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风偏瘫利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4-09常露凤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常露凤

【摘要】

目的:观察中风偏瘫利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予以单纯康复治疗,观察组予以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风偏瘫;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1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4-132-01

中风偏瘫多见于老年人群,为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中风偏瘫会不同程度的造成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1],同时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需要予以积极防治。为了观察中风偏瘫利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0例患者。

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7.86±2.71)岁;偏瘫位置: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8例。

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8.15±2.68)岁;偏瘫位置:左侧偏瘫21例,右侧偏瘫9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偏瘫位置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单纯康复治疗,具体如下:(1)体位护理:针对偏瘫患者,予以舒适体位,而对于急性偏瘫患者则立即使其卧床休息,以防患肢关节痉挛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但患者采取仰卧位时,则应让其肩部上台前挺,上臂外旋稍微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分开,上肢则放于枕头上。(2)按摩:从印堂到太阳穴方向,从迎香穴到颧骨,再到耳前,来回按摩,采用拇指进行按摩,稍稍用力即可。(3)运动疗法:指导患者通过自身力量,利用徒手手法或器械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如步行、移乘训练、宜化训练、平衡训练、有氧训练、呼吸训练、肌力训练、关节功能训练等。另外医护人员协助其锻炼,使得患者恢复局部或全身感觉、运动功能。(4)语言功能锻炼:制作沟通卡片或通过写字、肢体语言等形式进行语言交流锻炼,鼓励讲话。(5)吞咽功能锻炼:指导患者首先吸气屏息,接着进行吞咽动作,但是注意合并冠心病患者不宜进行该项锻炼,然后用冰的棉棒触碰患者舌根部、咽喉、软腭,诱导吞咽,并辅以按摩。锻炼效果良好者可进一步做伸缩舌头或者侧方伸展、上翘运动。最后是进食锻炼,进食密度由小到大。

观察组:予以中医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其中康复治疗同对照组。中医针灸具体如下:(1)头针:选择26-28号针,患者采取坐位、卧位均可。确诊后按临床体征选好刺激区域。常规头皮消毒,沿着头皮斜向捻转进针,刺入头皮下或肌层,然后固定不提插。每分钟捻约200次,每次针体前后旋转30转,持续捻转1-2分钟,留针5-10分钟,同法再捻2次,即可起针。接着采用消毒棉球按压针眼,防止出血。瘫痪者恢复较慢者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后开始第2疗程。若出现晕针现象,立即拔针,让其卧床休息。(2)体针:上肢选取健侧肩髑、合谷、手三里、鱼际、外关等穴位,下肢同理选取健侧的阳陵泉、悬钟、足三里等穴位,均予以强刺激。采用电针选择疏波或疎密波,以解除中枢性瘫痪休克期,恢复肌力、肌张力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效果,分别统计总有效率,具体如下:

总有效率: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级,显效:偏瘫症状显著改善,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有效:偏瘫症状及肢体功能均有改善,可进行简单活动;无效:偏瘫症状及肢体功能均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ⅹ2检验。如果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中风偏瘫是脑中风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同时伴有语言、运动障碍等,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针对中风偏瘫患者需要加强康复治疗措施。

康复护理干预是在患者病情及体征比较稳定的情绪下制定相应的康复锻炼,以循序渐进为原则[2]。另外,在一定前提下越早进行康复锻炼,康复效果越好。中医学认为,中风偏瘫分为风痰阻络和肝阳化风等证,其中前者主要是因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趁虚而入而导致发病,而后者主要是由于肝肾阴虚、风阳内动、痰邪走窜经络而发病。针灸是中医治疗手段,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头针等均有利于改善脑血管患者的血液流变情况,从而改善脑循环。动物实验表明,电针刺激可以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以及血氧供给,大大降低对脑组织的损害[3]。对脑梗塞患者进行针灸可以调整血脂,增加脑血供及其代谢,提高皮层细胞的电活动,从而改善脑血管微循环和促进脑功能恢复。针灸刺激是一种外周感觉输入形式,通过健侧取穴强手法可以激发低位中枢控制下的泛化性运动,从而提高患肢肌张力。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可见中医针灸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可以有效增强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智.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03):64-65.

[2]李春鑫.探究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4):205-206.

[3]叢贺东.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87):17083.

猜你喜欢

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85例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康复机器人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脑梗死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及分析
探讨中医针灸配合康复手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作用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中医针灸结合西药治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