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全德育” 助力养成教育
2020-04-05郭建忠
摘 要:通过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加强学生养成教育,通过构建制度体系,保持常态化的约束,凝聚教育合力,聚焦核心素养,创造德育一体化的良好环境,为学生的成功未来奠基。
关键词: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养成教育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教育中的“硬核”指标。但行为规范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很多与原生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都有很大关系。如何加强行为规范养成往往是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难题,需要多方合力,构建德育一体化体系,践行“三全”德育,助力养成教育。
一、 全程德育,夯实习惯养成教育基础
由于泉港新区城镇化的步伐起步较晚,我校作为一首二级达标校,生源素质总体一般,大多来自农村和周边城乡接合部。学生在刚刚入学时行为习惯上存在着原生家庭教育和之前求学阶段带来的偏差。尤其是学生中因父母外出或家庭离异等因素,隔代抚养和单亲家庭占一定比例,孩子无人看管,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给学校的养成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生源现状,我们有的放矢,通过全程德育,从五个方面抓养成教育。
(一)把好入口关
新生入学教育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校、新学段的重要契机。我校每学年定期对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和常规制度学习,从仪容仪表、宿舍内务整理、手机规范使用、校规校纪、学习规划和引导等环节入手,让学生尽快适应,为新的学习生活开个好头。学校组织师生共同学习与讨论学校的“三风一训”,学唱校歌,进行校歌演唱比赛,宣传学校勤奋拼搏的“红土精神”,组织新生参观校史展览馆,了解校史校情,增强新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筑牢制度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应定出严格的制度约束学生。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尤其是青少年处于各方面的转型发展时期,需要严格的制度约束,让学生懂规矩,守纪律,做一名文明学生。通过制定一系列涵盖师生规范要求的德育制度,如《学生公寓管理办法》《班风评比细则》《跑操评比方案》等,各班级引导学生制定班级公约、宿舍公约,促使养成教育具体化、责任化、制度化。教师用制度严格要求学生“一以贯之”,经常性的“举案说法”,用学生身边的违纪现象提醒学生,发挥制度的刚性,使制度成为监督约束学生行为的“法律”。
(三)严把执行关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尤其是养成教育重在细节,重在常规,更需把各种规范要求落到实处,其间的烦琐确实也容易导致虎头蛇尾。很多设想、方案执行难、落地难,最终不了了之。如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跑操优胜班级等这些评比,需要每天认真地执行,做到公平公正,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需要学校德育一体化的理念推行和体系构建,需要学校从上到下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投入,考验的是德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情怀。
(四)突出责任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其中责任意识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当前中学生存在个人责任弱化、个人意识重,集体责任弱化、纪律公德意识低下;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弱化,缺乏正能量的问题。在日常教育中要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逐步内化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二、 全员德育,拓宽习惯养成教育外延
德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是德育重要素材。要通过加强德育环境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打造文明校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实践体验,凝聚家校合力,提升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
(一)加强德育环境建设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主动追求美好的精神世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校园布局规划合理,建筑设计既注重实用性,也注重艺术性。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利用原本校园里的一个池塘,打造了一座假山、小型瀑布和一座桥,以热心助学的爱国华侨张文元先生名字命名,假山命名为“文鼎山”,石拱桥命名为“归元桥”,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校园内芳草如茵,绿树相映,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在樓道走廊、教室悬挂激励性的名人名言,悬挂校友美术作品,在草坪、运动场围栏上挂上富有人文关怀且教育性强的警示语或名人名句。每天利用校园广播电台,介绍经典书籍和美文鉴赏。加强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建设,践行文明环境大家共建,文明成果大家共享的理念,推动文明创建的参与面、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强化实践体验
要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一是开展志愿服务。积极组织师生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开展义务植树、交通安全宣传劝导、爱心帮扶、创建文明城区等活动。二是开展寒暑假道德实践行动。每年寒暑假要求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三是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在研学实践中渗透习惯养成教育,重点渗透团队意识、纪律意识、爱护环境、热爱家乡等文明素养,引导学生在行中学,学中悟。
(三)加强家校联系
习惯养成需要各种教育力量一致,共同发力,尤其是家庭和学校之间。一是每学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和家长互相写信,敞开心扉,把心里话讲出来,增进亲子关系的沟通和了解。二是成立了“家长学校”,举行校园开放日活动,向家长传授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同时成立家委会,每学期表彰优秀家长。三是坚持入户家访。心灵的距离就等于脚下的距离,老师实地家访,了解学生成长生活的环境,与家长、孩子促膝谈心在当前信息社会下更显得难能可贵。家访时,引导家长关注学生行为习惯,询问学生作息习惯,检查学生日常内务和家务完成情况。
三、 全面德育,构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
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从思想源头、活动渗透、多元评价等各个环节共同发力,全面德育,构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
(一)抓思想教育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决定因素。習惯养成中学生的道德因素作用很大,道德的形成需要外在的约束,也更需要学生内心的主观自觉。一要以理服人。青少年时期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对老师、家长的话带有“免疫力”,尤其是对唠叨的话非常反感。以理服人,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抓住教育契机,以喜闻乐见的载体和方式,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态度真诚,避免老调重弹。二要言传身教。“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身教重于言传,当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真正打动了学生,学生自然对教师敬重、信服,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朝夕相处,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
(二)抓自主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自主管理是新形势下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是养成教育的归宿点。在班级管理中引入自主管理,一方面班主任要加强引导,宏观调控,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管理,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管理、学会自我管理,在集体中做好自己,服务集体。在班级自主管理中,要制定班级岗位考评制度,做到评价公平合理,奖惩分明,注重激发前进、向上的内驱力,将“他律”转化为“自律”。通过自主管理,班主任不必事必躬亲,解放了自己,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认识到每个人的重要性,从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效果。
(三)抓德育活动
活动是载体,是第二课堂,在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学校要统筹规划,根据养成教育的目标,设计好活动。重“日常”、重“细节”,依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重要传统节日,开展美丽校园创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爱国主义读书教育主题活动、校园体育艺术节、劳动实践教育、校园社团活动等,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思想碰撞和情感的火花,使学生在大千世界、悠悠文化中滋养心灵、涵育德行。
(四)抓多元评价
评价是一门艺术,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师生的多元评价更是迫在眉睫。高中选课走班背景下,要逐渐建立班主任负责制和学科教师首遇责任制相配合的机制,把德育工作纳入学科教师的评价,真正构建德育一体化的体系。学生层面,要围绕综合素质评价,把行为规范纳入五个维度的过程评价,评价主体上有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角度,做好结果运用,切实发挥制度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努力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个个成为成功者,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项活动坚持21天会成为习惯,而能坚持90天,就会成为稳定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需要长期坚持,反复抓,抓反复,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我校将不断探索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律和模式,通过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通过构建制度体系,保持常态化的约束,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凝聚教育合力,创造德育一体化的良好环境,聚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成功未来奠基。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教育部颁布,2016,10,13.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作者简介:
郭建忠,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