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同课三构”联研备课模式培养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2020-04-08董作宝陆卓纯
董作宝 陆卓纯
【摘 要】本文阐述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课堂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困境,分析“同课三构”联研备课模式中同课共构、同课异构、同课重构的核心内涵,以青年教师参加学校课堂教学比赛备课流程为例,论述“同课三构”联研备课模式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并总结“同课三构”联研备课模式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同课三构 同课异构 同课重构 同课共构 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8-0094-03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执行者,是实现学科育人的主要力量。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关乎学校的教育研究与教学管理水平,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每一所学校必须关注的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强弱,更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接纳。但是,有效的教师专业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培养,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课堂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困境
(一)一些青年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感不强,对自身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要求不高
青年教师普遍经历过四年严格规范的本科学习阶段,但一些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没有建立起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把教师当作一份普通的职业来对待,对自身素养和能力的要求并不高,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自我满足的放逐状态。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岗位本身的吸引力不高,主要体现为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高、空闲时间不多。一些年轻人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走上教师岗位,在进入管理相对宽松、人文主义色彩厚重的教育系统之后,自我约束降低,更容易处于半放纵的状态。二是教师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每年的教师资格和教师岗位公招尽管都是社会上的热门考试,但参加教师岗位公招考试的门槛较低。只要能提供相应的学历证明和对应的教师资格证,无论是否经过较专业的师范培训,无论是否具备适合教师岗位的秉性,都可以参加教师岗位公招考试。这样低的准入门槛,导致一些刚刚踏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本身不尊重,更不重视自身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二)青年教师进行自我提升的规划和时间无法保障
很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无法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自我提升的规划和实施时间无法保障,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学校对青年教师的能力评估过高,给青年教师安排的业务工作偏重偏难,导致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均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第二,青年教师对学校各职能部门不熟悉,导致在执行学校安排工作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第三,青年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的学习作息时间,导致没有时间进行身体上的调整和学习上的进取;第四,学校层面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方面的成长规划缺失。这四个原因导致青年教师在烦琐事务中低效率地工作,从未真正考虑过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更遑论具体到如何规划以提升課堂教学能力。
(三)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形式单一
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关乎学校的教育研究与教学管理水平。近年来,各级各层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其关注和重视,国家层面大力促成教师“国培计划”,省市级层面发动一切优质资源落实“区培计划”,学校层面积极落实常规化的“校本研修”。然而,无论是“国培”“区培”等高级别的师训课程,还是“校培”这种根植于教师的常规师训,都是在理论知识和意识形态上强化教师、武装教师居多,很少涉及具体的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导致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缺乏系统的培训。
此外,绝大多数学校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培训(主要是课堂教学能力培训)是停留在“青蓝工程启动—师徒相互听课—总结表彰”这样简单、形式化的流程上,对更深层次的“怎么备课”“怎么上课”“怎么听课”“怎么评课”等环节很少做出具体的要求,青年教师的成长更多是靠本人的上进心和结对子师父的责任心。这一状况导致多数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严重营养不良,成长周期延长,同时也严重影响学校的持续发展。
要摆脱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课堂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困境,学校需要缜密的教师培训计划,更需要良性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平台,使青年教师在课堂情境的构设、课堂知识授予框架的构建、课堂良好交互的引导、课堂有效性的提升、作业测评体系的预设等方面得到真实的锻炼,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真正建构起属于青年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体系。
二、“同课三构”联研备课模式的核心内涵
近年来,贵港市陆卓纯特级教师工作坊致力于研究如何构建缜密的师训理论促进教师发展、如何搭建良性有效的培养平台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逐步形成以“同课三构”思想为核心的学校师训系统理论,并创建了“同课三构”联研备课模式。“同课三构”是指同课共构、同课异构、同课重构,三者之间关系如图1所示。“同课三构”的核心在于“构”,即通过不同角色(青年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乃至名师特级教师)对课堂不同情境、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的构建,通过知识的诠释、比对,获取优课,生成范本,反馈课堂并升华课堂,激发合理、高效的教学思维模式形成,促使教师合作成长。
同课共构,即通过教学单元(或是师徒结对子或是教学备课组)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剖析,由青年教师提出其教学设计思路并据此构建教学设计。教学单元通过共研,对教学设计进行建设性整合,通过微格化、片段化的磨课去芜存优,初步形成一堂优课。同课共构是新教师成长、老教师再发展的一个前置诱因,双方的任务是统一的—— 共建一堂优课,而任务的达成又能满足新老教师的不同需求:新教师希望通过思考、创新、建构迅速成长,同时彰显个性;老教师期盼实现深挖、提炼、融合、再创造,在突破瓶颈的同时形成风格。同课共构作为日常实施的教学常规活动,使得校内资源的调配更加主动、合理,能够让青年教师在课堂框架的构建上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形成更加富有张力的思维模式,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同课异构,即不同的教学单元(同一学校或者不同学校、不同区域学校乃至不同地市学校)对同一节课同一知识内容的理解、构思和组织模式肯定是有所不同的,但总有闪光的一面,因而通过组织不同教学单元利用不同的渠道(现场课或者网络直播课)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展示,通过学生、参与听课教师、特级教师三个不同层面对课堂的品评,高光聚焦某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取向的教授中的亮点,继而碰撞、甄选、归纳、融合,达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效果。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激发培养,更有利于各层次教师教学能力的再发展及二次提升。同课异构教学展示是“同课三构”联研备课模式的主体,通过同课异构教学展示活动,教师对课堂知识的构设、对学科课程的理解得到了深化,升華了课堂教学的内涵,满足了学生对优质课堂的诉求。通过同课异构展示当中的深度获得,青年教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使课堂教学手段与个性融合得更为熨帖,使课堂得到更有效的掌控。
同课重构,即由特级教师组织、相应授课教师共同对同课异构课堂展示出的亮点进行复盘,重新梳理、甄选、整合,对优课进行再创作再升华,使之形成可重演的范本课例。特级教师同时对课例范本进行剖析,总结优课特点归结其构建元素,进而创建优课形成的一般模式,提升课堂备课域度与深度。同课重构作为“同课三构”思想的核心过程,它不仅仅是对优课的再构重构,更是在优课基础上对“同课三构”思想的完整诠释,是各层次教师在特级教师或名教师引领下对课程课堂演绎的深度悟读,促使教师的课堂更加贴近学科本源,更能引导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于青年教师而言,通过同课重构可以从名师对课程、课堂进行解构分析重建升华的过程中,从不同视野不同高度审视自我课堂,最终实现自身课堂教学能力的全维度拔升。
三、“同课三构”联研备课模式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笔者深入学习特级教师陆卓纯老师“同课三构”联研备课模式,并进行二次创造,通过“三构”的多次叠加运用,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以期提升新老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本文以两名青年教师参加学校课堂教学比赛备课流程为例,论述“同课三构”联研备课模式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具体流程见图 2(下页)。
备课过程中,青年教师与备课组所有成员的第一次共构,即在深度研学优秀课例的前提下,对课程知识进行深掘,独立大胆地创设课堂情境框架,彰显个性的课堂教学风格初具形态;与结对子老教师的第二次共构,即感受老教师的教学积淀,细抠教学环节,将个性课堂和学科积淀融合发酵,锻造打磨风格凸显的课堂教学技巧;通过微格化精细化的第三次共构,即熔炼其他教师对课程的体悟,存异拓同,使得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包容性和广泛性。三次不同阶段不同深度的共构过程,让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变得自信、独立、包容。
两次不同指向的“异构”过程,关注到不同教师的个性优点,关注到课堂设计的可行性及参与性,更聚焦在不同教师共通的优点如何优化如何形成更加适切的课堂情境。两次“异构”过程都让青年教师很痛苦,从臆想的美好幻境回到接地气的现实总是那么让人不舒服,但是收获是巨大的:假大空的课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并且收获满满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蕴藏接地气的美,这是两次痛苦的“异构”之后所获得的感受。
形成“课堂范本”的两次“重构”过程,既是对已成形优课的最终打磨,更是对整个备课过程的深度回顾。“同课三构”联研备课模式让青年教师从课堂教学框架的构设、课堂教授知识的提炼、课堂教学情境的融合、彰显个性的教学技艺的锻造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提升,整体课堂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四、“同课三构”联研备课模式的应用价值
“同课三构”架构中,每一环节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自成系统的“三构”。课堂共构支撑教师日常备课,课堂异构使教师优点亮点在比对中被聚焦,课堂重构、优师整合形成优课范本反馈日常备课升华课堂。“同课三构”模式如同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链循环,而是由三个不同侧重的“共构·异构·重构—— 三构”环有机整合形成一个严谨、科学、完整的过程,全方位地促进课堂的构建、优化和升华。
“优课范本依托参考—新老共构个性课堂—异构甄选优课亮点—重构实现优课范本”这样一个有机自然的生态课堂构建循环系统能够满足新老教师两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新教师的课堂成长变得有范例、有敦促、有比较、有总结,其成长过程变得健康并且可见,每一次备课都能实现一次提升,每一堂课都收获满满;老教师的二次发展变得有传承、有规范、有碰撞、有成果,老教师既能将成熟经验传递给新教师,更能对旧知识老内容进行再认识再提炼,融入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更难能可贵的是,与新教师一起创造了可以传承的课例范本成果。
综上所述,“同课三构”理论构建了一个规范的、严谨的、科学的、高效的学校师训体系,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提供了科学可行的理论依托;“同课三构”联研备课模式的构建,则促使新老教师全方位联动,可以引导青年教师迅速突破初上讲台教学生涩的困境,实现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和骨干教师的二次成长。
【作者简介】董作宝(1980— ),男,汉族,籍贯广西贵港,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现就职于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陆卓纯(1971— ),男,汉族,籍贯广西贵港,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现就职于贵港市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教学研究。
(责编 王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