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体系构建研究

2020-04-02岳毅张晓雁

决策探索 2020年6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

岳毅 张晓雁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供给体系构建是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改革的关键。当前因理念、师资、人才、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高校创新创业供给体系化面临困境,需从知识链与实践链两大部分以及覆盖对象、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学生组织以及创新创业园区四大环节入手,实行配套改革,促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创新创业;供给体系;知识链;实践链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为实现学校新型人才“供给侧”和国家新型人才“需求侧”的高度契合,开展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尽管历经多年的实践探索,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在基础层面仍不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不成体系,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矛盾,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体系的内涵

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开展以来,国内很多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体系构建进行了有益探索,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水平的提升。但当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多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被研究,未进一步细化为具体内容。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体系,第一,从字义上分析,供给即提供,体系即一定范围内的事物按照一定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体系即,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所能提供给学生的对象按相应关联形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二,从组成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的体现离不开知识和实践两大要素,所以高校供给体系也需要知识链和实践链相辅相成、联动配合,才能达成培养新型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第三,从区别对象上来看,供给体系与形成体系相区分开来,形成体系即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的基础上,学生要形成充分的知识储备并具备精湛的实践技能。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系统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

(一)存在的问题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系统未供给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链。首先,在宏观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对象呈现有选择性的特点。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应属于“广谱式”教育——坚持覆盖全体的原则下,再融合各专业优势实行分类培养。但事实上,高校在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则采取“有选择,有侧重”的政策与方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区别对待,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创设宗旨背道而驰,变异成为面向特定专业的“精英教育”。其次,在具体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第一,师资力量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但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大部分没有创业经验,教授课程时容易局限于理论知识从而与实际完全脱节,讲授内容无法为创业的学生提供有效指导。第二,强制性的学分要求具有负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設创业学分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反而会使学生因为学分要求被迫选择创业课程从而产生排斥心理。第三,课程缺乏针对性,创新创业课程大多采取大班授课形式,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课堂效果不佳,在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没有起到吸引、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目的,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系统未供给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链。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需要知识链和实践链的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实现。实践链由三大板块构成: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组织+实践平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各实践板块的工作存在缺陷,致使未能供给完善的实践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发展受到阻碍。第一,在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上,高校提供的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往往局限于创业大赛、商业模式大赛等形式,而只简单依赖这些形式是远远不够的。知识获取是实践技能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技能的形成是知识获取的延续和发展。高校要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就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依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第二,学生组织功能弱化。高校大部分学生组织呈现出无组织、无人员、无场地、无资金的现象,影响力弱,存在感低,被动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导致组织内部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活动举办效果不佳,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第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资源短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需要以平台为中介才能发挥价值。高校在实践平台的建设和提供上存在目光短浅、战略意识不足、资源匮乏等问题,更有甚者,在项目支持上也出现“有针对性”“有功利性”的情况,使得学生空有想法却无用武之地,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上受到了极大限制。

(二)面临的困境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缺即不充备、缺乏,高校将创新与创业作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而忽略了彼此之间的融合关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新增”教育,与传统教育割裂开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技术”教育,其推广需要专门的职业人才。失即无、没有,高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即便采取相关措施也只是为了响应政策号召甚至出于“跟风主义”所做的形式工作,因而不论是在知识还是实践的供给上,没有做到合理且细致的安排,其“供给侧”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侧”,出现了错位现象。

2.培育创新创业的“土壤”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未能大放异彩是因为培育其发展的土壤尚未形成,对此可以归结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如: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却忽视老师实践经验的养成,导致“坐而论道”现象的出现;资金、资源无法高度集中,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缺少支持与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未根据各校特色实现“本土化”等等,因而导致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储备不充分,实践活动场所不充足。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体系的构建

(一)知识链构建

1.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改革需要各专业之间的相互配合渗透,绝不是某些专业的“专属教育”。高校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覆盖到各学院、各专业,在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目标的同时,致力于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2.改良创新创业类课程。首先,要改变授课教师的人员构成,应该构建以企业家、创业者为主,在校教师为辅的教学团队。邀请企业家、创业者走进校园,以课堂、大型论坛、小型沙龙等方式与在校学生展开全方位互动,使有意创业的大学生了解创业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学习创业者的成功经验,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要改变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转而采用运营创业项目、参加创业竞赛、参與创业论坛或沙龙等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要以实践为主、授课为辅,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最后,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设计应该灵活自由,不强迫没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必须学习相关课程,缩减学生人数,采取小班授课,打造精品课程,提高授课质量,优化课程体验。

(二)实践链构建

1.充分发掘学生创新创业组织潜能。首先,找准定位,与学校沟通并获取校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校方的支持与帮助,场地审批、活动资金、办公场所这些硬性问题学生无法自行解决,与学校积极沟通、获取校方支持是学生创新创业组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转变身份,由活动承办者转向设计者、策划者。在大多数高校中,学生创新创业组织只是学校举办创新创业类活动的执行者,被动地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活动举办效果不佳。学生创新创业组织有其天然优势,由于组织构成人员是学生,更了解同龄人心理,可以充分发挥组织人员主观能动性,针对在校学生的特点,自主策划、自我宣传、自己执行创新创业类活动,由创新创业活动的承办者向策划者转变,可以有效提高创新创业类活动效果。最后,做创业项目的实际运营者。创新创业组织中的学生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会大量接触各类学生创业团队,对创业热点、办事流程、竞赛技巧都有深入了解,相较于组织外学生有天然优势。其不但能为学生创业者服务,本身也是重要的学生创新创业后备力量。

2.重视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园区是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存活率,保护学生创业项目由稚嫩向成熟过度,因此应当围绕学生创业园区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构建,充分挖掘学生创业园区的潜在价值。第一,学生创业园区的管理应当以学生为主、校方为辅,由学生创业组织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园区管理维护,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园区管理成本。第二,建立创业团队入园筛选机制,设立各项考核指标,如创业项目可行性、团队人员数量、项目运营时间、项目资金流等,对申请入驻园区的学生团队进行统一考察,亦可将入驻创业园区作为学生创业竞赛的奖励之一,通过多种渠道筛选优秀的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园区。第三,要建立园区团队清退机制,根据各项考核指标进行考察,如在岗人数、运营情况、活跃度等,每年固定清退不合格创业团队,保证在园创业团队质量。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需要高校形成相关供给体系,其主要由知识链供给和实践链供给两大部分构成。但因为理念、师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导致高校在供给系统上出现各类问题。因而需要从覆盖对象、课程设置、学生组织、创新创业园区等四大方面入手,实行配套制、联动式改革,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李德丽,刘俊涛,丁兴业.融入与嵌入: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式转型[J].高教探索,2019(3).

[2]冉春秋,黄永东,崔玉波.协同创新

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个案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3]刘译阳,边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

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9(9).

[4]尹国俊,都红雯,朱玉红.基于师生

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双螺旋模式构建——以浙江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9(8).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实验课教学探析
提升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教学质量方法探索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内容创业激发下的创新创业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