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考复习教学
——以中考第一轮复习“实数”为例
2020-04-09姜鸿雁
■姜鸿雁
众所周知,九年级第二学期课堂教学,是以框架式、专题式等方式将初中所学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进行温习、整合与重组,时间短、任务重。为了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学生往往要经历一轮、二轮甚至三轮复习。“轮番”复习的外在形式最终落脚点在课堂,如何有效甚至高效地完成这项教学任务,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站在教师角度,基本知识“我”帮学生梳理了、基本思想方法“我”讲解了,是不是就算完成任务了?学生若是被拖着向前,疲于应付,甚至是呆若木鸡地坐在课堂里,这复习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考复习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下面以中考第一轮复习“实数”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期待交流。
一、课前的思考
中考复习第一课——“实数”是开启中考复习的起始篇章。教师除了要思考通过怎样的途径排查知识点、纠正常见错误,还得考虑作为复习起始课,它还应该承载着什么任务?笔者从整体观教学设计角度,结合学生被动、疲倦的低效复习现状,认为:1.复习课不能“炒冷饭”,应努力加大学生“占据舞台”的“权重”,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框架、自我纠错,实现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自然流露,让学生成为复习课的“主人”,实现老歌新唱,复习才有效;2.这节课不仅要完成“实数”部分知识框架的建构、纠正错误,还要让学生对整个初中两年多来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为后面的复习“保驾护航”。
二、教学回顾及感悟
有目标指向的聊天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主人”的感觉中,不知不觉进入整个初中数学复习的殿堂;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框架的愿望,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保障;提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课堂,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落脚点,对学生来说是创新,对教师来说有挑战。
1.营造“有目标的聊天”氛围,让学生了解知识大体系。
整体观引领下的学习过程,学生应该经历“整体模糊”到“局部清晰”到“整体清晰”的三个阶段。到中考复习时,教师应引领学生进入“整体清晰”阶段。作为中考复习的起始课,教师需要助力学生进入这一状态,让学生对初中两年多来到底学了些什么,有所了解。本节课在如下的“聊天”氛围中,开启中考复习的第一篇章。
【教学环节回放】
教师:祝贺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初中所有新知的学习,聊一聊两年多来你学了哪些内容?
学生: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学生:还有三角形,还有函数、不等式,哦,还有方程。
学生:有理数、无理数,还有概率,还有代数式呢!
学生:还学了圆、统计图。
……
教师:这一细细数来,内容还真不少,我们来归归类,这样回想起来才有序……
最终在黑板上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大体系:
【教学感悟】
教师以“聊聊两年多来所学内容”为“小石块”,“抛进”学生的“思维水域”,产生回忆“涟漪”。整个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聊出了初中学习的几乎所有内容。“你一言我一语”的过程,是互相启发、唤醒的过程,当然也注定产生无序的结果。此时教师点拨:“我们来归归类,这样回想起来才有序。”学生在归类中,知识逐步“整体清晰”,知晓初中数学知识包括三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在归类中,为后面实数的分类提供经验;在归类中,明白即将要复习的内容,也为以后的复习内容定下“风向标”。
2.设计适当问题情境,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
以知识框架图复习每一部分的知识点,是体现知识之间关联性比较好的方式,所以框架图自然备受青睐。但因为复习任务重、时间紧,知识框架图的“搭建工作”,往往是教师完成并板书,学生课上记录、课后记忆。这种状态下的复习,学生是被动的,随着复习进程的推进,学生会觉得乏味无趣,就像“炒冷饭”,效果势必是低效甚至无效。笔者认为,知识框架图不该是由教师“搭建”,而是由教师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此时学生是知识框架图的“建设者”,不会乏味,也容易理解与记忆。
【设计的问题串】
问题1:sin20°,-3.14,2019,π,-108,tan45°,……(两个2之间依次多一个1)。你熟悉这些数吗?你有方法让它们看起来更有序吗?
问题2:说说你对下列“数”或“值”的认识,比如相反数、倒数、绝对值、数轴(比较大小)。
问题3:实数的运算及运算定律,填写表格。
运算类型运算结果运算顺序运算定律加减乘除乘方
问题4:对开方运算的联想。说说你对平方根、立方根的认识。
问题5:乘方运算能唤醒你怎样的回忆?
问题6:数据的来源——生活!准确数、近似数……
【教学感悟】
逐一呈现这6个问题,旨在在问题串的追问中,促进学生一步步联想、回忆,慢慢浮现如上结构图。
这个框架图是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在知识的点滴回忆中“建设”而成的,也让学生意识到看似很零碎的知识,实则“浑然一体”。在不久的将来,复习代数式部分内容时,只需在“数式相通”的“带领”之下,便可尝试自主建构那部分的知识体系,与此呼应。笔者在布置作业环节,留下一项作业:结合实数的框架图,尝试设计代数式部分的知识框架图。
一轮复习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在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中,“地毯”式地排查学生的易错点,所以每个问题之后,笔者都安排“配套小练习”。例如,在学生完成问题1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小题:下列实数中,分数有__个。这是学生的易错点,直指学生对分类中各类“数”的本质认识。再如,在问题4之后,跟进练习填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a 算术平方根__平方根__立方根______表示法有关_____性质___a的范围___a为正数a为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为负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自身相等的数__________其他a23 =-a
因本节知识点既碎又细,且学习时间相隔比较久远,有些概念学生可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等。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发展数学抽象这一核心素养的契机。以“相反数”为例,在学生回答问题2时,一时语塞说不出“什么是相反数”,笔者便设计了一个“台阶”:你举几个例子……面对所举例子,学生在数学抽象的过程中,相反数的概念自然浮出水面,再结合数轴,便相得益彰。在举例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反数”的认识——它不是一个“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对“老朋友”的深刻认识,老歌新唱,学生一定不会觉得枯燥。
3.给出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
主人”。
课堂上,在适当的时机,改“教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为“学生提问题、同伴接‘招’答问题”,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加工、整合存贮在脑中的信息,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可能是改编教师曾经提出过的问题,也可能是自己再提新观点。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学生创新、思辨的过程,并能感觉自己是“小老师”,是“课堂主人”,同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想方法的流露可能会更加自然,当然也充满了思辨。
【教学环节回放】
在问题2环节,学生在完成跟进练习之后,笔者给学生一个“任务”:请你以相反数、绝对值、倒数或数轴为“题材”,设计一个问题考考你的同伴。
学生甲:倒数是其相反数的数是______。
学生乙:不存在这样的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应该同号。
教师:为什么?
学生乙:由倒数的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是一个正数,同号得正,所以不可能。
教师:回到定义中去,是我们解决问题很好的出路。还有不同的解释吗?
教师:太棒了!借助字母表示数,列方程,解方程,最终解决问题。你们看,我们所学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师:甲设计的这个问题“坑”不小啊,挑战你的同伴呢!
……
类似的教学情景,分布在课堂的不少环节中。比如,在课堂小结环节,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结合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在下列数中,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数设计一个问题。
学生:cos30°是分数吗?
学生:求所有数的和;
……
布置作业时,笔者直接顺水推舟:完成你们所设计的问题。
【教学感悟】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对解决问题的学生来说,都是创新和挑战,但无论如何,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一定有所增强。相对教师而言,课堂因开放导致生成会增加,挑战性也会加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可能不严谨、可能稍作改进后变得完美……教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何激发解决问题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话题。
在复习过乘方、开方运算之后,学生设计的问题有:求平方、平方根是其本身的数,立方、立方根是其本身的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是用方程,脱离了“经验和感觉”。我们知道,此类问题在“经验和感觉”中容易漏解,运用方程思想求解充满理性。学生在“主人翁”的意识中,彰显数学理性思维的光辉,思维的广泛性与深刻性均得到了培养。
三、结束语
复习课难上,是很多教师的共识,也是教师的苦恼。提高复习课的效能是广大教师的期待,更是学生的福音。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是复习课要做到的,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常态。本文仅是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方法与策略,以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