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距离、异质性与技术转移
——基于企业技术吸纳视角
2020-04-02李珍珍
程 华,李珍珍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企业通过技术吸纳获得外部知识和技术,成为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技术吸纳是技术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环节[1]。大学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造源,拥有丰富人才资源和科技成果,是企业创新的资源支持者[2]。我国实际科技成果转化率仅10%,和美国80%相比差距甚远[3]。什么是影响企业选择吸纳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并转化的关键因素?
国内外学者关注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地理位置[4-5]、经济发展水平[6]、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技术转移[7];资源也是影响技术转移的重要因素,包括R&D经费和人员投入[8]、合作经验[4]、技术能力等[9]。部分学者从企业规模[5]、所有权结构等检验企业异质性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10]。也有学者关注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中主体邻近性,又称距离[11],包括地理、经济、技术、社会、制度和组织距离等。从已有研究看,较多关注了区域技术输出影响分析,而基于企业技术吸纳视角对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与技术输出相比,技术吸纳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同时,技术吸纳与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等异质性相关。
本文基于文献研究,运用技术交易市场吸纳数据,选取地理、经济、技术和社会四个维度,探究多维距离对企业技术吸纳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了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等因素对多维距离与企业技术吸纳关系的影响,揭示企业吸纳高校或科研机构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研究将丰富技术转移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为政府制定科技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1 理论分析与相关假设
1.1 地理距离与企业技术吸纳
较多理论和实证研究关注地理距离对技术转移的影响,但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主要有:(1)地理距离不利于技术转移。Hong[12]对1985—2004年中国校企专利数据分析发现,校企间的知识流动更倾向于本地化,地理上的邻近便于隐性知识传播,使合作更加顺利[13]。即使技术扩散辐射半径有限[14],但地理集聚的知识溢出、基础设施共享和信息外部性等优势,促进了技术交流合作[15]。(2)地理距离对技术转移的影响正在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企业开始寻求跨区域的异质知识,与较远的外部区域合作[16]。技术转移既表现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邻近特征,又呈现“舍近求远”的跳跃现象[17]。本文认为,虽然地理邻近性具有低成本、方便沟通与信息传递等优势,但是容易引起资源同质化,长期会抑制企业创新活力,造成“地理锁定”;其次,地理距离形成的弱联系反而扩大了企业寻求技术资源的范围,能更好地获取异质性知识[18],有利于拓展新研究领域;其三,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削弱了地理的限制作用,知识交流可在远距离的虚拟空间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被替代。因此,提出假设:
H1:地理距离对企业吸纳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有正向影响。
1.2 经济距离与企业技术吸纳
相关研究表明,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技术转移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经济发展好的地区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依靠自主研发可以实现市场需求,因而技术吸纳少、溢出多。位于GDP水平较高地区的高校在技术转移方面的效率更高,技术转移具有区域溢出效应[19]。并且,发达地区的技术输出均远高于落后地区,表现出绝对中心地位[6]。另一方面,经济发达意味着拥有更高的购买能力,更容易从其他地区吸纳技术。正如陆燕春等[1]研究发现,东部省份的技术吸纳相对高效,主要受益于东部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区位优势。基于技术吸纳方视角,本文认为,虽然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地区企业技术吸纳,但经济水平差距导致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资源的差距,更会阻碍吸纳技术与自身技术的充分融合。因此,提出假设:
H2:经济距离对企业吸纳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有负向影响。
1.3 技术距离与企业技术吸纳
学者们对技术距离的研究结论不一致,主要有三种:(1)技术距离促进技术转移。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间的知识或技术水平差异产生的“知识位势”促进技术转移[2],技术水平差距和优势发展技术领域的不同是区域间技术转移的主要动因[20]。合作双方的认知差距大能够促进产生新思想,有利于创新的成功[21]。(2)技术距离抑制技术转移。技术吸纳与企业吸收、消化和应用能力密切相关,技术距离越大,与自身要素的匹配性越差,知识溢出效应越小[22]。(3)技术距离与技术转移的关系呈倒U。技术距离太小,双方技术高相似性,会减弱合作交流意愿;技术距离过大,技术接受方吸收消化能力不足也会阻碍转移效果[23]。本文认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由于技术差距形成的技术势差更能促进技术流动。因此,提出假设:
H3:技术距离对企业吸纳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有正向影响。
1.4 社会距离与企业技术吸纳
组织间存在社会嵌入关系,即具有社会邻近性,可以减少组织合作的不确定性,促进学习、开放和交流[24]。许多研究证实交易双方先前的合作经验能增强信任,达到缩减社会距离的作用,因此拥有先前合作的组织进行未来合作的可能性会明显提高[25]。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发展,行为主体倾向于选择与其自身社会邻近的合作者,且社会邻近在选择中可作为地理邻近的补充[26]。本文认为,先前的合作经验将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可以拉近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社会距离,深化合作。同时,通过合作形成的良好社会关系建立信任,促进校企间的隐形知识转移,可以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形成“合作-信任-再合作”的良性循环。因此,提出假设:
H4:社会距离对企业吸纳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有负向影响。
1.5 企业异质特征与距离因素作用效果
企业所属行业的不同,外部竞争程度与技术交流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在交通便利和信息化的交互作用下,电子信息行业跨区域技术转移越来越多,发展不再受地理距离的制约[27]。但是,企业技术吸纳能力与地区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发达的经济可以为其承接技术转移提供资本保障[28]。生物医药行业不同,其研发时较多依赖于生物资源而非资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使得具有更多的开发可能性,可以拓宽研究范围。
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自身的资金、人力、知识等资源储备充足,可以自行开展研发活动并解决出现的技术问题。而规模较小企业因为技术人才有限、先进基础设施不完备等,难以依靠自身实现技术突破,会优先选择技术吸纳或是建立合作研发关系来摆脱技术困境,寻找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规模较大企业拥有更规范和复杂的操作流程以及严格的风险控制,在选择技术吸纳时更倾向有过合作的熟悉对象,可以降低风险。
与高新技术企业不同,非高新企业处于技术劣势,因此更迫切需要吸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与技术来实现技术的提升,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其在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技术资源的更有效途径,另外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于非高新企业拥有更多更高端的技术资源,基于安全可靠和信任原则,曾有过合作的高校或科研机构相对较好。因此,提出假设:
H5a:不同行业下,多维距离对企业技术吸纳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
H5b:不同企业规模下,多维距离对企业技术吸纳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
H5c:不同企业性质下,多维距离对企业技术吸纳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采用杭州市2017年技术交易市场技术吸纳合同成交数据,选取技术吸纳合同成交量最大的两个行业——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剔除与研究行业无关、交易明显有偏差及数据缺失样本,得到样本352个。首先,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判断各变量间的关系;其次,对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最后,利用回归法分析多维距离对企业吸纳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的影响及异质性对距离因素与吸纳技术关系的影响。所有自变量均采用滞后1年的数据,相关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
2.2 变量及数据说明
(1)因变量。技术市场是技术交易的一个重要渠道,技术市场合同可以直接衡量技术转移[18]。本文以企业为技术吸纳方,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技术输出方的2017年杭州技术合同成交额为因变量(Y)。
(2)自变量与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谷歌地图、各省市的统计年鉴、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SIPO)。具体测量方式如下:
1)地理距离:采用广泛认同的两地间球面距离(即球面两点间的劣弧长度)表示,测量公式为:
DIS_GEO = 6 371*arcos[sin(lati)sin(latj)+cos(lati)cos(latj)cos(|longi-longj|)]
其中,i为杭州企业所在地,j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在地,lat为纬度,long为经度。
2)经济距离:采用技术双方所在城市人均GDP衡量。计算公式为:
DIS_ECO=GDPj / GDPi
3)技术距离:根据专利申请授权数计算技术输出方高校和科研机构j与企业i的技术水平差距,计算公式为:
DIS_TEC=PATj / PATi
4)社会距离:根据企业与大学或科研机构是否有先前合作来衡量,记为DIS_SOC,若双方之前有过合作专利,为0,无合作,为1。
5)控制变量:选取企业存续年限(age)、行业类型(ind)、企业规模(size)、企业性质(type)作为控制变量,其中企业存续年限划分为5年以内、6~10年、11~15年、15年以上,分别用1~4表示;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行业分别用1和2表示;企业规模分100人以内、101~500人、501~1 000人、1 000人以上,分别用1~4表示;将1~2归为规模较小组,3~4归为规模较大组;企业性质采用是否是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1,非高新技术企业,为0。
3 实证分析
(1)采用SPSS22.0软件对各变量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从Pearson系数来看,经济距离、社会距离与企业技术吸纳显著负相关,而技术距离与企业技术吸纳显著正相关,地理距离与企业技术吸纳存在不显著的正相关,见表1。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矩阵
注:***、**和*分别表示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0.05和0.1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2)进一步回归分析。模型2是各距离因素对企业技术吸纳的回归结果,从R2看,比模型1增加,说明在回归模型中增加的四个变量提高了模型的解释力。回归结果显示地理、经济、技术和社会距离均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各距离因素对企业吸纳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技术距离和地理距离对企业的技术吸纳有正向影响,社会距离和经济距离对企业技术吸纳有负向影响。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水平差异包含更多的异质性知识,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转移突破地理距离的阻碍作用,企业对距离较远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产生了技术交流。但是,社会距离所带来的陌生感会减弱企业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吸纳意愿。同样,经济水平差距越大,企业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吸纳可能会出现协调问题。从各距离因素的系数可以发现,技术距离影响最大,地理、社会、经济距离对企业技术吸纳的影响依次递减。H1~H4得到验证,见表2。
从模型3和模型4可以看出,电子信息行业,技术距离也是影响企业技术吸纳的关键因素,社会距离次之,经济距离随后,地理距离不显著。而对生物医药行业,技术距离同样是影响企业技术吸纳的关键因素,地理距离次之,社会距离随后,经济距离不显著。可能是生物医药行业需丰富的生物资源储备,对距离比较敏感,而对经济发展要求较低一些。从模型5和模型6可以看出,对小规模企业,四个因素都显著影响企业技术吸纳,其中技术距离影响最大,随后依次是地理、社会和经济距离。对大规模企业,只有社会距离有显著影响。可能是小规模企业由于科技人员、研发资金和技术设备等欠缺而导致创新能力不足,会更需要技术吸纳来不断发展,而大规模企业自身创新能力较强,企业更倾向于自主研发,因此技术吸纳需求较少。而且大规模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较强,对有先前合作经历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熟悉度可以降低合作风险,因此,更会吸纳他们的技术。模型7和模型8可以看出,对高新技术企业,社会距离和经济距离影响企业吸纳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可能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实力较强,一般开展自主研发,技术距离对企业技术吸纳没有显著作用。对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技术距离是影响企业技术吸纳的关键因素,其次是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H5a~H5c得到验证,见表2。
表2 杭州企业技术吸纳影响因素的分组回归结果
表2(续)
注:***、**和*分别表示在0.01 、0.05和0.1上显著;表中的回归系数为标准系数,小括号内为t值;所有自变量的容忍度均高于0.20,VIF小于5,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本文利用杭州企业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吸纳数据,实证研究了地理、经济、技术和社会距离四个维度对企业吸纳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的影响,分析了异质性对各距离因素与技术吸纳关系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地理、经济、技术和社会距离均显著影响企业吸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其中,技术距离影响最大,即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差距越大,越有利于企业吸纳技术,促进技术转移。接着是地理距离、社会距离和经济距离,企业倾向于吸纳远距离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倾向于与吸纳先前合作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也倾向于吸纳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
(2)对小规模企业,可能是创新能力较弱,因此技术距离对其技术吸纳影响最大;而大规模企业自身创新能力较强,有较好的风险控制能力,社会距离对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即企业更倾向于吸纳有先前合作经历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
(3)技术差距对非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以期通过吸收先进技术实现突破,而高新技术企业社会距离对技术吸纳影响最大。
4.2 建议与不足
基于研究结论,为促进企业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吸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应该:第一,加强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充分发挥技术研发优势,为企业提供充足的技术来源;第二,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信息化成果,完善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工程与安全建设,并建立全国技术成果信息库,为企业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渠道来寻找合适的技术;第三,考虑异质性因素,对小规模企业及非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吸纳提供更多的研发补助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技术引进的同时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
本文的研究不足主要有:从各模型的回归结果看,R2值不高,表明所选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但还有其他大量影响因素未被纳入,例如制度、组织、认知距离等其他维度距离因素;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仅以杭州企业为例分析企业技术吸纳影响因素,未来应该将研究拓展到全国,以进一步检验研究结果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