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正源,让理想信念“生根发芽”
2020-04-03张丹凤
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明确要求广大教师在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可见,班主任加强学生理想教育,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引导他们对人生充满追求,将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相结合;在脚踏实地中培养民族复兴的社会责任感,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教育主题:坚守理想信念指导方向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从源头上把准方向。但是,现实教育效果堪忧,一部分原因是内容单一、形式老套。为更好地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班主任应创新教育方式,借助“中国梦”、民族精神、传统节日等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外国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突出“中国梦”教育
“中国梦”表现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不仅是国家的梦,还是民族的梦、个人的梦。国家富强是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力保障;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又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表现。因此,“中国梦”主题教育与理想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能起到价值导向、思想引领、人格影响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厘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因此,笔者在班级内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个人理想与实现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澄清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误区,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比如,开展“中国梦”主题宣讲、主题班会、“学生梦想课堂”“梦想讲坛”,利用多种渠道,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分享等方式,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及实现的可能性,将“中国梦”内化于心,实现理想信念的确立与坚定,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愿望。
2.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蕴含民族基因,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其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内涵更是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与我们的理想教育不谋而合。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民族精神内涵得到不断丰富,涌现了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涵养了勇于实践、开拓进取、坚守本职、关注细节、敢于坚守的品质。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时,借助“扬精神、习品质”“感动我的明星”“谁是中国的脊梁”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明确既要有仰望天空的诗意,又要有脚踏实地的朴实,在民族精神的传承中,习得品质,懂得坚守,明白个人发展、国家进步都需要在确立理想信念的同时落细落小落实,拼搏实干,平凡之举亦能对社会、国家产生巨大价值。
3.融入传统节日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的传统节日凝聚中华儿女对国家、对家庭深深的眷恋。在中西方文化不断融合碰撞的今天,青少年的思維方式、价值观念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受到各方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应对国外文化的影响冲击,主动投身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之中,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是学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开展“年的味道”“清明追思”“手中的端午”“花好月圆”“重阳品爱”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本身的意义价值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性与主动性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度,树立文化自信,做自信的中国人,愿意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努力进取,为传承文化、弘扬国粹贡献力量。
二、依托课程载体:开发理想信念指导资源
在进行理想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依托学校课程内容,通过相关课程价值的挖掘、校本课程的运用、地方课程的介入,让理想教育不再孤军奋战,而是遍地开花。
1.发掘课程资源理想育人的价值
理想的教育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它需要科学解读,将过去与现在结合,用鲜活的事例说明,要挖掘道德与法治、历史、语文等相关课程的价值。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在讲授内容时,详细地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跨越这个阶段需要几代人的接力奋斗;同时,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在这大好时代树立远大志向,主动投身祖国建设,在自我成长成才的同时报效祖国。当然,除了进行国情教育外,借助历史、语文课堂进行古今历史、诗词佳作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发展的历史脉络、文人墨客的高尚情操以及为国捐躯的先进事例,在谈古论今中深受激励。
2.生发校本课程理想育人的内容
校本课程符合本校实际,能够关注学生思想、年龄特点以及群体特征,贴近学生实际,因而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入耳入心。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为童谣创作,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内心想法进行童谣创作,自行作词,音乐老师谱曲。在师生配合中,一曲曲代表孩子心声的童谣应运而生,深受师生喜爱,获得社会的一致好评。理想信念教育同样可以用好校本课程,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对于个人理想进行思考,将自己对于理想的内涵理解、追求理想的过程、贡献祖国的愿望,写成词,进行班级展示、年级评比,优秀作品交由音乐老师进行谱曲,创作属于本校、本班甚至是自己的理想之歌,在陶冶情操中,提升对于理想的认识并落实行动,在全校范围内宣传积极的价值观,为理想信念落地生根提高悦纳度。
3.体现地方课程理想育人的特色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地域风情、人文环境、历史文脉。开展理想教育,可以借助地方特色,另辟蹊径。笔者所在区域拥有多处明朝石刻、烈士纪念碑,全域旅游项目更是在全国进行经验推广。借助这些有利条件,有的老师开展了“走近明朝时刻、保护明朝石刻”的实践活动,在走访、观察中,学生了解了我国的文物遗迹,同时被损坏严重的现象所触动,积极撰写报告,号召人们保护文物。笔者通过带领学生与烈士开展“心灵对话”、学习烈士先进事迹,学生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生活,在对烈士充满敬仰的同时,立志做对社会、国家有用之人。对于全域旅游,笔者带领学生了解本地区全域旅游的运行模式、标画出本区全域旅游的坐标、思考自己能为美丽富强的家乡建设做哪些事。通过一系列区情教育和对地方志的了解,学生在探索中明理立志。
三、灵动主体实践:丰富理想育人指导样态
当下的理想信念教育存在以灌输教育为主、素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内化度不高的现象。教育中要保持理论学习与自身践行相结合,学生在关注社会的生动实践中感受时代变化、社会发展,萌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理想信念,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1.尝试角色扮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确保民意表达、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渠道,委员们的提案关注社会方方面面,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笔者在教育過程中,在班级内开展模拟政协的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拟政协”的系列活动,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参与热点话题讨论。“我来话政协”系列分享会上,同学们在小组分享、集体展示中了解政协的构成、职能。“学学提案”的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当成政协委员了解提案的组成、撰写要求及注意点并尝试撰写提案。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关注社会现象、留心社会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对策,集思广益,提升了综合素养,为理想信念的树立奠定了基础。在查阅资料、走访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问题,也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各方面的巨大进步,树立了问题虽有,但是一直在努力缓解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投身祖国建设的愿望。
2.完成行为作业
德育的过程遵循“知情意行”的规律,如何让“知”实现到“意”再到“行”的转变,需要我们进行关注与引导。笔者注重学生的“践行”,通过事前或者事后的行为作业,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认同与内化、行为上的跟进与落实。如在进行理想教育时,我开展了“向祖国表白:写给祖国的三行情书”“建国70周年成就搜集与分享会”“晒晒我家的变化”“我的留言:在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下进行跟帖回复 ”等活动,学生在资料搜集、经验回顾、观点发表、同伴交流看法的过程中深化认知。伴随行为作业的还有学生在比较、思考中的行为选择,在比较选择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澄清价值观念,找到未来努力的方向,确立起理想并在生活实践中付诸行动。
3.寻找朋辈榜样
中学阶段的学生,深受朋辈群体的影响,同伴文化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进入中学以后,学生的重要他人已经由幼儿园时期的父母、小学时期的老师开始转变为中学时期的同伴。在进行理想教育时,不能忽视朋辈群体的影响。笔者通过“寻找朋辈榜样”的活动,为价值观形成期的学生树立正面形象并鼓励他们向榜样学习。活动流程为:在班级内、同年级内寻找拥有明确的个人理想、国家理想的朋辈榜样,通过采访的方式,了解先进个体的内心想法、实践做法,尝试为他们撰写事迹报告,选取突出对象在全班进行展示;邀请校内的朋辈榜样进班讲演,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自我寻找与先进个人之间的差距,向他们学习。
四、营造文化氛围:创生理想育人环境
加强理想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用环境去影响人、感染人,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理想信念的培育。
1.构建亲密支持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应与学校一起携起手来助推学生理想教育。当下,家庭教育在理想教育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家长关注的重点是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应试能力的培养,对于为什么而学、为谁而学,没有进行很好的澄清与说明,孩子的成才以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为目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引导。笔者在家庭教育工作指导过程中,注重对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氛围营造方面的指导,借助好文推荐、优秀经验介绍等方式,鼓励家长营造亲密支持的家庭环境,反思自己工作为自己、家庭、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意义,借此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进行长远规划。
2.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儿童价值观行为方式生成最重要的场所。笔者所在学校努力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除了校园环境、班级内部显眼处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中小学生守则等基本内容以外,还借助诗教建设基地、童谣创作等本校优势,在校园内打造诗意环境,开展仁人志士报国志、爱国情的古诗创作;学生自己作词、教师谱曲的童谣创作上墙展示,营造良好的氛围。“个人梦与‘中国梦”的相关主题手抄报、宣传展板的制作、优秀青年教师个人发展的事迹展板陈列于校园之内,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前进方向。
3.净化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西方文化的进入与渗透、互联网文化的侵蚀,使得缺乏社会经验、心智尚不成熟、辨别能力有待提升的青年一代正面临巨大的文化冲击与挑战。笔者在开展理想教育时,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外来文化以及国内盛行的暴富、享乐心态,提高自己对不良文化的抗干扰力。我借助课堂教育、班会课等时间,开展“发现身边的美”“新闻播报”等活动,让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寻找社会中感动自己的事,进行全班交流分享与观点发表,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正能量与真善美,并反观自己,进行对比与分析,并教育学生“身边并不缺乏真善美,是我们少了发现真善美的眼睛”,鼓励他们向优秀人物学习,积极投入正能量的传播、真善美的传承中去,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贡献力量!
理想教育的开展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需要借助各方力量,坚持在理论与实践、主体与主导、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过程中进行培养路径的探索,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张丹凤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麒麟初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曾获“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首届德育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荣获2018年江苏省、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