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绿色创新的关系研究
2020-04-07夏媛
夏媛
摘 要:为了厘清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深化两者认识,探究内在联系,从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内部环境管理、生态设计、绿色采购、投资回收和消费者协作五大类入手,分别探析其对绿色管理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在210份有效问卷的基础上,运用SPSS 24.0软件实证检验了所提假设,研究表明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包含的内部环境管理、绿色采购和消费者协作对绿色管理创新与绿色技术创新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生态设计只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显著。为提高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提出推进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改革、开展产品生态设计、实行绿色化采购、加强消费者协作等建议。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创新;创新管理;制造业企业
中图分类号:C 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7312(2020)02 -0148-06
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green innovation,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and explore the internal connections,the paper,starting with the five major categories of inter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cological design,green procurement,investment recovery and consumer collaboration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explored their impact on gree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Taking th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s a sample,based on 210 valid questionnaires,the hypothesis was tested empirically by using SPSS 24.0 software.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ter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green procurement and consumer collaboration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gree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while ecological design only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Finall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green innovation of manufacturing companies,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promote inter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form,carry out product ecological design,implement green procurement,and strengthen consumer collaboration.
Key words: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green innovation;innovation management;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0 引言
制造業作为工业之中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主体。近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较大贡献。然而,与增长相对立的,是资源不断耗竭,污染排放迅速攀升,自然环境日益恶化。随着环境问题的暴露,企业绿色经营的呼声越发高涨,探究绿色供应链与绿色创新关系,推动绿色创新实施与落地,已然成为企业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1]。Sarkis认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改善企业形象、提升财务绩效、降低产品成本、形成核心竞争力[2]。马金山提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明确评估方向[3]。马媛发现绿色创新可以通过提高资源使用率来增加企业收益,描绘了绿色创新收益的来源途径[4]。廖先玲等运用DEA方法测度绿色竞争力效率值并提出可行性建议[5]。
虽然学术界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创新的研究均不在少数,但仍在下述几个方面有所缺陷:第一,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创新各自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而直接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的文献甚少。第二,在为数不多的类似研究中,学者只是得出了一般结论而没有给出实质性的建议,“制造业企业怎样才能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绿色创新的正相关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一重要问题还未得到妥善解决。第三,提起绿色创新的驱动因素,多数研究角度都是从内、外部出发,如冗余资源、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外部网络的支持等,切入点不新,研究方向趋同。不如从某一个成形体系来研究,如供应链管理角度。
基于以上认识,文中试图探究如下问题:以制造业企业为对象,从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内部环境管理、生态设计、绿色采购、投资回收和消费者协作五大类入手,分别探析其与绿色管理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企业应如何把握这种关系以谋求发展。
1 理论分析和假设
1.1 内部环境管理与绿色创新
构建并完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提高业绩、稳固形象的有力体现。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的关键就是将绿色环保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之中,将环境保护上升为体现企业战略与目标的重要决策,不断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丹尼尔·埃斯蒂根据多年的访谈经验得出,企业依赖并受制于环境,因此必须加强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只有将环保思维贯彻于企业文化,将环境管理融合进企业战略,才能降低风险,进行可持续发展[6]。
内部环境管理是绿色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绿色创新的基础,包括产品生命周期中与环境有关的全部活动[7]。内部环境的有效管理,离不开高层管理人员切实可行的支持,领导人员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将对绿色管理行为的下达与实施造成直接影响。田虹等以环境领导力作为调节变量,探究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发现环境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激发,强调管理者提高环境领导水平的重要性[8]。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a: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正向影响绿色管理创新。
H1b: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正向影响绿色技术创新。
1.2 生态设计与绿色创新
生态设计即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以降低产品生命周期每一阶段带来的环境影响。生态设计的提出和发展并非偶然,而是企业内外部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从内部而言,生态设计迎合了降低成本的需要、提高企业形象和声誉的需要以及企业创新的需要,体现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就外部而言,自然环境的恶化,来自政府、市场和公众的三重压力,也使得生态设计势在必行。为了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企业可以选择无毒无害的绿色材料,始终将节能减排贯穿于设计流程,并且充分考虑材料的循环性与回收性。
生态设计的步骤可以简单概括为4个方面,首先是生态识别,即依据所要生产产品的性能、用途、材料、耗费成本等建立一个类似参照模型,进行量化分析,作出科学评判,估计参照模型带来的环境影响;第二是進行绿色诊断,主要是确定潜在环境影响的来源,分析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以诊断问题是否能得以妥善解决;第三是产品定义,即按照环保要求和人类健康标准,设立符合生态安全的指标,在这一指标之上进行产品设计;第四进行生态评价,就是评析设计好的生态产品方案结果,参照企业具体实施情况,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从一定程度来说,生态设计的4个步骤,尤其是生态识别与生态评价环节,都能激励绿色创新,在识别中建立新的模型,在评价中提出新的改进,为进一步创新制造良机。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2a:企业的生态设计正向影响绿色管理创新。
H2b:企业的生态设计正向影响绿色技术创新。
1.3 绿色采购与绿色创新
作为绿色供应链的源头,绿色采购受到企业的广泛重视。在采购环节就做到严格把控,将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为绿色供应链、为企业整体的长远谋划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不断激发绿色创新的实现,采购小组成员来自各部门,集思广益实现采购流程的创新、采购计划的创新、供应商伙伴关系的创新等。Porter M等通过研究得到,利用起点环节控制管理,绿色采购能够有效提高供应链企业的材料使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有害物质投入,降低后期环境治理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绩效,促进企业良好运营[9]。
采购供应商的正确选择和有效管理属于绿色采购的核心环节,很大一部分决定着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行。设定严格细致的供应商绿色合作标准,利于把控供货源头的质量;定时定期认证、考察供应商的绿色伙伴关系,利于加强与供应商的互动沟通;主动要求供应商注重材料的选择,传达各利益相关者的环境诉求,利于推动环保技术创新,促进共享利益的长期合作。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3a:企业的绿色采购正向影响绿色管理创新。
H3b:企业的绿色采购正向影响绿色技术创新。
1.4 投资回收与绿色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制造业迅速壮大,废旧物资的产生量愈来愈多。很多企业由于对废物的不当处置,不仅污染了环境,还使自己蒙受了重大损失。事实上,废物往往是被闲置在错误位置上的资源,其本身依旧具有较大的再利用价值。传统意义上的“原料—产品—废物”线性模式已不再适应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原料—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模式。循环利用是解决资源危机的有力武器,它顺应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趋势,满足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企业的投资回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投资回收就是判断现有产品、零部件或者材料的回收价值,使得有循环利用可能的废物再配置,以期减少浪费,并得到更多的收益。
科技进步给投资回收带来动力与保障,开辟出新的资源使用方式。反之,投资回收也能促进企业的创新。伊晟提出,绿色创新的先导因素就是投资回收,投资回收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循环利用率,还能够激发技术创新,不断更新设计理念,改进工艺流程[10]。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4a:企业的投资回收正向影响绿色管理创新。
H4b:企业的投资回收正向影响绿色技术创新。
1.5 消费者协作与绿色创新
消费者协作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不只是交易往来,还有负责与被负责、监督与被监督的义务关系。企业要对消费者负责,这种负责不仅体现于产品的质量、服务的品质上,还体现于满足消费者的环境诉求。消费者在享受到优越物质的同时,越发感受到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逐渐开始关注产品的生态与环保,企业也会随着顾客的环保意识增强而不断重视产品的改良。消费者要对企业进行监督,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一方面,企业利润来源于消费,当消费者崇尚节约、拒绝浪费、崇尚绿色、拒绝污染时,企业也不得不转变战略进行绿色生产;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主动申请参观企业绿色制作流程,可以自发了解企业使用的绿色技术,采取的绿色管理,对污染行为提出意见,对可取行为加以肯定。企业在消费者中树立起不错的口碑,无疑是最具效力的免费广告与宣传。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绿色协作,可以实现企业环境管理完善与环保技术升级。Chitra通过研究消费者环保意识与其购买决策的关系,得出在消费环保类产品时,需求变化受价格影响较小,即使产品较贵,也会优先选择[11]。Moon等收集了德国消费者购买应用环保技术生产的食品类数据,发现消费者对此类食品购买意愿强,较高的溢价不仅吸引企业纷纷加入绿色生产和销售,还能促使环保技术进一步创新[12]。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5a:企业与消费者协作正向影响绿色管理创新。
H5b:企业与消费者协作正向影响绿色技术创新。
2 实证研究设计
2.1 量表设计
文中结合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的表现,从绿色管理创新、绿色技术创新2个维度测量;就绿色供应链管理而言,从内部环境管理、生态设计、绿色采购、投资回收、消费者协作5个维度入手。考虑到相关研究关于企业规模和企业属性对管理与技术创新造成影响的理论,文中加入企业规模(Size)、产权性质(Property)作为控制变量。将企业按人数分为5个等级,并设置从1至5的分值,根据标准企业性质分类,企业可以被分为国有、合伙、集体、独资、私营等5类,基于研究需要,以独资作为参照组设置虚拟变量。
文中通过问卷量表的形式对变量进行度量,除了企业基本信息调查外,主要就上述7个维度展开。问卷的题项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设计的成熟量表,在此基础上根据制造企业的特征做进一步修改,每题均采用Likert 5级量表,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其余的则介于这2种程度之间。具体见表1.
2.2 数据的收集
研究以制造业企业为样本,采用发放电子问卷的方式向制造业企业搜集数据,共回收221份问卷,经过仔细筛选,剔除前后逻辑有明显矛盾或不完整的问卷11份,最终得到210份有效问卷。调查区域覆盖广东(22.9%)、浙江(19.0%)、北京(18.1%)、江苏(16.2%)、上海(11.4%)和其他地区(12.4%)。调查对象以汽车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为主,也包含其他类型的制造业企业。国有企业共回收56份(26.7%)、合伙企业48份(22.9%)、集体企业42份(20%)、独资企业19份(9%)、私营企业45份(21.4%)。按企业规模划分的结果来看,50~100人的企业有43家(20.5%)、100~500人的企业57家(27.1%)、500~1 000人的企业54家(25.7%)、1 000~2 000人的企业28家(13.3%)、2 000人以上的企业28家(13.3%)此外,问卷填写人员信息见表2。
2.3 数据分析方法
研究使用SPSS 24.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别经过信度与效度检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对假设进行验证。
3 数据分析
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研究运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来进行信度验证,SPSS 24.0软件的结果显示,本次调查问卷总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878,且各个构念的内部一致信度最低为0.714,说明各构念的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7,因此该问卷可靠。
效度检验方面选择采用KMO(Kaiser-Meyer-Olkin)取样适合度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895,大于0.6,且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5,说明数据具有效度,适合做因子分析。
3.2 基本情况分析
对绿色供应链管理5个维度与绿色创新2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见表3.
从表3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的平均数来看,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的均值最高。体现内部环境管理的问卷题项有4个,每题分值最高为5,故满分为20分,得分率为77.4%;生态设计、绿色采购、投资回收以及消费者协作每部分设置3个题项,总分15分,结合平均数可以算出,各构念得分率分别为77.5%,74.4%,79.4%,74.8%,说明大部分企业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尤其是对投资回收这一方面,更是认清了其重要意义。
从表3相关分析结果来看,绿色供应链五维度“内部环境管理、生态设计、绿色采购、投资回收、消费者协作”对绿色管理创新、绿色技术创新都正相关,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与之前的假设基本一致,但这还不能证明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需要进一步利用回归分析进行检验。
对于绿色管理创新,内部环境管理与绿色采购前的标准化系数较大,说明两者的变动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绿色管理创新,换言之,如果足够重视内部环境治理,积极引导绿色采购,将对绿色管理创新产生很大的正面意义。而生态设计和投资回收的系数均未超过0.10,说明二者对绿色管理创新的影响较小,可以适当调减在这两方面的支出。
对于绿色技术创新,除投资回收的标准化系数为0.004之外,其他要素均对绿色技术创新产生较大作用,减少投资回收的投入,加大其他方面的运作力度,将对绿色技术创新有好处。
将关键变量的结果整理见表4,可以发现,内部环境管理与绿色管理创新正相关,且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内部环境管理的积极落实能够促进环境方针正确落实、环境目标最终实现,进而推动企业的绿色管理创新,H1a得到支持。生态设计与绿色管理创新虽然正相关,但是却不显著,因此H2a未得到支持。绿色采购与绿色管理创新正相关,并且在0.01水平下显著,说明绿色采购有助于形成良好有利的绿色消费市场,从而正向影响绿色管理创新,因此H3a得到支持。投资回收虽然与绿色管理创新正相关,但是仅符合10%的显著性水平,因此H4a未得到支持。消费者协作与绿色管理创新满足0.01的显著性要求且存在正相关关系,意味着消费者与企业的互动协作,能够很好地提升企業的服务意识,提高绿色管理水平,激励企业进行绿色管理方面的创新,所以H5a得到验证。
就绿色技术创新的检验结果而言,内部环境管理、生态设计和绿色采购均与绿色技术创新正相关,且显著性水平都低于0.05,说明这三者的成功运用能够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带来技术进步与成果的更新,因此H1b,H2b,H3b得到了支持。投资回收与绿色技术创新正相关,但并不显著,因此H4b未得到支持。消费者协作与绿色技术创新正相关,并在0.0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消费者协作能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思路,激发绿色技术创新活力,推动企业发展并带来可观的利润,因此H5b得到支持。
4 结语
文中采用问卷调查法检验了制造业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环境管理、绿色采购、消费者协作正向影响绿色创新;生态设计激发绿色技术创新,而对绿色管理创新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投资回收对绿色创新影响不显著。
1)推进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改革。企业内部管理者的领导力与创新力决定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实施,所以实现企业内部环境质的突破,前提是管理者观念与能力的转变。管理者需要吸取国内外各大企业成功发展的经验,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制定环保相关章程,营造绿色创新文化,申请环境标准认证,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环保交流,构筑绿色生态的管理系统。
2)开展产品生态设计。产品的生态设计不能流于表面,而是应该将其归入到战略管理层次中,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产品传统设计的现状。产品生态设计并不只是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应由采购部门、生产部门等通力合作。原材料选取上的严格把关,节能设计理念的深入人心,都能促进产品设计朝着更清洁、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3)实行采购绿色化。绿色采购的远期收益远远大于现期成本,要实行采购绿色化,首先从供应商入手,要选择以环保为重的供应商,与绿色供应商达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其次,应积极和当地环保局签订绿色化协议,主动接受外界评估和检测,及时公开企业环境信息,自愿履行社会义务。
4)加强与消费者的协作。消费者是确保企业生存并发展的重要力量,消费者的需求与意见,应当是企业最为重视的内容。随着消费者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企业也应当致力于开发绿色清洁的生产模式。在与顾客日常沟通中,及时洞悉客户的环境要求,妥善处理环境纠纷,努力使顾客满足,从而树立起绿色的企业形象,维护良好声誉,实现协作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解学梅,罗 丹,高彦茹.基于绿色创新的供应链企业协同机理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9(03):45-47.
[2]Sarkis J.A st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3,11(04):397-409.
[3]馬金山.河南省煤炭工业绿色发展的瓶颈及绿色指标体系[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8(01):111-116.
[4]马 媛,侯贵生,尹 华.绿色创新与企业收益的关系研究——基于组织能力的中介作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8,39(01):117-123.
[5]廖先玲,陈媛媛,姜秀娟.基于DEA的煤炭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研究——以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40(01):95-100.
[6]丹尼尔·埃斯蒂,安德鲁·温斯顿.从绿到金:聪明企业如何利用环保战略构建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7]张 璇,马志军,田东红,等.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元分析方法的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12):186-198.
[8]田 虹,崔 悦,姜雨峰.绿色供应链管理能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吗?[J].财经论丛,2018,238(10):79-87.
[9]Porter M E,Linde C V D.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04):97-118.
[10]伊 晟,薛求知.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绿色创新——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06):103-110.
[11]Chitra K.In search of the green consumers:a perceptual study[J].Journal of Services Research,2007.
[12]Moon W,Florkowski W J,Brückner B,et al.Willingness to pay for environmental practices:implications for eco-labeling[J].Land Economics,2002,78(01):88-102.
[13]陈羽桃,胡北忠.内部环境与企业风险管理浅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2(06):93-95.
[14]龙昀光,潘杰义,冯泰文.精益生产与企业环境管理对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8(04).
[15]李婧婧,李勇建,刘 露,等.激励绿色供应链企业开展生态设计的机制决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9,39(09):2287-2299.
[16] Hartmann J,Germain R.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of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ecological product design,and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92:196-205.
[17]Ji P,Ma X,Li G.Developing green purchasing relationships for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5,166:155-162.
[18]Keehung L A,Zhu Q H,Joseph Sarkis I.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their mediations o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2,50(05):1377-1394.
[19]Raghupathy L,Chaturvedi A.Secondary resources and recycling in developing economie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3,461-462(07):830-834.
[20]Wertz D C,Gregg R.Genetics services in a social,ethical and policy context:a collaboration between consumers and providers[J].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2000,26(04):261-265.
[21]Shu C,Zhou K Z,Xiao Y,et al.How green management influences product innovation in China: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benefit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6,133(03):471-485.
[22]Schiederig T,Tietze F,Herstatt C.Green innovation i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an exploratory literature review[J].R & D Management,2012,42(02):180-192.
[23]Hall B H,Helmers C.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of clean/green technology:Can patent commons help?[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Management,2013,66(01):33-51.
(責任编辑: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