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建背景下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2020-04-03张慧
张慧
在家校共建的大背景之下,班主任如何与学生交流,以实现学生的长远、全面发展?如何与家长沟通,以实现孩子成人成才的共同期望?笔者认为以下两方面值得班主任思考与努力。
一、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
精神关怀是指通过对人的精神、思想、信念和心理等方面的关注与培养,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精神关怀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及其成长与发展,就是要关怀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和精神成长;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怀他们当下的精神生活,更应该关怀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
如何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迥然不同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需求,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笔者努力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尽力使之“人尽其才”。某生在高一开学军训时就表现出明显的整体统筹能力,并且很快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我们就可以培养他成为班级的“领导者”;某生声音洪亮,敢于、乐于在集体活动中发声,我们就可以鼓励他成为班级的早晚读领读员;某生虽沉默寡言但心思细腻,做事细心有条理,又热爱阅读,我们就可以鼓励他成为班级的图书角管理员……在这诸多的“发现”与“任命”中,班主任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且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成绩、考分,而实行多元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幸福感,使得每一个个体成为优秀集体的重要构成。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如果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顺应天性,自由、舒展地成长,学生就会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我们的教育者理应有开阔视野与广阔胸襟,允许、支持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活出自己的天性。
2.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儿时的苏格拉底在观察父亲雕刻时,好奇地问父亲:“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雕刻师呢?”他的父亲就以手中雕刻的作品为例说:“瞧,我并不是在雕刻石狮子,它本来就存在于石头之中,我所做的只是唤醒它!”
“唤醒”真是一个温柔而睿智的教育箴言!
笔者曾经有一个学生,学习非常刻苦,无奈成绩总是低位徘徊,不尽如人意。久而久之,这位同学情绪十分低迷,自我评价很低。笔者多次找这位同学谈心,进行心理疏导。首先帮助她明确刻苦、努力并非是决定成绩好坏的唯一因素,还有比如学习方法是否正确、考试心态是否调整好、答题的技巧是否掌握好等,从而帮助她远离自身的负面情绪、调整不恰当的自我评价。其次与之聊天,了解其家庭情况、爱好特长,得知她假期曾经到母亲工作的超市“勤工俭学”,她为顾客打包的技巧和效率得到收银员的一致好评。笔者从她所述的打包过程中发现她有着良好的收纳、整理的能力,有着良好的人际沟通的能力,于是鼓励她担任班级的生活委员,“总管”班级的班费、物品管理,还鼓励她参加学校的“极简主义”社团,她出色的统筹、收纳、整理特长得到展示。有了这些“发现”与“展示”,这位学生逐渐变得开朗、阳光、自信。
我们的学生尤其是传统评价机制下成绩不好的学生,就如同石块里沉睡的狮子,他们并非没有潜能与灵性,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与唤醒。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传授和灌输一些具体的、外在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进而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皮亚杰说:“智慧的发展表现为新的可能性的产生。”在教育的田野上,“农人”们需要用慧眼去发现学生的可能性,用慧心唤醒这种可能性。如此,才可能有“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喜悦。
3.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枯燥无味,只能培养伪君子。”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并非是教学生“在云端跳舞”,沉溺在空洞的精神王国里生活,而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要陷在物质的泥潭里。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经济中充溢着功利主義逻辑,迫使人们迎合社会的需求来对自身进行塑造。于是,教育不再是 “树人”的教育,而是加工“器”的教育。这种流水线式的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却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思考“为何而生”——于是,只强调技术知识教育,技术教育成为发展的重点,人文学科被边缘化。青少年在此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本质上就是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乏精神关怀教育的恶果。
诗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中,分数、成绩依然是重要的指标,有时候甚至还是唯一的评价指标。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在单一评价机制的“紧箍咒”下,班主任如果眼中只有分数,评价只看成绩,将使班级陷入狭隘的境地,使学生陷入眼界狭小的窠臼。反之,如果班主任多一些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在读“圣贤书”之余,抬头看一看远方,再埋头读一读诗,让学生在学习“何以为生”本领的同时,对“为何而生”多一些思考,就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新的大门,门内树木葱茏、鸟语花香,充满盎然的生机与活力。
笔者任教语文学科,尽管班主任工作有诸多的“紧箍咒”,但身上多少仍有着语文人的诗意与情怀。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时常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努力引领学生感受诗与远方的魅力。比如春分前后的“触摸春天”诗歌朗诵会、青年节的“挥斥方遒”读书会、秋季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诗文诵读会、冬季的“忽如一夜春风来”白雪诗文诵读会等,带领学生去文字里感受四季轮回,感悟人生美好;比如“歌词里的正能量”演唱会,引导学生理性追星、理性娱乐;比如发动家长一起合作,开展“本周我当家”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当家不易,正确认识金钱、合理使用金钱,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诸多活动的开展,看似占据了学生的部分学习时间,看似牵扯了学生的学习精力,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不仅带领学生仰望了星空,而且还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二、做家长的笃志同行者
学校教育绝不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唯一教育资源的来源,他还必然接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链条上的第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家长与学校、教师应该是最团结一心的志同道合者——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老师望生成才——大家追求的目标本是一致的。但是,仅有目标的共通还不够,还需要有行动的共振、情感的共鸣,最终才可能实现目标的达成。所以班主任应该与家长携起手来,笃志同行。
那么,在这个理应携手同行的过程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又有哪些该为、可为之处呢?
1.做亲子关系的助力者
近年来,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关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掌握着更多的教育资源,懂得更多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在家校共建背景下,更应该为家庭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1)帮助家长明确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家长有这样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应该由学校承担。殊不知家庭才是孩子教育的主阵地,家长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人。
基于以上的认识,每年接手新的班级、结识新的家长,笔者都会在第一时间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厘清这样的关系:孩子是你的百分之百,你的孩子只是我的几十分之一——他(她)首先是你的孩子,其次才是我的学生,家长应该对孩子的成长、發展负主要责任。只有达成这样的共识,往后的家校共建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2)帮助家长更新家校共育的理念与方法
一个班的家长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文化层次各有高低。许多家长有着急切的、真诚的家庭教育的热情,但是却因为缺乏必要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导致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沟通时词不达意甚至事与愿违。此时,家长会向班主任求助,班主任就应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有效的方法与技巧。
笔者在接收到家长的求助后,经常会向他们介绍“6A原则”,即接纳(Acceptance)、赞赏(Appreciation)、关爱(Affection)、时间(Availability)、责任(Accountability)、权威(Authority)。青春期的高中生,独立意识增强,家长只有爱或只有威严是不够的,必须打好“赞赏”的地基,砌好“关爱”和“时间”的墙,用爱去支撑“责任”和“权威”的横梁和屋顶,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6A原则”就是一种爱与管教并施的权威教育原则,值得家长们学习。
2.做家校共育的协作者
我们的教育中似乎总有这样的一群人:过于负责的老师、过度焦虑的父母、被控制的孩子。焦虑的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束手无策时便会向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求助,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常常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有能力影响他人(学生、家长),于是对于家长的求助“有求必应”,但在插手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冲突后却发现自己有心无力。
笔者曾经在某个晚自修时收到家长的短信,请求我“收掉×××的手机”。笔者通过观察,并没有发现学生在玩手机,便回复短信告知家长。家长继续发短信说:“孩子在家时沉迷于手机游戏,我们已经无计可施,所以恳请老师帮忙收掉他的手机。”了解了原委后,我拒绝了家长的请求,理由是“家长给了他玩手机游戏的快乐,却让我给他带去收手机的不愉快,这对老师不公平”。当然,我拒绝收手机的请求不等于撒手不管这个学生沉迷游戏的现状。
美国心理学博士托马斯·戈登创建的父母效能训练P.E.T.(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的核心理念就是问题归属原则,它强调“谁的问题谁解决”,要鼓励身处问题之中的人应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沉迷虚拟世界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存在感。笔者建议家长选择恰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与孩子进行深度的、真诚的交流,然后再共同寻求解决手机问题的方法。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辛苦的努力,家长与孩子终于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班主任要当好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充分发挥好在家校共育中的主导作用,当好家教指导教师,普遍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主动了解每一个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需求,激励家长主动投入,只有明白了这一点,班主任才不会盲目地去做“过于负责的老师”,才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孩子相处,也才能实现更和谐、更有效的家校共建。
唐代诗人裴迪诗云:“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教育的“田园”风光无限,家校共建的“深山”景色宜人。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如何实现与家长的志同道合,道阻且长。既然进入了这“田园”,那就兢兢业业地躬耕南亩,既然进入了这“深山”,那就踏踏实实地领略丘壑之美。
张 慧 江苏省盐城市明达初级中学教科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盐城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江苏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