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软件在“一带一路”口译人才培养中的接受度研究

2020-04-07彭科明杨惠琪刘梦莲

高教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易用性口译实验组

彭科明 杨惠琪 刘梦莲

摘  要: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往来及经济文化活动,因而对于口译人才的需求日趋紧迫。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不断发展,为培养“一带一路”口译人才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通过实证研究及调查访谈,以国内某语言学习平台作为本研究的具体对象,选取24名口译学员作为平台的用户,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支撑,探索口译学员对于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软件的接受程度。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发现学员认为实验中采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具有好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但是对于该软件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存在一定的消极态度。研究结果为计算机辅助口译学习的设计和维护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CAIT);“一带一路”口译人才;技术接受模型(TAM);专业语言学习平台;自主训练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9-0001-06

Abstract: Since China put forwar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in 2013, its exchange with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RI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ris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quires more interpreters. In recent years, technology has boos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ssisted Interpreting Training (CAIT),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to train interpreters to serve for the needs of the BRI. In light of the above, this paper adopt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CAIT software in users' interpreting training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a Professional Language Learning Platform developed by a technology company. The author designed a training course and questionnaire for the participants to understand participants' improvements as well as opinions towards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of the CAIT softwar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users considered the CAIT software to be useful in interpreting self-training, yet there was noticeable dissatisfaction towards the ease of use of the software.

Keywords: Computer Assisted Interpreting Training (CAIT); interpreters for the "Belt and Roa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professional language learning platform; self-training

一、概述

2013年,隨着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日趋频繁。在此背景下,培养专业化、国际化的口译人才尤为重要。加上近年来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移动设备和可穿戴设备发展日新月异,在译员培训中产生强烈的反响(Pchhacker,2016:202)。

国内外学者就计算机技术对于口译研究的作用作了大量研究。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潜在的计算机技术,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辅助。有学者提出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Carabelli,1999;Sandrelli,2005;Moser-Mercer,2005;刘梦莲,2011),为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CAIT)提供借鉴。

刘振等(2014:55-61)指出,目前市面上有三类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软件。第一类是专门为口译课程开发的虚拟课堂(李德俊,2001:33-34),或在教室中使用多语言口译训练系统(许罗迈,2007:49-53)。第二类机辅口译系统旨在提高学员的自主训练,如英国Mellissi Multimedia公司设计的Black Box(Sandrelli,2005;刘建军,2011:102-106)和普特网开发的口译专能系统(杨科等,2012:260-262)。第三类机辅口译系统整合了课堂教学和学员自主训练,如北京东方正龙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New Class DL760同声传译训练系统(门斌等,2012:78-80)以及蓝鸽集团开发的蓝鸽专业语言学习平台。这三类机辅口译教学软件旨在改善口译教学和学习体验,但是目前仍未有实证研究来测试软件的使用效果。

因而,有必要评估现行的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系统,研究这些系統是否能帮助口译训练者提高口译表现,从而改进教学系统,进而改善训练者学习体验。

二、计算机辅助口译训练(CAIT)

学者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但直到90年代才有口译研究者将CALL的概念运用于口译员训练。长久以来,口译学员仅将现代科技作为获取更广泛练习素材的一种手段,因而,技术进步为口译学员带来的好处并不明显。当前,有学者提出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CAIT),将其作为口译员训练的有力补充。

首先,CAIT可以进行针对性设计,可以将原本以教师为中心的口译训练模式转变为学员为中心。Kiraly(2000)已经将这一思维转变运用于翻译训练中。其次,口译学员常需要寻找发言材料作为自主训练的素材,但容易导致选材不当,甚至可能形成不良的口译习惯(Carabelli,1997)。因而,如能设计专用软件平台,则学员能更好地衔接课堂练习和课下自主训练,能更好地还原真实语言环境(Mayor, 2005)。再者,有学者坚信,学习必须尽可能发生于真实的环境,以将学习效果最大化(Kurz,2002)。CAIT工具整合多媒体功能,能将不同种类的资源(视频、音频、文本)存储于同一平台下,最大限度地在口译课堂训练中还原真实口译环境。

我国学者刘梦莲(2013:23-26)提出基于网络的口译自主学习平台,重点研究口译技巧训练的交互性学习模式。该平台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LEs)的理念,并将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运用其中(仲伟合,2007a:5-7)。该平台旨在实现三大目标。首先,训练口译技巧;其次是训练译员在压力下的良好产出;再者,帮助学员进行自我评估。在交替传译训练方面,该平台侧重几个方面,包括工作记忆、 综合技能、文本分析、笔记和产出。

学者已就上述考量在多个方面对CAIT加以研究和设计。Carabelli(1997)设计了口译员资源信息系统(IRIS),强调其开放性和灵活性,汇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口笔译学员提供新平台,习得新技巧。库中除提供音视频资源外,还配有相应的文字脚本和笔译练习文本(邓军涛,2015:78-83)。该库按照语言组合、口译方式等模块组织起来,并对难度级别等标准进行标注(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学员可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求,按照上述参数标准进行快速检索。Sandrelli(2005:2-6)研究了BlackBox在口译学员训练中的用途。由英国Melissi Multimedia公司开发的BlackBox将音视频交传练习、音视频同传练习、视译练习等进行流线化设计,而且加入了更为复杂精细的文本编辑与注解功能,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

梳理文献后,发现前人研究多注重计算机辅助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设计和原则制定,较少涉及实证研究。据此,本文以国内某专业公司开发的专业语言学习平台(简称“平台”)为研究对象,讨论计算机辅助口译学习(CAIT)平台口译学员如何评价该CAIT平台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

(一)实验对象

实验于广东某大学进行。来自该校外国语学院的35名英语专业学生自愿参加这项研究。实验开始前,志愿者均需完成一次英语专业四级模拟测试。实验仅挑选测试得分65以上的志愿者作为学员,以确保学员的英语基础能达到口译学习的基本要求。测试后,有24名志愿者(4位男性,20位女性)参与实验。本实验随机将24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本实验学员对于口译有基本了解,在参与实验前,曾有一学期的口译基础学习。因此,实验对象的选取确保了学员在水平、能力、教学时间、教学标准等方面具有一致性。24 名学员按照随机分班被分为对照组(A 班)和实验组(B 班)。两组的基本信息如下(表1)。

(二)实验过程和材料

本文重点研究计算机辅助口译学习平台对于交替传译的作用。为回答两个研究问题,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前测:学员在实验前接受了前测,内容为人事部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三级口译真题。

课堂教学及自主训练:本文依托吉尔精力分配模式及仲伟合口译知识结构设计了口译课堂教学及自主训练:24名学员每周集体接受口译课堂教学,但是分开进行自主训练。实验组使用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平台完成每周的自主训练,对照组以传统方式(播放录音-产出)进行自主训练。两组学员的进行自主训练的时长相同。

后测:接受为期10周的口译课程及完成相应自主训练后,学员统一进行后测。前测及后测的评分依据杨承淑(2005)的质化和量化评分标准,由广东某大学口译教师完成。随后,本文转写并分析了两组学员的后测口译产出,以明确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平台是否可以/在哪些方面可以提高口译学员的表现(表2)。

(三)课程设计

所有学员每周有一节口译基础技巧的课堂教学。课程以吉尔精力分配模式为基础,参考仲伟合提出的口译课程内容(2007)进行设置。课程具体目标在于提高学员的听力分析、记忆和产出技巧,采用的练习方法主要为影子训练、复述训练、文本分析和公众演讲。两组学员的训练素材均来源于《英语口译基础教程》(仲伟合等,2007b)。所有学员一起上课,但分别进行自主训练。实验组使用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平台完成每周的自主训练,对照组以传统方式(播放录音-产出)进行自主训练。

课程第一、二周主题为旅游,则将相应的练习材料(视频、音频及文本)上传至学习平台。实验组在每次训练前,登录该平台熟悉事先准备的相关词汇。随后,由一名学生操作教师机,播放录音,其他学员进行口译练习。该平台会录制学员的口译练习产出(视频及音频)。训练结束后,在教师机操作,每位学员可以立刻听到自己的口译表现。此外,学员完成一阶段自主训练后,需要通过该平台评估其他学员的口译表现。

对照组在前测之后,与实验组一起上课。但对照组课后自主练习的方式与实验组不同。对照组以传统方式进行口译练习,即播放已录制好的视频、音频,在段与段之间按停。当所有人听完一段录音(或看完一段视频),由一位学员产出,其他学员作为听众。学员产出完毕,其他学员做点评和分析,如此循环。

(四)问卷设计

根据路兴(2011:62-69)的接受度调查量表,本文设计了一份问卷,重点考察受试如何评价该CAIT平台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问卷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受试基本信息。其中包括性别、年龄、口译学习经验、英语学习时间等。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以技术接受模型(Davis,1989:58-60)作为理论依据,来研究受试对于该平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反馈。问卷分为七个部分,分别针对以下方面加以探究:电脑使用经验、适用性、效率和效果、使用和操作、媒体丰富度、可靠性和灵活性。每个部分有若干问题组成。

四、实验结果及讨论

(一)定性分析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时间完成同样的前测。前测和后测均使用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三级口译测试真题,分为三部分。前测第一部分为对话口译,对话主题是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奖;第二部分是英汉口译,主题为英国科学;第三部分是汉英口译,主题是浦东新区的发展。

经过统计分析,两组在前测中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

由表3可见,在95%置信区间下,显著性为.161(>.05),因此接受零假设。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口译表现在该实验前不存在显著差异。

10周后通过后测评估两组的表现是否有显著差异。

后测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神舟五号飞船的对话口译;第二部分是关于大学教育的英汉口译,第三部分是关于开放教育的汉英口译。

后测采用与前测一样的规范加以转写并分析。

由表4可见,在95%置信区间下,显著性为.043(<.05),因此拒绝零假设。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口译表现在该实验前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组进步更为明显,可能的原因是能通过该平台实时监控自己的口译产出,并能及时得到其他受试的反馈。相反,对照组则无法在练习中实现这一目的。实时监控及反馈可使实验组跟踪自身在特定场景下的产出,也能及时对刚完成的练习进行反思(记忆还很清晰)(Smith,2014:128-143)。自我监控和评估可以帮助受试观察到口译时大脑“黑匣子”是如何运作的(Gile,1999;Moser-Mercer,1997;Pockhacker,2004)。显然,借由该平台的功能,实验组能更好地对自身产出进行检测和评估。这样学生可以“在练习中关注更重要的问题”(Choi,2006:282)。因而,本文基于实验和观察所得数据得出的结论为:使用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平台,学员可能更好地提高口译产出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流畅度。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为期10周的课程中,实验组频繁接触该平台,因此能直观感受该平台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就有用性及易用性两方面,问卷结果如下:

1. 电脑使用经验

有92%的受试表示对电脑基本操作非常熟悉,另有8%的受试表示对电脑操作一般熟悉。这意味着受试在电脑及软件操作方面不存在问题。就口译训练中使用计算机加以辅助是否有意义,有83%的受试表示强烈支持,而16.6%不支持也不反对。就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平台是否能为口译练习带来便利,有91.7%的受试表示强烈同意。从第一部分的三个问题中不难发现,受试对于该平台的使用普遍持较乐观态度(图1)。

2. 平台有用性

约有92%的受试强烈同意或基本同意将该平台纳入口译课程中,另有8%的受试不同意也不反对。所有受试都认为有必要从通过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平台获得口译练习相关资料。但是问及本实验中的平台资料获取,观点则较为多元。超过半数的受试强烈同意或同意他们可以通过平台获得他们需要的材料。然而,有17%的受试认为本实验所采用的平台对他们获取口译训练相关材料并无帮助。从第二部分可得出基本结论,即受试认为有必要在口译教学、训练中使用机辅平台,且需要经由平台获得相应资料。但是他们目前课程中所用的平台未能很好地满足他们对于材料获取的需求(圖2)。

3.平台的效率和有效性

当问及是否认为平台能提高口译训练的效率,83.4% 的受试表示强烈同意,另外16.6%的人基本同意。就该平台是否能有效提高口译自主练习的效果,有92%的受试表示强烈同意或同意。此外,所有受试都同意该平台是组织自主训练的好方式。更重要的是,92%的受试强烈认为该平台对他们的自学有帮助。从第二部分,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受试对于该平台的有效性和效率持较高的认同(图3)。

4.平台的使用和操作

受试的态度则相对复杂仅有50%的受试认为该平台容易操作。25%的受试明确认为该平台操作容易。有25%受试强烈认为该平台操作不便。至于该平台是否能为口译训练带来便利,有92%的受试表示认同。此外,也有近90%的受试认为该平台可以促进口译训练。这些方面主要反映该平台的易用性,而问卷结果表明受试对于平台的易用性存疑,甚至觉得平台使用存在较多问题(图4)。

5.媒体丰富度

这一部分旨在了解受试如何看待该平台拥有的功能和模块。大部分受试(83%)强烈认同该平台能为他们的自主训练提供必要的功能。有75%的受试强烈同意该平台提供的口译技能训练模块能满足其当下的训练需要。有一名受试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平台的技能模块未能满足自主训练。总的来说,几乎所有受试(近92%)认为该平台可以满足口译自主训练需要(图5)。

6.平台稳定性

几乎所有受试均认为他们登录平台时没有遇到问题(83.4%强烈同意,16.6%同意)。约有75%的受试强烈同意该平台的功能稳定。总的来说,受试对该平台的稳定性基本满意,但也存在不满。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该平台的稳定性(易用性)需要改进(图6)。

7.平台灵活性

这部分主要探讨该平台是否能为受试进行口译练习增加灵活性。有66.6%的受试强烈认同该平台能为受试进行口译练习增加灵活性。有16.6%的受试没有给出明确态度。就该平台能否促进受试在练习时的沟通,只有58.5% 的受试强烈同意,有25%的受试保持中立。当问及该平台是否能为自主训练过程增添灵活性,有75%的受试表示强烈同意(图7)。

从以上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受试如何感知该平台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总体来看,受试对于该平台的有用性和易用性保持乐观看法,但对平台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媒体丰富度有一定不满。因而,对于教学软件的设计方而言,应考虑对上述方面加以改进,以提高学员的体验及效果。对高校教师而言,应当合理使用平台的优势辅助学生口译自主训练。

五、结论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但针对研究问题,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数据对比可知,两组学员的口译水平均有较大程度提升,但实验组的后测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此外,探讨口译学员如何认知CAIT软件的好用性和易用性,发现口译学员对于实验使用的CAIT软件持普遍积极的态度,但是对软件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持消极态度。从实验和问卷结果来看,計算机辅助口译教学平台确实可作为传统口译自主练习的有效补充。它能提高口译学员的练习效率,从而更为明显地提高口译学员的表现。

基于实验结论,作者认为,有必要在口译教学及口译学习中训练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此外,教师应当接受相应的技术培训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软件,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口译学员的口译能力提升。

“一带一路”倡议的快速推进对高校口译人才的数量及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研究本科生使用计算机辅助口译训练软件开展自主训练的效果,为高校口译人才培养提出新方法,旨在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应用型口译人才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邓军涛.国外口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2):78-83.

[2]李德俊.用VB实现口译虚拟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1,81:33-34.

[3]刘建军.计算机辅助学习工具Black Box在口译自主学习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4):102-106.

[4]刘梦莲.计算机辅助口译自主学习理论模型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1(5):38-42.

[5]刘梦莲.基于网络的口译自主学习支持应用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3(7):23-26.

[6]刘振,何明霞.国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4(3):55-61.

[7]门斌,宋瑞琴.同声传译训练系统在同传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2(3):78-80.

[8]许罗迈.数字训练与多语种口译训练系统[J].外语电化教学,2007(2):49-53.

[9]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0]杨科,吴志萌.口译专能习得机制——一种基于网络的口译习得模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S1):260-261.

[11]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3):5-7+31.

[12]仲伟合.英语口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3]Carabelli, Angela. 1997. IRIS Interpreters' Re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 Una banca dati interattiva per la formazione di interpreti e traduttori[D].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SSLMIT-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Trieste.

[14]Carabelli, Angela. 1999.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for the use of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in: The Interpreters' Newsletter, Trieste, EUT Edizioni Università di Trieste, 1999, pp. 149-155.

[15]Choi, J. Y. (2006). Metacognitive Evaluation Method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for Novice Learners. Meta: Journal des traducteurs, 51(2):273. https://doi.org/10.7202/013256ar.

[16]Gile, Daniel. 2009.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17]Kurz, Ingrid. 2002. Interpreting training programme-the benefits of coordination, cooperation, and modern technology[J]. Benjamins Translation Library, 42: 65-72.

[18]Mayor, Blasco & Jesús, María. 2005. El reto de formar intérpretes en el siglo XXI[J]. The Translation Journal, 9.

[19]Moser-Mercer, B., Class, B., & Seeber, K. 2005. Leveraging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training interpreter trainers. Meta: journal des traducteurs/Meta: Translators' Journal, 50(4).

[20]Pchhacker Franz. 2016.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 London: Routledge.

[21]Sandrelli, Annalisa. 2005. Designing CAIT (Computer-Assisted Interpreter Training) Tools: Black Box[C]. MuTra-Challenges of Multidimensional Translation, Saarbrücken 2-6 May 2005. Conference Proceedings-EU High Level Scientific Conference Series. Proceedings of the Marie Curie Euro-conferences.

[22]Smith, Amanda. 2014. Think aloud protocols: Viable for teaching, lear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interpreting[J].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 6(1): 128-143.

猜你喜欢

易用性口译实验组
论下肢力量训练对拉丁舞的重要性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老年人家电产品易用性设计研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身份认同对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
也议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浅谈口译笔记重要性及功能
读者消费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