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理性思维的缺失及对策

2020-04-10梅艳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句式自然段理性

梅艳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简言之,理性思维就是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感性教育,需要语文教师具有感性的气质,充满活动和激情,还需要理性地审视,发现文本的独特价值。”事实上,小学语文课堂上,师生往往沉浸于教学情境中,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运用中不断升华情感,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一、《秋天的雨》教学实录片段

前不久,笔者观摩了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的同课异构教学,两节课都紧扣单元要素及课后练习,以课文第二自然段为重点段教学。先来回顾一下这两节课的第二自然段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1]

师: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料呢?

生:有许多颜色。

师:有哪些颜色呢?(生读表示颜色的词语)这里为什么用“五彩缤纷”,而不用“五颜六色”呢?自己读读这一段,你发现了什么?

生:“五颜六色”显得有点乱。

生:“五颜六色”只是说颜色多,而“五彩缤纷”指的是颜色漂亮。

师:看着这些词,你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标红表示动作的词)

生:成熟的水果你挤我碰,个个争先恐后。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带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这些词让我们看到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出示“缤纷”的古文字,了解其偏旁,解释有动态感)现在再来看看这幅美丽的秋景,还仅仅是说它颜色多吗?

生:不仅仅是颜色多,还很美丽。

师:秋天不仅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把红色给了枫树,还把颜色给了谁呢?

(生写话)

生:它把米黄色给了桂花树,桂花树摇啊摇啊,引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

生:应该是摇来了秋天的香味,而不是秋天的凉爽。

师:我们先说别人的优点。这句中有颜色,有动作,说得不错。谁再来说。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都关注了句式,来看看句式的特点……

小结:这一段写了秋天的颜色。我们可以给它取个名字:五彩缤纷的秋色图。把这段背下来,这幅画就更值得回忆了。

[教学片段2]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自然段,自己读一读,你喜欢其中哪一句,为什么呢?

生:我喜欢“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一句。这句把银杏树的叶子比作了小扇子,很美。

师:你来美美地读读。(生读)谁再来读?

生:我喜欢“红红的枫叶”一句。枫叶像一枚枚邮票,很有意思。

师:你在朗读时看到了什么呢?

生:看到了火红的枫叶。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果树”那句。你挤我碰。

师:它们仿佛在说什么呢?

生:快来摘我呀,又大又多汁。

师:还有吗?

生:“菊花仙子”这句我很喜欢,我来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读到这儿,你知道“五彩缤纷”的意思了吗?

生:是指有很多种颜色。

师:是呀,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理解这个词语了。一起找找第二段有哪些颜色,要特别关注这个省略号表示的意思。

生:这个省略号表示菊花还有很多别的颜色。

师:请大家欣赏这美丽的秋天,你还看到了哪些颜色?然后仿写句子“你看,它把_________色给了___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

生:它把黄色给了菊花,黄色的菊花像一幅幅活的画,变啊变啊,变出了美丽的秋天。

师:为什么你能说得这么流畅?

生:因为我在家精心准备了。

师:下面给大家1分钟时间,小挑战,看看谁背得多。

二、語文课堂理性思维的缺失

两个教学片段学习任务主要有三:一是以“五彩缤纷”为例,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二是想象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依照第二自然段的句式写一句话;三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从两节课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来看,理性思维是缺失的。

1.思维逻辑混乱

对于仿写句子这一学习任务,片段1中,教师没让学生明白要仿写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就直接让学生动笔仿写。课后,执教者解释是给学生开放的空间,尽可能发挥创意思维。从课堂呈现来看,只有少数几位学生的仿写获得赞许,大部分学生在短短2分钟内,来不及完成从构思到写话的过程。在学生汇报完各自的写话后,教师给予肯定,原因是都关注了句式,然后再看句式特点。显然,教师的思维逻辑出现了问题,如果学生确实都关注了句式,后面再看句式特点则多此一举。事实上,班上有很多学生一开始没能看出句式特点,其写话自然不符合句式特点,那这部分学生怎么办?正因为课堂上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大部分学生仿写句子的学习任务未能完成。

片段2中,教师给学生铺设两个台阶完成仿写任务,一个台阶是提供一组秋景图,另一个是将提取出的句式呈现给学生。课堂上,学生没有先动笔写,而是被要求直接站起来说,这是有挑战性的。从发言情况来看,学生似乎能把握句式特点,但原因可能在于学生课前的精心准备。可见,教师铺设的台阶难以让学生有效仿说,二者之间缺乏合理的逻辑链接。

寻找证据支持是理性思维的重要表现。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的严谨态度,教师首先要尊重其学习的事实和证据。如果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学会,而不顾实际情况,将使大多学生手足无措。

2.思维缺乏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上许多学生不善反思,具体表现为不会分析评价别人的回答,不易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没有总结自己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习惯,渐渐养成了以记忆理解为主的被动学习方式。这与教师的引导有较大关系。

片段1中,教师让他人来评价某位同学说得怎么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评价反思能力。一个学生建议把“引来了秋天的凉爽”改为“摇来了秋天的香味”,应得到赞许。这个学生的语感特别好,一个“摇”字与前面“摇来摇去”相呼应,最妙的是把“秋天的凉爽”改为“秋天的香味”,让人仿佛感觉到一阵秋风吹来,浓烈的桂花香沁人心脾。但教师对这样精彩的修改无感,一句“我们要注意先说别人的优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创意的火花。教师要求该生先说别人的优点,然而自己却没能先评价该生的优点。

片段2中,教师询问学生为什么能把句子说得这么流畅时,原本期待学生说自己准确把握句式的特点,不料三年级学生童言无忌——“因为在家精心准备了”,不免让教师尴尬。会反思的教师应该想想为什么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准确把握句式的特点,而要借助回家后的精心准备,课堂学习效率应体现在哪里。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分析时,既要看到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其不足,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是怎么想的,了解思维过程。否则无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更难发展其理陛思维。

3.思维目的不清

思维的根本特点是目的性,即从问题开始,围绕某个任务展开。以第一个学习任务为例,片段1中,学生已理解“五彩缤纷”是指有许多颜色。教师顺学而导,引领学生一起找到具体有哪些颜色,从而验证学生的判断是正确的。相比较,片段2中的教师没有关注到学习起点,只是让学生直接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最后来说说是否理解了“五彩缤纷”。这个过程没有指向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此学生最终只是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而没学到方法。这样的活动安排就是思维目的不清晰的表现。

片段1中,教师试图让学生理解“五彩缤纷”不仅指颜色很多,还指这些颜色看起来非常漂亮。该学习目标符合学情,然而安排的学习活动却让学生找不到思维的方向。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而用“五彩缤纷”?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当有学生发现“五彩缤纷”不仅指颜色多,而且更漂亮时,教师急不可待地标红表示动作的词,问学生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从学生的叙述来看,画面似乎动了起来,却失去了颜色。“五彩缤纷”首先是颜色丰富,最后才是动态的美,然而这里为了强调动态美,把颜色美抛到了一边。最终教师的小结“这幅美丽的秋景还仅仅是说它颜色多吗”,学生回答“不仅仅是颜色多,还很美丽”。绕了一圈,又回到理解的原点,教师未能带领学生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

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目的模糊必然导致理性思维的缺失。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确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让学生把握思维的方向,减少思维的盲目性。

三、小学语文课堂培养理性思维的对策

針对小学语文课堂理性思维的缺失,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理性思维的三个重要特征,即推理严谨、反思深刻、目的明确,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1.发展学生思维,以逻辑思维为重点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可以分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理性思维更多的是指后三类,其中逻辑思维的发展是重点,一个没有逻辑思维的学生,其阅读表达必定是杂乱无序、荒诞虚假的。

如《秋天的雨》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先了解学生对“五彩缤纷”是怎么理解的。根据学生的直觉思维,“五彩缤纷”就是五颜六色,表示颜色很多。接着到第二自然段中去寻找相关的颜色,可以圈画出七种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请学生想一想,只有这七种颜色吗?文中有一处省略号省略了更多的颜色。学生一步步感受到秋天色彩很丰富。此时小结理解“五彩缤纷”的过程与方法,即先猜一猜,再到文中寻找证据,证明或修正自己的理解。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学习至此,只是完成了对“五彩缤纷”第一层意思的理解。那如何理解这个词不仅指颜色多,而且还很美呢?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颜色,朗读相关句子,想象相应画面,读出喜爱之情。再想象画面中下了一场秋雨,刮来一阵秋风,树叶、稻田、果实、菊花等又是怎样的情景。在朗读中感受这一幅幅动态的画面。最后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小结:难怪作者一开始就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呢!出示相应的图画让学生赏析,以验证并丰富其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这样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理解,学生不仅学会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对秋天的五彩缤纷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欣赏画面,反复朗读有关句子,背诵也就水到渠成。

从感知到理解,从色彩到动画,从朗读到背诵,从过程到方法,都要有缜密的逻辑关系。语文教学要基于儿童的视角,从儿童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思考习惯、知识经验等出发,培养其正确的思维程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其触摸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过程,学会思维并运用思维,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2.提升思维品质,以批判思维为核心

一般来说,可以提升的思维品质有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系统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理性思维更多的指向后四种。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个体适应信息化的社会以及发展创新能力应必备的核心能力。对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关注正逐渐从高校扩展到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中小学教师所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技能。学生要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比较鉴别,最终得出结论。

以《秋天的雨》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句式写一句话为例。首先,分析句式特点。“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与“它把红色给了枫树……”这两句话有什么共同特点?共同特点就是需要提取归纳的句式。其次,出示仿写的句子让学生评价。如“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摇呀摇呀,摇来了丰收的喜悦”。经过比较,学生发现仿写的句子中缺少“……像……”的内容,再试着补上“一串串葡萄像紫色的玛瑙”,再其次,让学生观察秋景并展开想象,秋天的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先说,大家评价修改。最后,学生动笔写话,全班交流,才会呈现这样的精彩:秋天的雨把粉色给了牵牛花,粉粉的牵牛花像一个个小喇叭,吹呀吹呀,吹来了秋天的凉爽。

课堂上,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放在核心位置,给予学生分析评价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评价反思。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特质,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学生对他人仿写的句子评价反思,尝试修改,这就是批判性思维闪现火花的时刻。教师要善于创造并捕捉这样的良机,对于评价修改出色的学生要给予大力表扬,切忌冷言冷语。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思维品质才有可能大幅提升。

3.注重高阶思维,以创造思维为目的

根据布鲁纳科学认知理论,人类认知思维可以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前三个属于低阶思维,后三个属于高阶思维。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培养理性思维,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最终目的。

《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学完后,学生能否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去理解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呢?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文中“勾住”这个词,可放手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常指衣服被什么勾到、拽住,在文中显然不是此意,而是指小朋友的脚被水果的香味勾住,指被成熟的水果吸引住了。可以请学生先谈谈自己闻到水果的香甜气味时会有哪些表现,教师再适时提问:“你们想离去吗?”“当然不想!”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文中“勾住”的意思。

如果说运用方法理解词语是一种再创,那么仿写句子的原创就显得更加可贵。现场归纳句式并仿写,对三年级学生有些困难。其实这里“照样子写一写”,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在秋风秋雨中又是什么样子。以记忆为主的低阶思维主导下的所谓仿写,与教材要求的仿写初衷大相径庭。其实,学生的想象只要有秋雨带来的颜色,有个性的想象,让人头脑中出现秋天的画面,都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如“秋天的雨把紫红色给了菊花,菊花跳啊跳啊,跳来了众人的围观。秋天的雨把金黄色给了稻田,金黄的稻谷像一串串珠宝,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课堂上有这样创造性的表达,教师都应大力表扬。如果机械评价学生模仿的句式不对,将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有关教学环节多思考,多预设,斟酌其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是否恰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句式自然段理性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秋天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美丽的秋天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