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对教育扶贫的影响及驱动路径

2020-04-06徐芳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新冠疫情教育模式

徐芳

摘要:教育扶贫行动是党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有效“去贫困化”的举措。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逐渐暴露出教育扶贫实践行动的“短板”,促使教育扶贫走向变革创新道路。本文通过对教育扶贫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的研究,立足“互联网+”背景和大数据时代,认为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得政府主导下的教育扶贫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势:一方面,政府需要立足传统教育扶贫的线下模式来创新打造线上教育扶贫方式,积极思考教育扶贫的精准化趋向,促进线下线上教育有机融合;另一方面,疫情将教育扶贫不公正“短板”凸显出来,需要通过有力的扶贫措施予以改善,同时促进政府推进线上教育的开展,通过技术化的创新、政策的支持来完善线上教育扶贫路径。教育扶贫需要新的驱动,需要立足线下的教育扶贫不断巩固扶贫成果,也需要开拓创新线上的精准化教育展开扶贫新模式。

关键词:新冠疫情;教育扶贫;创新;教育模式

Abstract: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ction is an effective “de ̄poverty” measure that the party has explored and formed in practice.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 ̄19 epidemic in 2020 has gradually exposed the shortcomings of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es, prompting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change and innovat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Internet Plus background and the era of big data,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outbreak of the epidemic presents the government ̄led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n the one hand,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innovate and create online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offline model, consider the precise trend of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offline and online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epidemic has highlighted the injustice of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which needs to be improved through strong poverty alleviation measur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injustice will drive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path of online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olicy support.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requires a new drive. It needs to be based on offline education to continuously consolidate its results, and it also needs to develop online precise education to launch a new mod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COVID ̄19 epidemic;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novation; education model一、問题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国外形成了“贫困文化理论”“资源要素理论”“人力素质贫困理论”和“系统贫困理论”[1]来探讨贫困这一社会问题。正视贫困且积极反贫困,“去贫困化”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扶贫”“去贫困化”是国家领导人必须思考并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全球反贫困理论的“催生”下,我国开始独立探索“减贫”道路。我国作为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立足我国贫困地区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稀缺的现实,提出教育扶贫思路。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实际密切结合,不断探索教育扶贫模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扶贫思想体系。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救济模式教育扶贫、改革开放后至2012年的普及教育扶贫模式和2012年至今的精准化教育扶贫趋势的三个主要阶段,国家实施多年的教育扶贫政策将在新时期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后,教育扶贫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教育扶贫同时也具有了新的内涵。在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深入贫困地区考察,明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精准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内生动力[2]。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教育扶贫的平稳推进规划被打破,传统的教育扶贫模式在疫情的影响下无法正常施展。疫情影响下,社会活动停摆,严重阻碍经济生产,也阻断并影响了传统教育扶贫的实施成效。正是传统模式教育扶贫在疫情下受到明显的限制,促使国家不得不对教育扶贫的现行模式作出改变,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在新时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教育扶贫的实现路径。疫情之下,教育扶贫接下来该怎么扶,这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二、疫情对教育扶贫的影响

如前所述,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得传统的教育扶贫模式无法取得成效,影响本该平稳推进的教育扶贫规划。疫情的出现深刻影响着教育扶贫的发展轨道,促使国家和社会不得不对教育扶贫的模式产生反思。简言之,疫情为教育扶贫带来了创新的机遇,也对传统的教育扶贫模式带来了挑战。

(一)疫情对教育扶贫的机遇

1.疫情促使传统的教育扶贫作出改变

教育扶贫是党和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的去贫困化、缩小贫富差距的有效举措。教育可以促使民众提升素质、掌握技术、增长知识,从而具备摆脱贫困现状的能力。教育与扶贫的结合,包含了国家、政府和社会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群或对象予以教育投入和资助活动,进而使其掌握摆脱贫困的知识技术技能,提升文化素养,最终实现个人乃至整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去贫困化。我国很多贫困地区享有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并不均衡,因此传统的线下教育较为适合贫困地区的发展。传统的线下教育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学习、集中化的课堂学习以及参与教育机构继续培训的方式这三种渠道进行。新冠疫情出现,传统的线下教育的“短板”逐渐显露。新冠疫情限制了人口的交往流动,导致传统的线下教育扶贫实践学习无法开展。例如,疫情导致正常的教育活动被阻碍,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陆续宣布学校停课、延期开学,不少教育培训机构也暂停了线下课程的教学,甚至全国范围内专注于继续教育的文化机构也不得不中止教育实践活动,政府主导下的对口教育扶贫帮扶也按下了暂停键。同时,教育资源的不公平现象在此次疫情中得到凸显,不少贫困地区受到冲击,根本无法触及线下教育的任何机会。教育扶贫的公正性价值是扶贫需要坚持的底线原则[3],为了让全国范围内的学生停课不停学,学校和线下的培训机构乃至社会企业都积极倡导并组织线上教育的居家学习模式[4]。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为教育扶贫的模式创新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疫情之下线上教育的现实需要,促使政府必须主动考虑教育扶贫模式创新的现实必要性。

2.疫情促使教育扶贫走向精准化

教育扶贫作为解决扶贫开发问题的路径,主要包含“扶教育之贫” “依靠教育扶贫”的两种内涵[5]。我国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在教育扶贫中需要依靠优质化的教育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以优质教育培育一批优质人才。同时,在党的带领下,教育扶贫在取得系列成就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教育路线及理念与社会现实的契合性。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教育扶贫的理念经过现实的检验和不断创新,在十八大之后形成了精准教育扶贫的新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对教育扶贫内涵作出了新的创新,即教育扶贫实质是教育精准扶贫,是从教育需要实现的目标角度出发对教育扶贫予以创新性扩充[6]。在全球反贫困的背景下,我国需要实现的不仅是依靠教育摆脱贫困,而且需要针对性地借助教育实现致富目标,重视教育的针对性、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教育精准扶贫具备两种内涵:一方面是指需要帮扶贫困地区改善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水平,达到改善教育贫乏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指贫困地区的发展路径需要依靠优质的针对性教育作为解决的方法或手段之一。教育精准扶贫,表示了教育在扶贫过程中呈现为目标和方式的双重属性特征[7]。

在疫情暴发后,我国对教育扶贫的精确化、针对性需求更加突出。在疫情之下,如何继续落实教育扶贫就成为当下的现实热点。疫情期间出现的贫困地区学生无法开展线上教育学习,不具备线上教育的条件与环境等问题,涉及精准化教育扶贫的发展方向。习近平同志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也指出教育扶贫需要明确化、具有针对性和愈加精细化[8]。这种精细化教育扶贫,实质就是教育分配中需要立足现实的具体问题,关注到教育扶贫的实质性内容。同时,疫情也促使一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教育贫困被放大并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促使教育扶贫更需具备针对性,积极推动教育分配的公平正义,主动投入更多的教育设施和改善教育环境,根据贫困人口现实予以针对性帮扶。

(二)疫情对教育扶贫模式的挑战

1.对教育扶贫模式公正性的挑战

在教育扶贫模式中,一直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现实问题。对于教育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来说,线上教育的实现不成问题,但对于贫困地区和农村来说,线上教育的居家学习模式往往缺乏硬件设施设备、学习环境支持等。在疫情之下,教育扶贫中的公正性问题就被无限放大。疫情期间,某山区小学生需要步行十余公里路程到县城借网学习;一位小女孩在父母的煎饼摊下用手机坚持学习网课……这些事例的出现,不仅仅是贫困对象对教育知识的渴求,更加反映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反观教育资源比较发达、教育设施设备完善的地区,在疫情影响下,率先做出了线上居家学习的示范。享受较好教育资源的地区能够及时推出线上教育,创新教育的模式,最大的原因在于具备良好的教育基础条件。

贫困地区的教育对象享受在线教育的便利相对滞后,教育扶贫可以借助互联网时代,创新教育模式,形成整体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在未来,可以结合传统教育模式推出“OMO商业模式”(Online-Merge-Offline)。该模式在教育中会变成全生态自主互动式的学习,做作业、复习、碎片化学习、人工智能化数据采集、观察师生学习行为等在线布局,有可能会无缝对接到线下教学中去,通过数据分析给接受教育的对象提供非常好的学习和复习指导。未来,教育扶贫可结合培训机构的发展,先从发达教育资源的地区做起,借助当下的教学机构形成较大的线下教学团队,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流程。为了提高教育对象的数量和质量,未来可以利用在线教学的方式促使教育对象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全自動的人工智能化学习体系的运用,可以促使教育对象习得全面的教学内容。未来教育方式的创新,都建立在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条件以及教育资源基础之上。对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贫困地区,若不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改善这一现状,未来贫困地区的教育将无法实现发展。未来教育扶贫要着力改变扶贫的重点、方向,逐步实现教育公平。互联网的发展,或许将会成为教育扶贫公平化的关键,“OMO商业教育模式”等的创新可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不公平现象的解决,促使帮扶的教育对象自主学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且得到适合自己知识布局的教育内容。鉴于此,在疫情倒逼之下,教育扶贫需要积极创新,提高教育扶贫的力度、准度和精度。

2.政府对教育扶贫不足转变趋向

从政府对教育扶贫的定位认知来看,政府认为教育扶贫的关键在于往深处、实处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政府对教育扶贫的支持愈来愈大,投入的成本和给予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大。进入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政府对教育促进精准化的脱贫倾注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在攻坚克难阶段稳固脱贫成果,施行教育精准化的扶贫行动能够促使贫困人口更好更稳地摆脱精神和观念贫困[9]。教育扶贫是党和政府在扶贫行动中积攒的历史经验,是具备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政策。随着时代的进步,党和政府深入落实教育扶贫行动,贯彻“真扶贫、扶真贫”的理念,看重教育独特的治贫方式,将其当作目标和任务、手段和工具,不断在实践中予以落实并取得了不少成就。然而,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使教育扶贫面临许多新问题:疫情影响着全国的经济发展,尤其对于农村和贫困地区来说,农产品滞销,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务工受阻,造成许多农村和贫困地区家庭收入减少,一些孩子出现了辍学现象;一些在城市打工的农村务工者的小孩被安排返乡就读,无法继续在发达地区接受教育;一些被政府作为帮扶对象的农村贫困人口——成年继续教育的对象,因为疫情的暴发无法继续参加统一的培训,无法巩固学习到的专业技术知识,逐渐对成人教育失去信心;政府主导下的某些教育扶贫项目因为疫情影响迟迟不能开展,如湖南省芙蓉学校项目在有些县市区严重滞后,影响秋季学期教学安排。

综上,疫情对教育扶贫的负面影响较大,疫情之下能否实现教育扶贫的稳定发展,成为影响脱贫质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以湖南省为例,疫情之前,在教育扶贫上每年增加了较多投入,在组织领导、倾斜投入、资源供给、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扶贫回报。然而,疫情面前,湖南省的教育扶贫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疫情暴露出教育资源不公的问题,教育扶贫资金统筹难度大表现尤为突出。教育扶贫的资金来源无法获得稳定的保障,政府财力有限,无法持续性地保障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无法改善教育不公的现状。疫情下,教育落后地区无法获取好的教育资源,一部分原因在于贫困地区的学校建设存在政策上的阻碍,也存在财力上的支撑不足、土地报建上的难度;还有部分原因是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受到地理环境、办学条件、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贫困对象对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容易产生辍学现象。在疫情下,湖南省为了教育扶贫目标的实现,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扶贫模式,转变扶贫的趋向,拟采取精准监控、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保障教育扶贫对象能够达到“应学尽学、应助尽助”的目标,如期全面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在疫情的影响下,湖南省教育厅全面分析了教育扶贫的工作部署,打开新的思路,以稳固现有的教育扶贫策略,用好政府政策支持为基数,创新教育扶贫的方式与手段,扶贫策略更具针对性和全面化、细节化。

三、疫情下教育扶贫的驱动路径

疫情的暴发,促使教育扶贫需要面对线下教育的“短板”,教育扶贫的发展思路需要将线上教育融入教育扶贫。教育扶贫的双重属性更加强调教育扶贫的精准性。在新的时代,教育扶贫接下来该怎么扶,成为现实中需要思考的主题。教育扶贫的路径需立于常规线下教育基础之上,还需要积极开拓线上教育路径,打造出教育扶贫一体化体系。

(一)立足基础的线下教育模式

1.以政府主导的线下教育扶贫为中心

线下的教育扶贫依舊需要政府的核心主导和政策支持、财政投入,为扶贫指明方向。

首先,建立全国范围内多元主体的线下教育扶贫机制。从实践经验来看,传统的政府主导推动下的线下教育扶贫落实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制约着教育扶贫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教育扶贫要实现“精准”二字,需要实现政府主导下的全国范围内多元主体的线下教育扶贫机制。实践中,政府单独推动线下教育扶贫的模式正向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推动线下教育扶贫模式转变,共同分担教育扶贫的责任,激发社会力量在线下教育扶贫领域内的活力,从而真正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学校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线下教育扶贫格局,这是实现教育扶贫效能的关键。

其次,建立线下的多种教育渠道。在全国范围内,教育扶贫更多的是采取修建学校、增加学位、投入师资、倾斜帮扶等措施来加大教育的投入,立足于广大学生的基础教育需求之上,有计划地帮扶成年贫困对象获得教育资源,通过教育增加教育知识和技术创新。线下的教育渠道主要是以学校、课堂、培训架构等形式出现,为需要接受教育资源的对象提供帮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对于政府来说,教育扶贫仍需线下的教育模式打好基础。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建立线下的贫困教育帮扶档案实为必要。采取线下建档的模式,对无法学习、辍学在家的学生逐一摸排,实施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另一方面,政府主导建立线下教育机构,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予以改善,逐步建立高质量的教学环境,引入教学机构,增大线下的教育资源和普及面。

2.搭建线下教育平台和对口教育帮扶

线下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从某种意义上导致了教育扶贫的现实需要。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线下教育差异,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区域成效。教育扶贫需基于线下模式,做好顶层规划,搭建不同的线下教育平台,形成对口帮扶的线下教育,提升教育的精准化。

首先,线下教育平台、对口精准教育帮扶,利用政府、高校、机构和地区的教育资源定期到贫困地区帮扶特定贫困对象,给予专业化的教育指导。教育扶贫帮扶基于区域化的创新,利用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条件,线下对口帮扶落后区域的教育。比如,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市—县—镇—村来对口帮扶落后地区的教育条件,在教育经费、资源整合、学生就业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其次,通过政府、高校、社会的力量形成“结对子”的扶贫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建立优质的对口帮扶方法,为贫困地区输送大批教育人才,传递优质的教育理念和手段。例如,依托高校建立教育平台,实施支教计划,为偏远地区的贫困对象送去教育资源;当地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共同与就近的高校合作,充分对贫困地区予以调研,积极引导所有主体主动参与到教育扶贫行动中,促使贫困地区认识到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资源特色,利用内在的文化动力凝聚教育力量,将外援式的教育帮扶主动化为内源的教育成长,打造教育扶贫的新规划[10]。

3.区分线下教育受众打造针对性教育

线下教育扶贫能够成为教育扶贫的有力抓手,原因在于线下教育能够接触到广大的受众,实现面对面的扶贫教学。线下教育需要普及,必须全面扩大受众,针对不同的贫困对象从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入手,严格甄别并区分线下教育扶贫的受众,实现精准化教育。

首先,针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分布现实,对教育受众进行筛选。根据接受教育的能力、年龄、阅历、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对教育受众进行分类。例如,按照教育影响的年龄分段模式划分[11],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阶段式的教育,根据每个阶段的接受能力,安排合理的教育内容;按照人员情况划分,可以分为学生在校教育、社会机构教育两种,可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按照教育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其次,根据全国教育扶贫的要求与目标来看,可采用特色民族化教育、偏远地区教育、农村普惠教育等模式,提高线下教育针对性。线下教育能够实现精准扶贫,究其原因在于教育能针對性地帮扶贫困对象,从而通过接受教育来提升素质,改变现状。打造针对性的教育帮扶内容,需要政府部门深度剖析贫困地区的致贫机理和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找到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制订出符合实践的教育规划。同时,线下教育扶贫的关键也在于针对性教育必须能够区分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发展的“短板”和现实情况,精准把脉贫困家庭子女的困难和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多措并举与综合帮扶的举措,真正将教育扶贫资源有效分配到贫困地区,满足薄弱学校和贫困人口的最迫切脱贫需求,切实保障教育扶贫治理效能的发挥。

(二)开拓创新线上的教育模式

1.传递“互联网+”线上教育的思想观念

人们对传统教育的共识是教育就是在课堂中接受知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度越来越高,适用的范围越来越多,使用频率不断提升,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共识。尤其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来改变、平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公平的现状,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在教育扶贫中需要改变教育思想观念,重视“互联网+”的线上教育模式,同时不断推陈出新进行教育革新,推动线上教育的普及。“互联网+”线上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扩大知识内容,也能提高素质教育综合能力。目前,线上教育扶贫需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来引导扶贫实践,立足教育中的短板等现实问题,不断在教育模式上创新。

其次,教育扶贫需要在思想上改善对线上教育的认知,树立线上教育精准脱贫观念。在促进线上教育扶贫的推广时,政府发挥领导作用,全局筹划,深刻认识到线上教育对教育扶贫的益处。政府应站在全国教育规划的高度,树立教育扶贫责任观,立足于实际经验,科学制订并推行线上教育扶贫的计划,提升线上教育扶贫的效果,逐步在广大贫困对象中宣传线上精准化的教育扶贫理念,结合扶贫现实、贫困原因以及扶贫的对象,作出顺应时势的改变。线上教育扶贫的核心在于精准,需要通过对教育扶贫对象的精准定位、扶贫对象的精准选择以及精准扶贫的效果与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新时期教育扶贫必须改变思想观念,不断革新。

2.立足“互联网+”的平台,打造线上教育

政府在教育扶贫中发挥核心作用,在顶层上做好设计,在帮扶形式和扶贫机制上做好筹划,从而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形成总体扶贫的效应。

首先,政府可以依托“互联网+”的技术,建立统一的社会扶贫工作信息交流平台,在多主体间搭建稳定性、经常性和制度化的沟通协作渠道,形成多元主体各尽其责、协同共进的社会教育扶贫长效机制[12]。“互联网+”也使得学生在内的教育受众对象、学校、教师、社会个体、社会组织以及国家联结成互动的整体,以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到教育扶贫中来,形成线上帮扶、线下学习互相结合的教育学习模式。

其次,建立线上的多元渠道教育方式,增加学习的自主性。互联网精准扶贫架构的建设,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教育扶贫带来了真正线上精准化局势。“互联网+”可以促使教育扶贫的对象打破地域、时间的限制,在相对自由的地点、环境和时间内自主学习。“互联网+”对教育扶贫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帮助创新多元化的教育学习渠道。互联网与传统线下课堂方式共同为教育受众提供了线上线下可供组合新的学习模式。同时,“互联网+”也能够大大提高教育学习的自主性,不再是被动接受教育,而是自发地通过平台选择想要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3.严格甄选“互联网+”的教育资源内容

面对教育扶贫精准化、全面化的要求,信息科技时代潮流下的“互联网+”模式可以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教育扶贫打开了新思路。“互联网+”模式下,教育资源能够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通过互联网可以联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和发达地区、非贫困人口同步接受教育,共享教学资源。可以在互联网上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平台,涵盖规模化、大范围的地域,推动优质教育区域与贫困地域的互动联结[13]。

首先,创新多样化的“互联网+”的教育资源内容。通过推出同步课堂、网络课堂、虚拟班级等方式,实现线上教育的针对性、共享共建性。“互联网+”线上教育可以实现规模化的教育方式,针对特困地区教育脱贫制订针对性的网上联合教育方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特性可以制订多维度、多方位的精准脱贫计划。“互联网+”背景下,借助互联网能够接受到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脱贫资源,对于需要脱贫的地区和对象来讲,能够接触到的教育资源是巨大的、海量的。

其次,严格选择“互联网+”教育资源与内容。把握互联网对教育资源和内容的传输优化,是为了提高教育精准脱贫的质量标准,政府需要把控好教育资源的质量,尽量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受众的贫困地区和对象的选择要求,增加多样性的选择范围。通过对教育资源和内容的甄别、筛选,力求提供优质的资源与内容,进而加强线上教育扶贫的力度和准确度。

4.增加“互联网+”平台的教育资源投入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不可否认,产生贫困的一个因素是教育的缺乏,而教育缺乏的成因则在于基础设施设备的缺乏或落后。尤其对于山区的学生来说,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因此,为了推动“互联网+”下的教育扶贫,就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教育硬件和软件的投入,较大程度上改善教育环境。“互联网+”的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作为支撑,才能最大化地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教育内容。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贫困地区购置教育硬件和建设设施,改善条件。政府需要推动信息网络在贫困地区的普及,保障硬件设施设备能够顺利运行,贫困对象能够在自己生活的区域就能接触到互联网。在贫困地区建立互联网数据化平台,对贫困对象逐步进行信息分析,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数据化参考。立足于当地教育扶贫的实际需求,为信息化的教育投入、经费支持和网络资源共享找到精准化的方向。通过互联网信息化诊断结果,形成区域化的教育资源图谱,动态监管贫困地区教育动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更精准的“扶智”和“扶志”教育脱贫。借助数字出版、网络出版、信息化在线平台等传播手段,将贫困地区的资源、经济和人才、文化与生态建设结合,一起打造教育精准扶贫由外部支持硬脱贫向内生性发展软脱贫转变[14]。

其次,政府需要定向指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进驻贫困地区,让其近距离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教育扶贫需要解决好教育设备、物品和技术,并具有师资队伍,才有可能结合相应的“互联网+”技术来改善教育现状。一方面,政府需要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待遇,吸引具备高学历的人才队伍主动前往贫困地区进行教育扶贫;另一方面,政府需要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筛选出具备信息化知识的专业教师人才为教育扶贫助力。现实中,一些农村地区以“三种维度力量”(即借助政府高校支持力量、社会公共服务力量和自身特色发展力量)聚合专业的高质量的师资教育人才,对贫困学生和农民进行通晓文化、网络知识、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重点指导与服务,促进贫困对象互助学习、自主学习,从而提升教育扶贫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3):66.

[2]廖云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扶贫政策发展研究[J].教育导刊,2019(9):23-28.

[3]潘安琪.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内涵、现实问题及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20(4):58.

[4]宋灵青,许林,李雅瑄.精准在线教学+居家学习模式:疫情时期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0(3):114.

[5]刘军豪,许锋华.教育扶贫: 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2):44-45.

[6]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11).

[7]金久仁.教育扶贫内涵指涉与路径转型[J].教育与经济,2020(2):10-11.

[8]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0-03-06)[2020-05-28].http://www.gov.cn/xinwen/2020-03/06/content_5488151.htm.

[9]杨立昌,杨跃鸣,曹薇.“后脱贫时代”教育对口支援机制创新研究——基于“组团式植入”帮扶案例分析[J].凯里学院学报,2020(2):87.

[10]刘苏荣.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基于云南省怒江州的565份调查问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89.

[11]林海月,李琳.教育精准扶贫的新定位、模式及机制——以云南省武定县为例[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57.

[12]代蕊华,于璇.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7):15.

[13]叶春波.“互联网 +”背景下薄弱学校内生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2020(5):78.

[14]刘军,蒲定红,李祥.信息化助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与突破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2020(3):55-56.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新冠疫情教育模式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