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
2020-04-06李碧静
【摘 要】本文针对广西高等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贫困大学生主体意识薄弱、心理素质偏低、培养缺乏针对性、扶贫资金不足且来源单一、市场性就业对接脱节、贫困生的扶贫体系有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打造高校服务平台、开设贫困生心理辅导窗口、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法和关怀方式、扩充资金获取途径、建立适合广西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制度、设立教育扶贫台账等建议,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进程。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高等教育 精准扶贫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012-04
高等教育精准扶贫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领域,是有效实现贫困大学生家庭脱贫的重要手段,对改善由教育贫困带来的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实践主体,是支撑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广西目前已经基本实现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依然较为落后,贫困问题依然是制约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阻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促进贫困大学生的顺利脱贫,促使大学生成长、成功、成才,使贫困大学生家庭彻底摆脱贫困,为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本文分析广西高等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可操作性建议,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进程。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通过国家和地区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在减贫脱贫上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效。但是,由于广西所处地理位置的限制,在实施高等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困大学生主体意识薄弱。实施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改善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精准脱贫的目标。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中,一些贫困大学生满足于“输血式”的扶贫模式,摆脱贫困的意识相对薄弱。一方面,他们不愿意对外承认贫困生的身份,不能从本质上改变金钱消费观和面子观,存在大手大脚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少数贫困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意志,懒惰的观念和情绪有所滋生,致使该群体的主体意识薄弱,缺乏积极主动寻求学校支持与帮助的意识,同时缺乏通过自身努力主动脱贫的意识。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偏低。对广西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广西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素质偏低且心理压力较大,这些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不足,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因此,在缺乏一定精神支撐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学生比较容易出现自卑、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而高校本身也缺乏对这部分贫困生的动态关注。此外,部分贫困学生会产生因家庭因素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出现沉重的心理负担。这部分学生不希望被过多地关注,在与非贫困学生做比较时,极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和影响,引起精神贫困和心理贫困。
(三)对贫困大学生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对待贫困生群体的教育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的帮扶体系,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针对性的培养。由于广西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广西的贫困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相对比较低,使用传统的帮扶体系难以满足其脱贫的需要,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师资分配和技能训练等方面。在教学资源方面,缺乏促进广西低起点贫困大学生发展的专业、课程与培养方案,很多高校既没有形成适合广西贫困大学生发展的优势特色专业以及独有的课程资源,也没有建设新的专业或者开设新的课程。在师资分配方面,广西高校扶贫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扶贫教师对广西高校贫困生这类特殊群体的特征掌握程度不够,专业化水平不高,不能完全了解贫困生受教育水平的整体情况,不利于实现广西贫困大学生的顺利脱贫。在技能训练方面,针对广西高校贫困生举办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不多,且覆盖的范围也不够广。
(四)扶贫资金不足且资金来源较为单一。目前,我国政府在促进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方面采取的政策主要还是以资助为主,即提供教育设施与资源、向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包括给予贫困学生奖励、贷款、补助和减免,或者是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虽然对贫困学生资助的形式很多,但是广西高校扶贫资金的总体投入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还不能完全减轻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甚至还存在一些贫困生出现因学费不足而带来的经济压力,加之广西社会资源的匮乏,也出现扶贫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使得广西在高等教育精准扶贫路上面临重重困难。就奖学金而言,国家设置的奖学金额度较低,无法保证贫困生在一个学期内缴纳学费和生活费用的支出。就助学贷款而言,国家出台的贷款政策是延迟缴纳学费,但是由于银行贷款进度慢、审核严、贷款数额小,且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门槛设置过高,学生申请助学贷款较为困难。因此,有待加大广西高校贫困生扶贫资金的投入。此外,广西高校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还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获取扶贫资金的途径较为单一。
(五)市场性就业对接脱节。对于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我国学者提出了精准招生、精准资助与精准就业三个方面的举措,并且认为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具有“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结果的公平性、增加公民自我发展的选择机会”的重大责任。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初衷是促进贫困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和改变,但是贫困学生群体有更加直接的意愿,即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最终能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岗位,取得相应的收益。但是,就目前广西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来看,还不够完善,没能进一步加强贫困生与就业市场的联系,保障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发展。同时,广西能够提供给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比较有限,又进一步增加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六)贫困生的扶贫体系有待完善。教育扶贫是一项具有较强系统性、周期性的综合工程,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更是如此。因此,高校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应制订一个长效且完善的扶贫体系。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部分高校缺乏这样的扶贫体系,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机制尚未完善。在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高等院校,精准扶贫对象认定难度大,认定程序较为简单,导致出现伪造贫困生身份的现象。同时,在具体认定过程中,还缺少统一的定量方法来界定经济贫困的大学生,这使得高校对资助对象难以做到精准识别。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本身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有一定资金投入的条件下,还需要有完善的组织和保障机制。但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主要体现在既没有能够明确贫困生生均金额分配问题,也没能对资助后的工作进行规划和保障。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每个学校对贫困生的管理手段不一,也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一)打造高校服务平台,提高贫困生主体意识。高等教育扶贫的首要目标是改变贫困学生的思想面貌,使其想脱贫、愿脱贫,继而能脱贫。为此,应该鼓励广西高校积极打造服务平台。一方面,充分发挥互联优势,建立高等教育精准扶贫信息共享平台,多元主体实现信息共享,各主体之间无障碍沟通与交流,提高贫困生主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调动广西高校贫困生主体自身脱贫的积极性,从思想上引导他们摆脱贫困,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贫困生”这个概念的看法,积极接受贫困生的身份,并在需要之时主动寻求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同时,鼓励贫困大学生主动学习技能,将“输血式”的扶贫转变为“造血式”的扶贫。
(二)开设贫困生心理辅导窗口,对贫困生实行单独辅导。高校在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将经济资助与精神帮扶相结合,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培养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排除广西贫困大学生由心理问题带来的各种隐性障碍。
首先,广西高校应该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为贫困大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窗口,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心理脱贫。一方面,可以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咨询宣讲会,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设立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窗口,为贫困大学生开展心理团辅活动提供场地,也为具有相同情况的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可交流、互动的平台。
其次,对于有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高校可为其提供个性化心理辅导服务,与其建立和谐稳定的心理咨询关系,对其实施专业且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贫困大学生努力克服自卑心理,树立积极向上、自信大方的心态。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团建活动,激发贫困大学生面对困难的信心,锤炼他们面对挫折的意志。同时,增强贫困大学生团体的凝聚力,提高他们的归属感。
最后,加强对广西高校教师和辅导员的培训,引导他们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积极与贫困大学生进行沟通和心理疏导。同时,广西高校还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抚平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落差。
(三)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关怀方式,加强针对性教育。广西高校要积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法和关怀方式,加强针对性教育。
首先,在教学资源方面,应该充分掌握广西稀缺的高层次人才类型,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人才供需不均衡的现状,在高校内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改变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同时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积极开发与广西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满足广西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发展人才智力支撑作用。同时,要合理利用高校各类科学研究平台,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题调研,积极为实现广西高等教育精准脱贫提供智力支撑。此外,广西地方高校还应该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和大数据平台,实现远程教学和教育资源共享。
其次,在师资分配上,一方面,可以成立广西地方高校教師定向扶贫机构,在适度提高高校教师工资的基础上设置各项补贴项目,吸引知识丰富、经验丰富、技能丰富的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到广西参与教学活动。同时,鼓励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一同参与教育扶贫,发挥教师和贫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和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组织高校教师举办培训会,实施教师之间的“传、帮、带”计划,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缩小高校间的师资差距。同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实践锻炼,不断积累心理咨询与服务经验,提升教师的心理咨询与服务能力,加强教师内涵质量建设。此外,可以加强校政之间的战略合作,根据需要选送教师参与心理咨询与服务工作活动。
最后,在技能训练方面,广西地方高等院校可以举办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广西贫困大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技能。同时,扩大其培训的覆盖面,尽量满足大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四)扩充资金获取途径,加大资助与免费力度。足够的经费投入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保证,除高校自身加大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投入,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筹措资金,保障经费的来源。同时,制定资金使用规划,充分利用好已有的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一,广西高校应该建立校内专项扶贫基金,保障充足的扶贫经费,形成一种长期、稳定、有效的教育扶贫投入机制。同时,对已有的经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监管,拒绝盲目使用大量的资金。此外,地方高校在接受政府投入的精准扶贫经费时,应主动与其签订协议,准确定位教育精准扶贫项目的目标,并对经费的使用进行实时追踪调查,并积极要求专业人士对最终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估,监督和管理扶贫经费的使用情况。
第二,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扶贫经费筹措方式,鼓励企业、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和第三方机构等参与教育扶贫,推动多元协同开展广西高等教育精准扶贫。为此,广西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推动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由政府为主的模式转向政行企校多元协同模式。政府部门要加强统筹,赋予行业组织更多职能,引导行业组织资源、力量,充分参与地区高等教育精准扶贫。
(五)建立适合广西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制度,强化教育扶贫实践。高等教育精准扶贫,需要对接就业市场需求,实现人力资本的流转。因此,高校要建立适合广西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制度,使贫困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或之后能够尽快实现就业。
首先,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综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等融为一体且适合广西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注重对贫困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强化落实广西贫困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创新实验实训体系和内容,开展实体化训练,做实做优实践教学环节。二是要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实践教学保障,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加大高校与企业共享实验室的力度,巩固发展各类实习实训基地。三是完善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及系列通识选修课程,并积极联合其他行业开发创业教育培训课程,从根本上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
其次,高校应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与地方不同的行业企业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广西的贫困大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技能以及择业机遇。
最后,加强与社会力量、经济主体的扶贫合作。注重发挥企业在高等教育中重要办学主体地位的作用,让企业带着岗位来地方高校开展扶贫活动,针对行业的需求进行点对点培训,形成资源共享、协作共赢的高等教育扶贫模式。同时,协调引导区域外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设立不同类别的特长班,捐助教学仪器设备,合力培养高质量人才。
(六)设立教育扶贫台账,完善扶贫机制。从实践来看,高等教育精准扶贫依靠短期培养是无法有效实现脱贫的,即使是速成班也难以有效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素养。因此,在制定广西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方案时,一定要先了解贫困大学生出现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制定扶贫方案,构建长效且适应广西发展的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机制,力求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问题。
首先,必须充分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贫困大学生设立不同类别的详细台账。一是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周期性,设立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分级台账。广西高校应当按照自身教学体系的各个层次提出教育精准扶贫的对应阶段,在教育扶贫规划中明确时间节点、设立任务目标、比对教学任务和目标、建立贫困大学生教育分层台账。二是遵循高等教育种类特征,设立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分类台账。
其次,利用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准确定位贫困的对象。要提高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效率,最重要的是精确把握贫困对象。应通过数据量化贫困生的方式,有效地避免传统调查法和贫困证明方式带来的贫困生认定的弊端。因此,广西高校应根据需要开发大数据信息管理体系,利用数据分析的优势,全方位收集贫困大学生的各类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在学习方面的支出情况和获得资助的情况等,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动态的监控,全面地了解贫困大学生。同时,借力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将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转化成定量的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对贫困大学生的困难程度进行排名,从而确定学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度,实现帮扶效果的最大化。
最后,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跟踪反馈机制,有效运用评价结果,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动态资助管理,确保贫困大学生的精准预警。在实施高等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及时监控贫困大学生的动态变化情况,减少帮扶的偏差,同时提高贫困大学生认定资料收集和更新过程的安全性和时效性。为此,广西高校在进行贫困大学生帮扶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反馈和通报机制,通过综合分析和管理学生的消费行为、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学业情况,实时更新和反馈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状况,并启动贫困大学生预警模式,随时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情况,对反馈结果中出现的由于突发事件或其他原因导致情况变差的大学生,应该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高校资助贫困生的效率,促进贫困大学生顺利脱贫。同时,对反馈结果中出现的情况转好的贫困大学生,可以要求其主动退出资助,做到及时调整贫困大学生的资格以及等级。
教育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級各类教育都应发挥其作用。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密切联系,能够较快地反映出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与效果,因而应充分发挥其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促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顺利实现脱贫。
【参考文献】
[1]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
[2]程建平.打造新时代“四有”好老师队伍[J].中国教师,2019(1).
[3]宋才发.教育扶贫是巩固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效果的重大举措[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4]黄肖玲,罗翠亮,黄惠玲,等.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广西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影响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3).
[5]沈万根,马冀群.民族高校参与民族地区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18(3).
[6]王焕菲.高校对贫困生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8(6).
[7]鲁石.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8).
[8]李逸依.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发展路径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
[9]房风文,邵苗苗,王向太.我国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与实践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21).
[10]陈群.发达国家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比较与借鉴——以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9(3).
[11]郭菲,赵存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及动态管理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范式研究:基于贫困大学生扶志扶智效果评估数据”(FIB18053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碧静(1992—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财经学院发展规划与教育评估中心科员。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