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高中业余田径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现状调查研究
2020-04-05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运动员长期在高应激和大强度的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有时被动地为应付训练任务和比赛要求而付出努力,但又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劳。运动性心理疲劳是运动员体力、情感被耗尽,运动被贬值和运动成绩下降的一种综合表现,其形成模式有训练压力模式、认知—情感模式、投入模式和授权模式。本文对南充高中业余田径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进行基本现状调查,以期为促进运动员身心健康与运动成绩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南充高中业余田径队的39名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运动员疲劳问卷》(ABQ)测量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程度。该问卷由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的降低、对项目的负评分3个分量表组成,分别包含7、7、5、2个条目,共21个题目,总共63分,得分越高则心理疲劳程度越高。
2、结果与分析
2.1、南充高中业余田径运动员情况分析
本次研究实际发放问卷39份,回收有效问卷3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4.6%。根据有效问卷统计南充高中业余田径运动员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2、南充高中业余田径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情况分析
(1)运动性心理疲劳整体数据分析表。
在调查问卷中,依据运动员疲劳问卷(ABQ)得分标准对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进行赋值,分析结果见表2。
如表2显示,有效回收问卷的33名业余田径运动员整体心理疲劳程度得分的平均值为20.9,说明运动员整体心理疲劳状况良好;但是,疲劳程度得分极差较大为21.0,说明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程度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同时,疲劳程度得分最大值为34.0,说明个别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较高,状况不理想。
表2 南充高中业余田径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整体数据分析表
(2)不同特征下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对比分析。
按表1中的运动员特征分类,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分析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与其性别、训练年限等特征之间的关系,如表3所示。
结果得出,男性、训练年限两年到三年、其他运动等级和15<年龄≤18岁分组特征下出现较大极差21的情况,说明具有这些特征的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个体差异很大;二级运动员和年龄≤15岁的特征分组的运动员极差很小且中位数与平均数差距也很小,说明具有这些特征的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小,个体之间比较稳定,疲劳程度都比较低且分布比较均匀;训练年限两年到三年分组的疲劳程度的平均值26.6和中位数29.0比较高,说明该分组特征下的个体比较容易出现程度较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现象;比较各个特征分组的Person相关系数,运动等级、训练年限、性别和专项类别的特征分组的Person相关系数绝对值均接近0.10,说明这三个对比项目与运动性心理疲劳均无显著相关性,而年龄特征分组的Person相关系数则达到了0.61,为显著正相关。
表3 不同特征下南充高中业余田径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情况对比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研究发现,该校参与研究的业余田径运动员普遍存在运动性心理疲劳现象,尤其是训练年限在两年到三年的业余田径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状况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参与研究的不同特征个体也具有差异性,其中年龄特征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年龄较大的业余田径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较高。
3.2、建议
从微观上看,该校业余田径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应该受到重视。教练员作为业余田径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在帮助运动员缓解运动性心理疲劳方面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练员应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控制训练负荷;积极鼓励运动员,帮助运动员设立正确的目标定向;努力营造队内良好的训练环境和人际关系氛围;强调各种运动训练后的恢复手段的重要性,并督促运动员进行训练后的恢复,养成良好的运动卫生习惯。
从宏观上看,随着“体教结合”模式的推行,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走进了校园,学校的运动训练水平也不断提高,以往出现在专业队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问题,如今也时常出现在学校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同时运动员的心理问题也时常受到忽视。因此,希望未来可以给予运动员心理问题更多的关注。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也可以着眼于学校的,以学校的运动员为对象,为学校体育的稳步发展提供支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