午节的亲情聚会。由此可见,“外婆”实际上是长辈的代表,“我们”则是晚辈的集合。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各自家庭的实际,说说在传统的节日里,自己都与哪些长辈在一起,还有哪些人也参加了节日的聚会,有什么比较深的印象等,以达到在“家人”的主题下实现对亲情的进一步认识。

文章结尾说“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并不是一句贴标签的话,而是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点到为止的方式,在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屈原的爱国情怀以及吃粽子与纪念屈原的关系,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讲清楚的,所以作者采用跳出儿童视角的办法,用“长大了”“据说”来作一种模糊的交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了解有这么一种说法就行了。这也是课文不借外婆的话来强调端午粽与屈原之间关系的用意。再者,爱国首先要从爱家人、爱人人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才符合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外婆没有对“我们”谈及端午粽与屈原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外婆没有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她是把爱国主义教育都放进了端午粽中。

二、在仔细品读中落实长句子的学习

“读好长句子”是统编教材第一次提出的语文要素方面的学习要求。首先要大致知道什么样的句子算长句子。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句子中间有多个停顿就应该看作是长句子:一种是句中有标点停顿,一种是句中无标点停顿。读好长句子需要以读通顺为基础,在朗读中进一步学会适当的停顿。句中有标点的停顿和没有标点的停顿需要适当区别。中间有标点的长句子,可以根据标点情况(顿号、逗号、分号等)在语气上断开;句中没有标点的长句子,应根据表达的需要作适当的语意停顿,但语气上是连贯的。两相比较,句中没有标点的长句子读起来会更难一些。再者需要理解“读好”的要求。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也应该是学习读好长句子的要求。只是长句子是低年级朗读中的难点所在,学生毕竟还处在学习阶段,对此不宜提出更高的要求。

《端午粽》一课几乎是由长句子组成的,比较复杂的是在长句子中间既有标点又有需要停顿的地方,如“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以及最后一句话,从语意上看都需要作适当停顿,这种既有标点停顿又有语意停顿的长句子,读起来难度自然大一些。要达到“读好长句子”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出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试着互相读读,看看读得不够顺利的在哪个地方,以便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读长句子时,对不同的句子采用不同的读法。

在指导学生读长句子时,可以结合具体的内容,适当引导学生开展想象,达到在朗读中理解与感受的效果。如读“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一句,学生在明白这个长句子是讲吃粽子后,可以联系自己吃粽子的实际来读:想象一下“剥开粽叶”的情形,是用力撕开还是慢慢地去剥;“咬一口粽子”是大口咬还是小口咬,是用力咬还是轻轻地咬;“真是又黏又甜”的感觉是大声呼叫还是微微点头称赞。这样就能体会到作者用几个短小的分句来写吃粽子的情景,既可以放缓叙事的节奏,又可以表达慢慢品尝的意味。读出了长句子中的这些内容,也就达到了“读好”的要求。

指导学生读长句子,还可以通过在比较中体会的方法进行。如教学“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一句时,可以出示“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枣”和“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与原句进行一层层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色彩的添加、叠词的运用的效果所在,从而懂得这个长句子需要用欣赏的语气来读,用爱不够的心情来读,读着读着,那种舒缓、上扬的语调就自然而然地在课堂上流淌出来。

由此不难看出,“粽子”是课文的关键词,在教学中既可以抓住“粽子”通过不同板块组织生字、词语和句子的学习(包括读好长句子),又可以在朗读中体会粽子所联系的家人与爱国诗人的情思。

猜你喜欢

儿孙标点粽子
标点兄弟的春游
中秋国庆喜相逢
缺少标点的谜语
小乌龟学标点
端午节,粽子香
有趣的标点
爷爷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