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教学法的课堂运用
2020-04-06朱颖
朱颖
以前,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为了精简上课的时间,总是直接教授学生公式,而后开始进行相关的练习,这就忽视了最重要的推导过程,这样教的结果是学生只会照搬公式,凡是变式的题目要再三强调才能理解,對于思维拓展题几乎无从下手,笔者调查了较好完成思维拓展题的几位同学,发现他们都是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是如何推导而来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应该要做到追本溯源,合理设计课堂,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既能很好的掌握知识,又能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得以提升,下面笔者就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说明两步教学法。
导入“快”而“趣”
课堂导入要做到“快”而“趣”,导入冗长既占用课堂时间,又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所以导入时间最好控制在3分钟以内。那么如何做到?哪些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更有效?笔者试着简单改编教材,使它更贴近本班的学生。例如,针对农村学生,可设计这样的引入:新的一年,李叔叔和黄叔叔要开始承包土地了,已知两块土地的价钱是一样的,但是形状不一样(出示一块平行四边形,一块长方形),你们能帮黄叔叔选一块地吗?农村的孩子经常接触土地,可让他们帮助黄叔叔选择一块,他们对这些很容易产生兴趣,又把目标直指图形的面积上来,简单而有效。
但是城里的孩子对土地就不太熟悉了,所以可这样引入:新的一学年开始了,又要分卫生包干区了,今年允许我们从两个里面挑选一个(出示一块平行四边形,一块长方形),你们会挑选哪一个呢?虽然我也没有问哪个大,但是学生们很聪明,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挑选面积小的那个。这样的两种改编,其实都是很简单的,但是这样的改变不仅引起了孩子的兴趣,也加强了孩子与生活的连接点,怎么选是让学生思考的,也改变了书本上直接问的方法,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所以,笔者认为利用贴近本班学生的现实知识来设置情景、包装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能促进学生的认知。
探究“慢”而“透”
课堂探究要做到“慢”而“透”,这样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为了做到这些,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教学。
师:同学们急着要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图形的面积你可以计算?
生:长方形。
师: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出示格子图)
师:我们已经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你能猜测一下吗?(不出现格子图)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邻边×邻边
生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这两种方法是不一样的,那至少有一种是错的?(加上问号)你能不能先排除一个?
师:老师给你提供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你现在能排除一个吗?(用老师手上的活动平行四边形)
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真的是底乘高吗?你能证明一下吗?
师:现在你有思路了吗?(出现平行四边形的格子图)
师:请你先填写下表,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很多同学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那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这么计算呢?你能证明吗?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吧。(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平行四边形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证明)
让孩子主动参与进来 在以上的教学中,笔者试着让孩子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虽然学生经历的时间会较长,但非常值得,因为只有学生充分经历了过程,才能够锻炼发展他们的思维。弗赖登塔尔也曾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做好引导者角色,适当的导入使学生少走弯路。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自己提出要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并对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了猜测,变“要他解”为“我想解”,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主动猜想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排除猜测,虽然笔者提供了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板,但是他们是自己在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板非常好,因为用语言来反驳邻边×邻边不适用于计算平行四边形,缺少说服力,学生也不一定懂,但是把刻板的文字换成了鲜明的事物,用活动板的活动来反驳就显得非常有效了,在此过程中抽象和直观之间互相转化,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和谐共舞。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课堂的探究要做到“透”,即透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不能只通过一个例子来证明,所以为了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并分享他们的想法,然后教师试着用追问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知识,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例如,教师提出:这些剪法有什么相同点?学生们纷纷回答,这时候他们不仅仅在回答问题,还在主动思考,分析和类比,寻找事物的关键。在问到这样的剪法有几种的时候,学生还回忆了平行四边形高的概念,所以,学生也就加深了与过往知识的联系。
结束语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发展思维能力,教师要做到导入“快”而“趣”,探究“慢”而“透”,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