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性探讨

2020-04-07华章琳

高教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改革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价值体现,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二者是内容与方法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内容与途径。当前应充分借助全社会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时刻,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9-0078-03

Abstract: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embodiment of the value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wh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key course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The two 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and method.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but also a content and approach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t present,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historical moment in which the whole society cultivates and practices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Key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teaching reform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活的最大公约数。“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1]。当代大学生是先进生产力的接触者,是各种社会思潮的亲临者,大学生的思想既活跃又复杂多变。历史的责任与时代的丰富多彩性决定了大学生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最重要群体,青年阶段价值观的塑造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性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成为宣传、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课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逻辑上呈现出积极的互动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的主渠道

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以历史为纵贯线,阐述近现代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帮助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与法律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主要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阐述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主要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在不同时期取得的伟大成果,阐述当代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成就与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内容就是讲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国家、民族与人民的解放,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与取得的丰硕成果,讲解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背景下国家与社会应具备的品质、公民应具备的素质。这一逻辑关系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主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合理地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核心内容、逻辑基础、发展脉络、文化渊源与现实条件,才能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随着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与交锋,随着思想意识多元多样与多变,我国的指导思想、文化创造、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方社会一系列后现代思潮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选择等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置疑,而这其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与建设成就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的挑战更大。具有浓烈个人主义色彩的西方社会思潮更容易吸引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能否在坚持自己严密的逻辑體系的基础上,对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新变化做出自己的解答;能否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充实自己的理论内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否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不但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更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通性

(一)价值主体的一致性

“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与个人的有机统一。无论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还是当前国家建设的任务与目标来看,个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者与享有者,具体的人是价值追求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张扬与践行归根到底需要社会每一个具体的人的行动与遵守。同时具体的人又是价值追求的逻辑归宿。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文明和谐,民族的振兴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都是为具体的人服务的,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的人民享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而马克思主義理论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出发点是现实具体的人,马克思在批判唯心主义抽象的人性论与形而上学静止的人性论,特别是在批判黑格尔绝对人性论与费尔巴哈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现实的人是理论探讨、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

而《纲要》、《概论》与《基础》逻辑出发点与归宿就是现实的中国人应追求的生活状态与品质。由此可见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的具体的人是二者共同追求的价值主体。

(二)价值内容的一致性

价值体现为一种关系属性,因此价值内容可以转化为价值客体的内在规定性,这种内在规定性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3]。因此“二十四字”的价值规定就成为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价值要求。而马克思最初就认为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公正、不平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劳动者只有出卖自身劳动力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终将会被“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联合体所取代。《纲要》课就是讲解国家与民族解放、人民群众自身解放与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与伟大成就;《概论》课阐释国家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建设历程,就是讲解社会与老百姓生活富裕的历程;《基础》就是讲解富强的国家、繁荣的社会的公民的基本素质与要求。

(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一种价值坐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信念,外化于大学生的一种行动,帮助大学生在了解马克思主义具体含义,在实践中自觉抵制各种个人主义思潮的诱惑,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不失犯,在坚持选择中不失错,在张扬中不失内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道德观与法律观的教育,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与实践,明确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时代责任感。从而引导与帮助大学生在内心深处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对统一性”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需要科学的价值观引领、示范与规范,即需要在全社会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学科的性质与历史地位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承担起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借此机会,积极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自身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

(一)在教学主体上,要坚持教师为主与学生为本的统一

教师是进行教学活动的第一主体,是教学效果与否的第一责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娴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更具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学科的特殊性导致在某种程度上人格魅力要重于知识的储备,原因在于要求学生信仰的理论,教师至少自己不能反对;要求学生做到的东西,教师至少自己不能做不到;要求学生理解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就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正能量,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的师德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建设一方面需要组织重视、制度保证,如学科建设、人才建设、福利保障与成才成长政策等根本性的外在条件建设外,还有一个教师自身建设问题。特别是当外在条件的建设在一定时期内并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时,就特别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高尚的风格。需要教师自身在加强理论的学习、加强业务能力的提高、加强情商沟通能力的提高等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即辩证法去分析当前存在的一切现象与问题,不仅要看某种体制机制是什么,关键要看这种体制机制正做什么,以及将来它会努力做什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三省:我要传播什么,我用什么传播,我要怎样传播。我要传播什么,是帮学生立言、立志与立行;我用什么传播,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的理解与内化;我要怎样传播,是对各种问题、思潮的比较、综合后引导学生、开发学生。教师要自觉地担当起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心灵的熏陶者、人格的示范者、魅力的影响者的责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要体现主体性与客体性的高度统一与融合,师生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遇到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的膨胀、大学生个人意识的张扬、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薄。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叛逆性。甚至有许多大学生会出现种种思想困惑与心理问题,这只是个别现象。教师每年都会面对新生代大学生的出现,不变的是自己的责任心、爱心与良心,变得的是与时俱进的欣赏观点。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正确面对学生的变化,正确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正确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习惯以及追求目标。尊重学生、尊重差异,以正确的方式疏导、引导,以忘年交的情怀展开与学生的交流、交往。在充分了解学生在想什么、玩什么、关心什么、讨论什么、担心什么、反对什么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落到实处。

(二)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科学性与群众性(价值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政治制度与公民社会的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精神内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精神与教学方法,为此需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科学性与群众性(价值性)的统一。只有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只有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群众性(价值性)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归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既存在着第二国际把马克思主义定性为历史决定论的科学主义路线,也存着存在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把马克思主义定性人性论的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路线。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曲解,这些曲解不仅造成了支离破碎的马克思主义,也造成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误解。造成了许多教师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规律。这主要体现在《原理》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只是当成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来讲解,具体体现为讲课的内容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但是如果讲课内容只放在唯物论与辩证法,就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价值性)[5]。这种忽略不但降低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也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效应。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中,既要讲解这门课的理论背景、理论体系与核心理论观点,即要把这门课的科学性讲深、讲透之外,还需要提炼出这门课的理论实质与理论服务点与理论归宿,即这门课的价值含义、价值追求、价值评价与价值标准。思想政治理念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结合既有效地进行了意识形态外在内容的教育,也进行了个人价值观塑造与追求、社会建设与国家发展等意识形态内在本质的教育。

(三)在教学方法上,坚持理论的灌输与实践的体验的统一

灌输理论来源于革命导师列宁,在列宁看来工人阶段由于自身的历史条件不太可能获取先进的革命意识,只能通过外部的宣传与讲解,才能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同样道理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面对稍纵即逝的网络虚拟世界、面对纷至沓来的思想思潮,既兴奋又迷茫、既喝彩又困惑。而处于困惑、迷茫的许多大学生并不会积极主动地分析与对比一种理论的所以然,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科学内容与价值追求等理论的灌输,但这并不是传统满堂灌的灌输,是让学生充分参与的一种灌输。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采用情景交融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主题分析法、专题辩论法、学生讲解法与社会调查法。在坚持学生课堂参与的同时,还要积极扩大学生的课外实践,应通过学生课外实践的体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百闻不如一见,理论的抽象性只有通过具体实例的体验才能增强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只有广阔的社会舞台,火热的社会实际才能增强大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化与践行。

總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性与思想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融性与互补性,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积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与教学改革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1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5]华章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破解的几个理论误区[J].学术论坛,2014(8):158-16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改革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