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对分课堂”的应用

2020-04-06谢凡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对分课堂高职生

谢凡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对分课堂”的应用。针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课堂教学方式单一、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从减缓知识灌输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学效果实现师生双提升、课堂实训考评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等方面分析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分课堂”的应用优势,并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课后巩固、考核评价、实训演练等方面提出基于“对分课堂”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对分课堂 管理学原理 高职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052-03

管理学原理作为管理类、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建立在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数学、计算机技术等基础上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提升高职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管理类、经济类专业普遍都开设有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该课程系统地介绍管理学基本原理和理论、管理学思想的发展史、管理的基本职能等内容,为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管理专业的相关沟通、策划、咨询、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但高职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一直不高,多半为应付式的被动学习,课程的考试及格率不尽如人意,顶岗实习期间更是存在管理才能不够、沟通技巧不好、应变能力不足等现象,与管理学原理的课程要求严重不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理论轻实践

大学是学生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时期,高职生更是要尽早完成从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的转变,从消费者角色向生产者、管理者、服务者角色转变,培养“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正确定位。但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定位模糊,忽略了高职生“技能”“应用”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过分注重讲授教材知识,急于讲解管理学内涵、论述管理学原理,理论教学成为课堂主导。高职生本身学习能力欠佳,对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纯理论知识不能熟练掌握,导致高职生理论知识赶不上本科生,实践技能也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失去了高职生应有的“技能型”特长,两头不到岸。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效率低

管理学原理属于管理类传统课程,是一门打基础的必修课程,案例丰富且实用性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对“夯实”基础理解为:只要知识点清晰,案例讲解到位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因此多采取循规蹈矩的“单向输出”教学方式,这类“学术派”的教师认为已经运用了PPT、视频、案例讲授等丰富的手段开展教学,并不是“照本宣科”,已经达到教学目标。事实上当大量的管理学理论不断呈现在学生眼前时,消化新知识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在学生对管理学领域未有任何先期接触时去开展企业案例分析,“隔行如隔山”的陌生感使许多学生望而却步,案例过于陌生也难以给学生带来足够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高职生需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讲解,特别是一些放慢节奏转换思路的课堂讨论互动。缺乏互动,单纯讲解知识的课堂令高职生感到纯理论知识枯燥无味,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高职生出现接受新知识困难、学习效率低、考试不及格等不良现象。

(三)考核方式单一,与社会需求脱节

管理学原理课程开设的初衷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等社会实践能力,但在期末考核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以纸质试卷闭卷考试为主,忽视了实际场景应用的考试设计。为通过考试,许多学生被迫变成忽略学习过程、只追求考试结果、死记硬背的“学习机器”。与此同时,只要复习方向正确,按照课本问题设计的套路作答,管理学原理课程期考大多能得到不错的分数。这也导致一些驰骋考场、性格内向的学霸在真正遇到实际问题时生搬硬套课本知识应对,完全没有实战经验,此类“纸上谈兵”的学霸甚至过不了企业面试时模拟场景考试关,不符合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与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分课堂”的应用优势

(一)减缓知识灌输,提高学习效率

管理学原理知识模块和理论体系是基于西方管理学原理的知识基础建立的,我国的管理学原理在其基础上融入本土化特色。因此现有的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始终摆脱不了“西方化”,存在难以解释、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而大多数校本教材也存在案例脱离实际的情况,学生在接触社会前更是难以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对分课堂”是将课堂教学时间一分为二,教师讲解知识的时间减半,新知識、新概念引入课堂速度趋缓;同时学生获得一半的课堂讨论、实践时间,有足够的时间去领悟、消化所学的抽象知识,这种放缓节奏、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再是满堂灌输知识,而是精选知识点逐个讲解,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互动,不懂就问,师生双方加强交流、互动,有效解决学习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二)促进教学效果,实现师生双提升

“对分课堂”的应用对教师和高职生都有提升作用。教师方面首先要转变观念,接受并熟悉“对分课堂”这个新事物,理念上得到提升;其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好教学设计、课前准备、课中组织及课后总结,学前研判、掌控课堂、随机应变、统筹分析等个人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同时“对分课堂”还要求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以课前、课后的线上学习做辅助,提升只有20分钟课堂讲授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电脑、手机APP软件等方面的操作水平也会有所提升。学生方面,在“对分课堂”应用的过程中,课堂设置讨论环节可弥补高职生学习能力不佳的短板,分组分析、相互探讨可有效帮助其解决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加上教师的有效引导,复杂的概念、抽象的管理学问题可通过教学活动有效解决,形成“课堂讨论,共同解决”的良性循环,及时把疑惑解决在课堂,促进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培养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求知的习惯,提升其沟通技巧。

(三)课堂实训考评符合人才培养需求

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主要为笔试)对学生进行考评,以卷面分数定成绩。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考评方式在高职院校显然不适用,针对高职生群体,应更多地体现“实践性”,书面考试大多考查学生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能力,无法准确测评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课程中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分课堂”中,学生有大量自主讨论的时间,教师通过课堂实训、随堂测试、开卷考试等手段,记录学生日常课堂测验表现,将日常测验分数列入期末考试综合评价。这样,一是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紧迫性和主动性;二是多次的测试综合分数更显公平,学生不必临时抱佛脚去应付期考,而是积少成多、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三是考评结合、重在日常的“对分课堂学”授课模式,符合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较好地提升学生管理学原理课程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基于“对分课堂”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学设计

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对分课堂”的设计以知识点吸收和掌握为最终目的,可采用留白式教学设计,即有针对性地在关键知识点设计“空白”,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时间。留白式授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闭环后再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知识点选取以精为主,设计留白式精讲。另外,对高职生的留白式的设计要有充分的引导技巧,不能留得过大、过宽,导致学生的讨论脱离关键知识点;也不能过小过窄不联系实际,偏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注重线上与线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

(二)教学组织

1.教师授课环节。课堂前半节主要依照传统课堂讲授方式讲解,介绍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重难点,介绍案例过程中注意使用留白式讲解引导,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查找答案,为课堂的后半部分做好讨论的铺垫。

2.学生讨论环节。一是分组方面。教师要强调随机进行分组,同寝室的人分开,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分组宜采取4至6人一组,以免人数过多轮流发表观点的时间不够。二是讨论内容方面。学生围绕前半节课知识点、留白问题、课堂作业等进行讨论交流,阐述观点、表达疑问、发表见解、协同合作、形成观点、分享智慧。

3.实训或随堂测验。因高职生学习自觉性欠佳,教师在“对分课堂”可设置一定比例的实训或随堂测验,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堂压力,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测验题目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定,可以是闭卷答题、案例分析、情境表演等,测验成绩计入平时成绩。

(三)课后巩固

要求学生完善课堂笔记和课后作业,有线上教育平台的高职院校可使用网络教学辅助,提升课程预习、复习质量。预习方面,教师可将“对分课堂”前半节课设置为学生讨论环节,授课前在线上学习软件中布置下次课程的核心问题,指明预习重点和方向;复习方面,根据本节课程课堂上解决的问题,设置类似的问题,给学生课后答题,内化课堂所学知识。

(四)考核评价

以“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为推手,改变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单一的考核方式。采用纸质闭卷考核方式为主,多种考核方式为辅,共同组成综合评价成绩,构建科学的、立体化的考核评价系统,设置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综评50%,课堂实训、测验占综评30%,课堂表现(课堂答题、讨论质量、出勤等)占总评 20%。教师可根据本校、本专业实际自行调整赋分比例,原则是多方面综合测评,不再是单一考核学生背书能力,学生还要在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上下功夫,真正体现学习的成效。

(五)实训演练

在“对分课堂”实施的前提下,可适当引入适合高职生学习的其他方式方法,一是在校企合作的企业中寻找合作,聘请企业讲师到课堂授课,与学生面对面讲授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列举企业更“接地气”的管理案例,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用人单位,将抽象、碎片的知识具体化,提升学习效果。二是做沙盘模拟演练,学生在“对分课堂”的演练中模拟企业,担任物流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的角色并开展竞争。在沙盘推演过程中,学生要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学生感受了模拟经营的氛围,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训练了管理实践的能力,初步接触了企业日常运作的模式,各方面能力均会有所提升。这也是一种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具体实训方法。三是设计学生演示环节,如场景演示、情境处置甚至是通过游戏、抢答、辩论等方式充实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习效率。

总之,管理学原理课程为管理类、经济类的学生打基础,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转变观念,掌握重点,着眼于“应用”二字,以实践作为学习的落脚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比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更能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性,教师在“对分课堂”应用的过程中要做好课前设计、课堂引导、线上教学组织、考试改革等多项教学改革任务,学生要做好预习、复习、团队合作探讨、在线答题、实践演练等以往没有的环节,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正面的提升作用。因此,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应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断为提升教学成效做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2]周志红.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2020(3).

[3]覃荣存,赵恒明.对分课堂在“微积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2).

【基金項目】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院级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的研究与应用”(JZY2019B14)

【作者简介】谢 凡(1983— ),男,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责编何田田)

猜你喜欢

管理学原理对分课堂高职生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体系研究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公安院校“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一条红线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思考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