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多”课堂

2020-04-05肖认梅

考试周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三多层次比较

摘 要:传统议论文教学非常注重入格的训练,注重套路化写法的操练,然而,学生呈现出来的习作却没有实质内涵,没有逻辑演绎的乐趣,究其原因,在于注重形式却忽略了论证本质,为此,笔者从“三多”(角度、层次、比较)进行了实践摸索,力求找回思辨性作文教学常态课的“钥匙”。

关键词:思维;论证角度;层次;比较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主要文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议论文纳入思辨性表达范畴,并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与此同时,高中思辨性表达(作文)教学也转向注重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方向,这种转向对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于是,在各级各类的阅卷评卷中,语文教师真实感受到思辨性作文带来的理性气息,让人耳目一新。

常态作文课,作为思辨性作文教学的主阵地,持续呈现出可喜的变化,这为进一步实现教考研一体化积累的宝贵的经验。然而,囿于思辨性作文教学观念更新滞后以及教师自身逻辑思维发展“定型、固化”的原因,思辨性作文教学常态课中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是部分教师依然执着于传统议论文教学的结构训练,甚至沉迷于入格训练,习惯用事例堆砌来完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段式结构,但这样的训练却让学生误解了思辨性作文写作中的更本质的东西——思维,久而久之,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思辨性作文的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意义,使理性思维淹没在华而不实的形式套路中,窒息学生的思辨空间;部分教师习惯简单采用“下发材料或主题,轻描淡写式指导,蜻蜓点水式讲评”的习作流程,这样的教学没有重难点,没有思维指导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指导、发展。议论文写作教学常态课所呈现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形式与内容不统一的问题,是教与学不对称的问题,更是教与评分离的问题,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就在这种教学价值与评价导向的撕裂中痛苦挣扎着,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制约着语文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地顺利推进”。

面对现状,基于问题,回到常态思辨性作文课的现场,如何提高议论文作文常态课教学的效率,并提升高中生的思辨表达能力?为此,带着问题,立足思辨性作文常态课,笔者积极进行观察、反思、提炼、实践,认为:思辨性作文教学常态课,应多角度、多层次、多比较进行着手,提升论证思维品质提升。

一、 多几个角度,提升论证思维的发散品质

发散思维是思辨性作文中常运用的思维方式。日常材料作文审题指导中,拿到给定话题材料,教师会运用相关方法指导学生迅速提炼出关键字词,如果是多个关键字词,教师需要将多个关键词组成符合材料、具有关联的多个语句,在传统议论文教学中,面对关键字词,执教者会选择按照“为什么”的套路进行展开论述,并进行指导论证段组合指导,比如“分论点+过渡+论据论述+论证语”的论证组合。此类形式本无非议,但长此以往会限制学生发散思维的提升,实际作文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多拆分成横向纵向角度,使论证的角度更宽,发散性更强。

(一)纵向论证角度

纵向论证推理,是思辨性作文教学常态课可以经常训练的形式,这种推理形式在于设定一个底线和顶线,从而将可能出现的情况锁定在一个区间,尽量减少不严密的逻辑跑偏,让论证更具弹性,从而使论证更加周密。以“宽容是一种正能量”关键词句为例,教师需要对“宽容为什么能成为正能量”进行必要性论证,并推理出宽容与正能量之间的关系。此时,执教者如能借助“进一步”“退一步”等词语进行纵向的论证,就能将论证做得更足,更有延展性和发散性。笔者在课堂上,是这样启发学生:宽容对自己是一种正能量……进一步看,宽容能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品质……;退一步看,宽容提升了自身心灵的容量,提高了个体的幸福指数。当然,纵向论证不是只有这么一个切入角度,实际教学和写作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话语表达方式。

(二)横向论证角度

横向论证推理,是对某个话题拆分成几个方面,注意点在于:在选定观点时要确保外延没有交叉,没有相互扯皮;另外,横向论证的角度应尽可能回避老套的分类方法,力求做到新颖,一是使写作者本人更有挑战性,二是使读者耳目一新,提高阅读愉悦度。横向论证,主要考查写作者的思维广度,运用得好,能让作文更有“才气”。如“汉语学习,热总比不热好”这个命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对这个命题成立的可能性进行论证:可从对个体、群体和国家这三个角度,也可以从“对于语言推广而言,对于学习氛围营造而言,对于语言发展规律而言”这三个角度,当然,后者三个角度会比较新颖,更吸引人,也是横向论证中值得探索的方向。

二、 多几个层次,提升论证思维的周密品质

论证层次问题是所有思辨性作文教学的关键,传统议论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按照“事例展开+简单总结”进行论证,这样的结构,背后是单向直接的因果关系,频繁教学指导易使教与学的主体都会产生审美疲劳和思维定式,也容易使思维走向死胡同。为此,思辨性作文的常态教学需要多几个层次,通过层次的更迭与推进,增强说理的周密性和深刻性。

(一)增强补充性层次论证

在理性的话语世界里,即使是真题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绎变化,世界之大,唯变才是真理。因此,作为现实世界的话语投影,要让论证不断释放理性的光芒,从必要性进行论证是一个可行的论证思路。基于此,有必要对话题与材料进行补充性论证。在常态课训练中,可以先从关键字词的相对逻辑关系中进行着手,如“宽容”与“狭隘”是一对可以直接进行正反对比论证的词,但如果能从“过度宽容往往会滑下纵容”这个方面进行补充论证,论证的深刻性和周密性顯然就会得到加强,且这样的论证训练在常态课上也容易操作,方便大力推行。具体到日常思辨性作文教学训练,则需要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积累相应的词语体系,并经常进行思维训练和拟写纲要。

(二)增强条件性层次论证

论证中,不同条件,会产生不同的结论。无疑,这是启发执教者,当教师在进行论证教学时,要指导学生适时补充条件。这样的补充论证,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更能训练说理的严密性。而长此以往的训练,是对学生思辨的训练。在逆向思维的说理论证中,也是如此。以最常见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观点为例,试想:失败就一定会是成功之母吗?失败一定是在特定情况下才可能成为成功的重要助力,为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显然可以增加许多条件:有意义(价值)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善反思者的成功之母,等等,具体写作时,按照这个观点,不断增加条件性层次的论证笔墨。相反,“成功是失败之母”这个命题同样需要添加必要的条件,才能使论证更加严密和深刻,一个格局有限的人,每一次的成功也许是在为更大的失败埋下伏笔,一个自傲的人,成功会逐渐将他推入更大的失败陷阱。这就是条件性层次论证添加的效果,值得语文教师在思辨性作文常态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

三、 多几组比较,突出论证思维的准确品质

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四是“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在思辨性作文教学过程,老师需要引用适当的论据,如何运用这些论据并进行论证:面对学生提出的如何增强论证,老师经常是以教导学生套用如“正因为……所以”“倘若(设若)……,那……”等这样的句式来搪塞论证,然而对学生议论中所困惑的如何有效论证推理并没有实质帮助。实际教学中,强化比较思维的运用,可以让论据的说理力度更强,使论证思维的准确性品质更突出。这过程中,比较思维是一条“阳关大道”,它还能让本质规律得到强化与突出。

(一)注重细微点的比较

比较思维,是思辨说理的重要方式。毕竟,运用组合论据进行综合论述,是具体写作中极其常见的方式,此时,若能引入比较思维能让论据中的焦点更突出。但如何提高比较论证的力度,增强说服力?具体教学中,笔者发现,抓住论据叙述中的细微差异进行论证,不仅强化了观点,还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此处的细微一般指论据的细节,这些细节是极其让人忽略的小关节。举例:为了论证“课外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这个观点,具体论证时,教师需要列举相关“阅读”论据,为此,有的学生举了阅读名著类文字可提升语文素养的论据,有的举了阅读“手机短文”类文字可提升语文素养的论据,显然,这两个论据是可以论证观点的,但这里的论证还可以继续深化,阅读名著经典类文字与“手机短文类”文字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时,教者或写者如能继续挖掘下去,往往能让议论说理层层深入、更清晰。

(二)注重宏观面的比较

如果细微点的比较,是让思辨性作文的说理锦上添花,那么,注重宏观面的比较则是让说理更加厚实。注重宏观面的比较,是对时代等大背景的比较。然而,具体教学与写作中,教师常常忽略了这样的宏观比较,从而使议论文整体显得比较小气。再以“汉语热”为例,这个论证中,教师会举国内国外的各种汉语热,但大多数的人时常会满足于例举国别或区域中有关“汉语热”的论据,甚至通过一些狂热表现来证明观点,这样的论证教学显然是难以深入的。实际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对国别背景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美国出现汉语热”和“中国出现汉语热”的时代背景因素,进而分析就可以得出了较新颖而又说服力的观点:汉语热的出现,离不开国家綜合国力的提升,而汉语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这样的结论,就显得更加厚实。如此比较,道理就更加清晰且宏大了。

思辨性作文回归内容与逻辑思维,是该类作文课堂教学的趋势,笔者期待着与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基于课堂实践,扛起注重思维品质培养的重担,找回有效思辨性作文教学的“钥匙”,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9.

[2]张秋玲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高中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6.

作者简介:

肖认梅,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中学。

猜你喜欢

三多层次比较
浅谈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要“三多”
数学作业多元评价促学生发展
浅谈日本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三多”,构建词语教学的精彩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新入行的记者如何获得新闻线索
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三多”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