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视角下“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度研究

2020-04-07张永庆郭宪利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互联网+

张永庆 郭宪利

摘 要:“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时代的热点,文中在创新的视角下,研究“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融合机理,分析“互联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效果,采用了熵权-灰色关联度模型,选取2013年、2015年和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数据,对“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融合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总体融合程度较好,“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融合状况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互联网+”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薄弱的省份关联性更强。从时间维度上看“互联网+”的创新提升效果有增强的趋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产出、创新转化与“互联网+”的融合水平较高,创新投入和创新支撑与“互联网+”的融合水平相对较低,“互联网+”主要通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和转化提升其创新能力水平。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互联网+”;熵权-灰色关联法;融合

中图分类号:F 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7312(2020)02 -0114-05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which has become a hot spot of the times,this paper studied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Internet+” and high-tech industry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analyzed the effect of “Internet+” on high-tech industry,adopted the Entropy Weight Gray Correlation Model,and selected the innovation data of high-tech industries in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 2013,2015 and 2017 to study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and high-tech industry innova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integration degree of “Interne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high-tech industry is good,“Interne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high-tech industry hav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Internet+” has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of provinces with weak high-tech indust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dimension,the effect of “Internet+” innovation promotion has the trend of strengthening;the level of innovation output,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Internet+” in high-tech industry is relatively high,and the level of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input and innovation support and “Internet+” is relatively low,“Internet+” mainly improves its innovation ability by promoting innovation output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Key words: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innovation ability;“Internet+”;entropy weight-gray correlation method;fusion

0 引言

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日后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未来基石,是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互联网深化发展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产业新引擎。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實体经济深度融合,对于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深化发展的今天,各国深化发展高新技术,构建自己工业互联网体系的竞争十分激烈。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入深水区,作为国内先进制造业和产业创新标杆的高新技术的稳固和强化创新能力事关中国经济机体进入更高形态阶段。“互联网+”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的跨界耦合系统,能够依托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应用,针对经济各方面实施信息化改造、联网与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产品价值、变革商业模式、推进产业结构变化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有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其融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中去,两者耦合发展,互为引领,成为第4次工业革命的开场曲。

1 文献回顾

阿里研究院(2015)指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应用技术为主体还包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内,在经济、社会各部门的渗透、作用过程。焦妍妍等 [1]基于“互联网+”视角,研究了金融和科技创新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并论述了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影响,结论显示良好的金融环境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曾菊凡[2]从金融业发展的视角研究了“互联网+”与征信业发展内在耦合机理,从金融体系运营,风险控制,市场化改革等维度论述了“互联网+金融”与征信业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路径。黎星池 [3]等研究了“互联网+”发展对物流业耦合作用机理,研究显示最近十年“互联网+”与流通业的耦合发展经历了从失调过渡到相互促进稳步发展2个阶段。孔静静[4]等从移动互联网系统内部研究市场环境、行政体系与技术创新系统的内在耦合情况,梳理了移动互联网内部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杨洁[5]将技术创新活动划定为3个阶段,技术研发,专利产出,技术转化,实证检验“互联网+”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得出在控制人力资源水平,体制创新,FDI等变量的情况下,“互联网+”的发展对制造业的技术性革新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研发阶段影响最明显,对专利授权数方面的影响程度最小。实证检验得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互联网+”推动技术革新的的作用效果更显著。周海涛等[6]采用灰色关联法研究经济增长与互联网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发现网页数、网址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网址数、域名数与专利授权数量相关程度最大;移动通讯人数、网络接口数与固定资产总额关联程度最大;经济发展与互联网基建投资的关系显著相关。邓青龙[7]构造了“互联网+”水平发展对国防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了灰色关联分析法,实证检验两者融合的状况,同时从3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对各省份的装备制造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度进行排名和分析,同时在不同时间点不同行业进行分类分析对比,得出了9个融合程度效果最好的优势行业,得到了国防装备制造业的7个子行业发展态势,长江经济带西部<中部<东部。靳小越[8]通过构建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互联网+”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以环境效率,产业结构升级等四个层面为基点出发,研究“互联网+”与产业集聚相作用共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得出“互联网+”的发展弱化了产业界限,减轻了产业集聚的正向作用,即弱化了长江经济带区域产业集聚态势。“互联网+”与产业集聚的相互作用改善了环境效率,提高了区域的能源利用率,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张旻等[9]采取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企业家精神、企业开放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类隐性资本,正向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高;开放式创新、开放深度与开放广度作为一种中介变量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关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方面的研究,已有文献[10-21]从技术汇聚交流与创新的价值,创新系统作用,技术获取方式,知识吸收以及溢出,风险投资等多种角度展开讨论,为文中梳理“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融合机理铺垫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综合上述文献可知,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互联网+”与区域及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文中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之间相互融合作用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梳理,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分析比较。

2 理论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设

整体来讲,“互联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正向促进效果,“互联网+”在此基础上也取得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组织和利用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投入和转化过程中与“互联网+”相融合,应用了新的技术理念、商业交易机制和机制架构,拥有了新的创新竞争优势。“互联网+”成为革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关键要素。“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程度越高,关联性越强,“互联网+”的创新驱动性也就越强。又由于区域差异性问题,“互联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的影响又有不同的效果。

2.1 “互联网+”——支撑性的创新服务者角色

“互联网+”时代下腾讯阿里网易等互联网企业的飞速成长,大数据、云计算、云金融、区块链等“互联网+”元素的深化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优良的研发生态圈,多维度提供创新服务。在“互联网+”研发生态圈下,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研发平台变得更加前沿、智能化。“互联网+”强大的信息资源整合和传递能力,信息分析和计算,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服务支持。

2.2 “互联网+”——创新产业链下游应用消费端的创新驱动力  “互联网+”强化了消费者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研发端的沟通路径。消费者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产品使用反馈,为技术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提供研发创意,倒逼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技术变革,实现产品创新的溢出。企业技术开发人员也可借助大数据等了解和把握未来的消费趋势。“互联网+”与高新技术创新产业的深度融合,研发人员与消费者的交流,使得科技产品更具新意和科技内涵,从应用消费端促进创新研发,产品创新导向更加落地和实际。

2.3 “互联网+”推动创新企业研发成本降低,提高多方的知识共享水平  “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产品的研发成本,大数据等工具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基于信息抓取和分析,减轻了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创新决策的失误,提高了创新双方的信任度,使得创新活动更加有效率。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高新技术产业更有利于获取研发资金,研发资金流周期缩短,研发效率提高。

“互联网+”促进了高技术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了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积累和传递,新产品的转化落地,创新部门的沟通,促进多方受益,提高了創新产业链的附加值效应,进而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互联网+”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水平,加快了专利审批速度,促进了有关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政策的推出和更新,降低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时间成本。

2.4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支撑“互联网+”发展

“互联网+”根在产业,兴在跨界,功在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中材料、信息等技术的突破,推动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应用,为“互联网+”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互联网+”的理念、模式、技术和资本正是在和实体产业融合中扎根,发芽,衍化。高分子、无机非金属等材料技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先进机械、微电子、新型高效能量转换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突破,帮助“互联网+”平台技术的深化和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实现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的支撑。“互联网+”可引领高新技术,“互联网+”理念的实现和平台的深化发展更要以高新技术的突破为前提。技术和知识密集性高新技术产业同样为“互联网+”提供了知识源,推动了“互联网+”产业发展,技术应用的模式,促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更紧密的结合。在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平台,技术,理念,商业模式不断更新。

基于理论研究,文中构建的理论体系如图1所示。

根据上述分析,文中提出以下假设

H1:“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存在较高的融合度,“互联网+”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H2:“互联网+”对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差异。

3 实证研究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分析方法

为了更好地表示“互联网+”发展水平,文中选取了网站数、IPV4网址数、软件业务收入、信息服务技术收入等指标表示“互联网+”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路径情况,特选择长江经济带区域的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等11个省市作研究对象,数据范围定为2013—2017年,相关变量数据基本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

文中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初步设计构建出了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转化和创新支撑等5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指标。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详情见表1.

文中采用熵权-灰色关联法计算“互联网+”与高新技术创新各个模块的融合关联度情况,进而考察不同地区“互联网+”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作用方式的路径差异。融合度指标在0.75~1之间的为融合程度高,“互联网+”软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果较好;融合度指标在0.5~0.75之间的为融合程度居中,“互联网+”软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推动效果一般:融合度指标在0.5以下的为融合程度较差,“互联网+”软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力较低。

3.2 实证结果分析

由表2~表4可知,假设H1,H2基本得到证实。“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总体融合水平较好,关联关系较紧密,有明显的正向驱动效应。从区域层面分析,四川、云南、安徽、江西、湖南等长江经济带中西部省份“互联网+”软环境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融合水平较好,两者的关联性较强,“互联网+”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驱动提升作用较显著。长江经济带东部区域的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融合度较低,两者的关联性相对较小,“互联网+”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水平的融合度水平中部>西部>东部。“互联网+”的深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小长江经济带东中西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水平差距。纵向时间维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区域“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水平的总体融合水平呈连续上升趋势,2017年总融合度为0.79,2015年总融合度为0.75,2013年总融合度为0.73.基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分阶段来看,创新产出和创新转化过程与“互联网+”的融合结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焦妍妍,郭 彬,优瑞池.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关系研究——基于“互联网+”视角[J].管理现代化,2019,39(05):32-36.

[2]曾菊凡.互联网金融与征信业的互动耦合发展机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S1):617-619.

[3]黎星池,龚 雪.互联网与商贸流通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9(03):22-24.

[4]孔静静,韩传峰,申志平.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系统结构及耦合机理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5,35(05):12-14.

[5]杨 洁.“互联网+”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6]周海涛,胡艳超,叶志锌.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江苏商论,2018(07):32-33+37.

[7]邓青龙.“互联网+”行動对国防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7.

[8]靳小越.“互联网+”、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生态化实证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8.

[9]张 旻,刘新梅,王文斌.企业开放、企业家精神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9,35(09):182-185.

[10]许广永,郝红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安徽省与东部11省市的比较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9,34(02):77-86.

[11]汪锦熙.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培育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8,39(02):148-152.

[12]Xiao X,Yang L.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 based on TOPSIS method[C]//Guangzhou: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Management& Electronic Information,2011.

[13]Boly V,Morel L,Assielou N G,et al. Evaluating innovative processes in french firms:Methodological proposition for firm innovation capacity evaluation[J].General Information,2014,43.

[14]刘 娜,荣雪云,毛荐其.新兴交叉领域技术会聚对技术价值的影响研究——以纳米生物制药领域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40(06):728-736.

[15]刘程军,周建平,储锦超,等.吸收能力、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来自高新技术园区的实证[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40(04):411-415+424.

[16]孙 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创新机理[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40(06):673-678+697.

[17]何明钦,王张禹,王正贤,等.研发投入、技术获取方式和企业绩效——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40(01):108-115.

[18]刘佳奇,徐 兰,梁 静.基于QFD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市场环境的影响因素与具体措施分析[J].价值工程,2018,37(08):78-81.

[19]袁新敏,张海燕.风险投资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机制研究——基于专利与高新技术产业视角[J].青海社会科学,2018(03):113-119.

[20]陈 升,刘 泽,张 楠.企业信息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实证研究——基于资源观理论视角[J].软科学,2017,31(11):44-48.

[21]曹玉娟.数字化驱动下区域科技创新的框架变化与范式重构[J].学术论坛,2019,42(01):110-116.

(责任编辑:王 强)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互联网+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创新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创新研究
浅谈惠安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对策
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产品升级的影响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