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体系

2020-04-02闫燕

决策探索 2020年6期
关键词:总书记习近平精准

闫燕

【摘要】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是要学习把握贯穿其中的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根植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外化于科学的思维方法、延续于鲜明个性特色的工作方法中。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

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是要学习把握贯穿其中的科学方法论,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持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体系宛如一棵参天大树,其构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发达的根系、强壮的主干、繁茂的枝叶。

一、发达的根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根植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是从新的时代条件和中国实际出发,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性发展。在具体的治国理政实践中,是新时代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杰出典范。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就是运用矛盾学说,体现出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二、强壮的主干: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战略思维谋全局

战略思维主要表现在治国理政、擘画蓝图时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跳出眼前看眼前,跳出局部看局部,跳出现象看现象,展示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视野、大格局和大定力。首先是有大视野。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明确提出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等战略以及在社会建设中提出的健康中国、食品安全、人口发展等战略,都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前沿认识社会现象,把握总趋势和总方向。另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是从长远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制度和法治基础,站位高、视野远。除此之外,设置雄安新区,引领创新驱动均衡发展;进行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打基础、立支柱、定架构;强调各级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工作实际等决策,都体现出长远的战略眼光。其次是有大格局。大格局体现在对内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参与全球治理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尤其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西式全球化的狭隘,彰显世界情怀和天下担当。最后是有大定力。大定力体现在面对一系列唱衰中国的论调和对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追问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处变不惊、镇定从容,他提出著名的“鞋子论”,告诉世界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适合不适合,只能由本国人民来决定,也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他国无权干涉;认为“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种定力是基于中国坚实的经济基础,优越的社会制度,坚强的领导力量,以及崇高的国际道义,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坚定不移。

(二)辩证思维抓根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要统筹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等,统筹联动、相互促进、全面发展,这些思路和具体政策都体现出强烈的辩证思维。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抓住矛盾这个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判断,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党和国家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体现了抓主要矛盾、抓中心工作、抓重点的科学工作方法。例如在具体的操作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每个“全面”都有重点、有难点、有抓手,都坚持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遵循了辩证思维。

(三)历史思维观大势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来看,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把握国情、研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从中华民族发展史、近代中国斗争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等维度,在历史纵轴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延伸至5000年中华文明,保持了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研究历史,是为了把握现在,开辟未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2019年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更是要求全体党员牢记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这些都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历史思维,体现了对人民、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担当。

(四)底线思维谋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各项工作中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要求党员干部时刻增强忧患意識,在工作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比如,在国家安全方面,织牢安全防线;在民生方面,兜牢民生底线;在依法治国方面,强调法律红线不能碰、法律底线不能越的意识;在生态环境方面,守住生态红线;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守住政治生命线;在外交和国家关系方面,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在牢牢守底中稳稳托底,千方百计做好“托底”“守底”“保底”工作。

(五)创新思维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完成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战略高度,来阐述运用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治国理政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存在问题,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例如“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就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特征。

三、繁茂的枝叶:具体的工作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以及五大思维方法,需要进一步落实、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用于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与整体推进

顶层设计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中国改革发展阶段和国家治理现实方位进行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冒雨考察工作,首次提出正确处理改革的“五大关系”问题。另外,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京津冀发展合作、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当然,顶层设计也要与以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与顶层设计的工作方法相辅相成,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主要是从横向来考虑问题,以辩证系统思维为基础,既跳出局部、立足整体,又要求把握局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整体协同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整体谋划、系统推进,既强调整体又结合重点突破。如历届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等都属于顶层设计,但这些重大战略的具体实施又是通过整体推进来进行的。

(二)狠抓落实与钉好“钉子”

“贵在落实,崇尚实干”,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的地方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执政理念,也是新时代谋划和推进改革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狠抓落实的工作方法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蓝图有了,现在需要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在作风建设上,要求“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在扶贫工作上,要求“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在干部选拔任免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干部求真务实的有效机制,使那些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的干部,不仅不吃亏,而且受到鼓励、褒奖、重用,使那些做表面文章、靠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跑官要官的干部,不仅捞不到好处,而且要受到批评和惩处。

钉好“钉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抓落实工作的形象比喻。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繁重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工作中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工作落到实处。在经济改革方面,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民生改善方面,“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对于“一带一路”建设,要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钉钉子要求先要找准位置和方向,抓住重点,然后持之以恒,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个工作方法渗透着两点论、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充分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特色。

(三)问题导向与调查研究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各项工作中的鲜明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来谋篇布局,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抓住深层次矛盾、把握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发力、持续用力、解决了难题,办成了大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首先,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新战略新举措。面对新挑战、新风险、新困难和新短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新战略新举措解决了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其次,以问题为导向完善新体制新机制。例如在从严治党这个领域,针对反“四风”、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出台了“八项规定”,不断完善党规党纪、加强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在全面从严治党上重拳频出、驰而不息,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内政治生态焕然一新,党的建设成效明显。尽管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依然指出“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重申“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和严峻性,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另外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中,也都贯穿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并且都着力在解决问题中完善新体制新机制。最后,以问题为导向满足新需求新意愿。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民生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是发现真问题,发现真问题的前提是搞好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调查研究的前提是方法应当是正确的、科学的。习近平总书记用“深、实、细、准、效”来概括调查研究的正确方法。他有一个著名的“跑遍论”:当县委书记要跑遍所有村,当市委书记要跑遍所有乡镇,当省委书记要跑遍所有县市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正是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并且在调研过程中走得远、看得全、问得细、想得深,才了解掌握了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找到了啃掉“硬骨頭”、越过“险滩”的具体实践路径。

(四)精准发力与精细管理

精准发力与精细管理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特色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精准发力、持续用力,以重点带动全局,既抓方案出台也抓效果落地。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改革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他提出:“要注意区分改革举措的性质类型,分类施策、精准施策。要明晰解题思路,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关键环节、明确时间节点。”具体到实践中,在自贸区试验探索、放管服改革中逐步提出形成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从规范政府权力、拓宽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到明确各自主体责任,环环相扣,改革逻辑清晰、目标精准;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中央出台具体的“八项规定”和“六大纪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正反两方面为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言行明边界、划禁区,也是精细化、实效性的体现。精准扶贫是精准发力最具代表性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随着扶贫攻坚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思想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操作性也逐步增强。在城市管理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总体要求。他认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适应城市发展。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这也是精准发力、精细治理工作方法的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上官酒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体系[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01).

[2]崔三常,田玉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创新[J].改革与战略,2018(10).

[3]毕京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思想[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01).

【本文系中共南阳市委党校2019年度调研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研究”(2019-3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南阳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总书记习近平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精准扶贫二首
总书记的告诚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