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国中学德育浅析我国中学德育优化策略
2020-04-07王汉宁
王汉宁
一、泰国中学德育介绍
1.泰国中学德育目标 泰国《全国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了中学德育的目的智慧、精神、体格和社会发展。智慧是指经过培养后,学生应当拥有足够的理论文化知识;精神发展是指学生应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水平;体格发展是指学生应当身体健康,避免因身体问题限制未来的发展;社会发展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国家意识教育 泰国的德育体系中极其重视国家意识的塑造,在国家-佛教-国王三位一体的教育中,强调了国家的重要地位,视国家意识培养为德育体系中的关键,努力树立“我是泰国人”的信念。教育机关对国内所有中学下达指令,要求每天八点集合全体师生升国旗奏国歌,强调颂唱的仪式感,不论正从事何种工作,在国歌响起国旗上升时都应行注目礼。
3.伦理道德教育 泰国自古以来就有较强的伦理道德教育传统,也就是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及为人处世之道,这也是中学德育的任务要求。
首先是教师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当地人的普遍尊敬。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对父母的孝心,这类道德教育体现在学校的许多活动中,必然会举办一些邀请父母一同参与的活动,加深父母子女的默契。
4.礼仪形象教育 泰国德育中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礼节,也因此被称为“微笑之国”。礼仪教育从小学就开始抓起,先是教给孩子对人称呼时的敬语如何使用,而后再是其他礼节教育。
5.开展多种德育实践互动
(1)童子军训练。童子军是泰国的特色德育方式,不但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磨炼学生意志还塑造了其民族精神。童子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因而闻名世界。从小学到大学,童子军涵盖了学生整个学习生涯。
(2)劳动实践。泰国中学德育中利用劳动来锻炼学生的勤俭节约精神及生活技能,并设置有专门的劳动老师。劳动课还有许多生活及农作技能内容。
二、对我国中学德育启示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外来先进文明 泰国在传统文化、宗教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的融合工作中成绩显著,不但融入了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而且保留了其传统文化。这给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是,当前世界坚定宣扬本国文化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形式,我们应当弘扬本国优秀文化,做到文化的扬弃,同时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中汲取教育养分。同时,在思政类课程教育中,应当对儒家传统思想既继承又创新,赋予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育人与思政课有机融合 研究泰国德育方式可以发现,泰国中学德育中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不但包括了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任务,还囊括了平时的劳动课、童子军拉练等,这些实践安排有利于学生充分应用自己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也增进了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理解。社会实践中也可以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以及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并且在实际过程中穿插爱国教育及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其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为日后奉献社会打下思想基础。总的来说,实践育人应当与思政类课程有机融合,起到协同促进的作用。
3.重视家庭家风文明礼貌教育 我国家庭教育中自古以来就强调家风的传承,也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传统家风教育中的美好品质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家和万事兴等都是中华传统德育中的瑰宝。重视社会体系中的家风传承就是强调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借助家风教育是我国“礼仪之邦”的内在要求,也切实能够推动社会形成风正气清的道德风味,滋养下一辈年轻人的道德理念及个人品质。
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回顾泰国中学德育可以发现,泰国通过多种形式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比如童子军训练、各类节假日、升国旗仪式等,这对增进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利益起到积极作用。在我国的德育体系中,应当继续增进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利用思政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以及传统节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各族人民,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5.调动学生在思政课上的学习热情,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程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但有待进一步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融合融合,利用丰富的社会实践形式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校和地区已有资源,将思政课与各类具有趣味性、普及性、思想性的活动结合起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结语
在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习总书记前瞻性的指出了全国人民应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努力实现“中国梦”,这不但依托于我国逐步增强的国际地位、科技水平及经济总量,也需要包括学生德育在内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如何培养具备爱国精神、懂礼仪、性格坚韧的青少年已然成为我国中学德育的教育目标。泰国与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友谊,其中学德育在融合传统文化及现代教学理念上取得了不错成绩,通过借鉴其可取之处能够对我国中学德育的改革起到启示作用,比如传统文化的扬弃、社会实践的应用等。本文研究价值正在于分析泰国中学德育的可取之处,以期对我国中学德育的改革创新起到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