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背景下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建构研究

2020-04-01高子棋滕晓瑜任婧婷吴卓

新媒体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集体记忆传统村落社交媒体

高子棋 滕晓瑜 任婧婷 吴卓

摘 要 文章以社交媒体对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构建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传统村落集体记忆亟需保留与重构的原因和意义,其次通过对社交媒体构建村落集体记忆途径和作用的梳理,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些许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 社交媒体;集体记忆;传统村落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3-0094-03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社交媒体中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影像构建与传播”(0010505305005)。

随着时代的发展,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许多传统村落也显现出文化淡化的现象,村落的语言、仪式、艺术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退,传统文化正面临失忆的危机。为了应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困境,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我国政府制定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建设,而大众对于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保护的讨论也不绝于耳。

自哈布瓦赫首次明确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起,集体记忆对于族群文化的传承和认知作用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承载和维系着集体记忆的媒介,则是构建集体记忆的核心,是社会集体记忆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因此,寻求一个良好的媒介载体构建村落集体记忆,对于传统村落甚至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文化保留与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家可以通过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形式推进集体记忆的建构,大众层面则有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利用日常生活中早已不可或缺的社交媒体来构建和传播集体记忆。那么构建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基于社交媒体构建村落记忆有哪些途径和作用?社交媒体下人们构建村落集体记忆还有哪些不足?本文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阐述,为人们了解和梳理社交媒体对于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构建提供些许参考。

1 传统村落面临失忆困境

1.1 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失忆

传统村落的消失速度是十分惊人的。大量数据表明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間,我国减少了至少90万个自然村,每天都有大约80座村落消失[ 2 ]。虽然人们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已经逐渐提升,各级政府也在大力推进村落的保护政策,然而10年后的今天情况依然不容忽视。最直观的体现便是紧紧围绕村落居民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失忆。以古村落建筑为例。作为历史的载体和艺术的结晶,房屋建筑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美学以及生活实用方面,更是能够直观反映村落传统文化的实物体现,和凝固村落集体记忆的珍贵遗产。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房屋建筑不仅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侵蚀,许多现代设施的引入也会使传统建筑难以保持原貌。位于山西的大阳泉村,是阳泉地区保留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村中最古老的建筑可追溯至宋朝末年。然而近年来,村内不少居民擅自翻新老屋,对于部分建筑墙体松动、房屋漏雨等问题也未给予及时的修缮。人为的破坏加之日复一日气候的侵蚀,使得村内的古建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蚕食。除了物质失忆,各民族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也在时代的冲击下逐渐消解。例如四川武胜当地的部分村落,每年清明时节都要举办“春祭”活动,可随着时代发展与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神灵的祭献行为逐渐弱化。传统的、具有严肃性质的祭奠仪式,逐渐演变为亲友氏族一年一度欢聚的庆典,过去的信仰目的不再纯粹,传统的文化行为向经济行为和娱乐方式转变,文化功能遭到消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富有民族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和精神文明不断更新换代,早已不是最原始的模样。伴随着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更经历着时代打磨,在不断失忆中消解。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行动已刻不容缓。

1.2 传统村落集体记忆保留与重构的意义

集体记忆作为一种历史传承,可以深远的影响一个群体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渗透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传统村落作为人类聚居的最初形式,千百年来传承着不同地域和族群之间的历史记忆,成为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根基。传统村落中独具特色的建筑、隆重的仪式、神秘的传说、特定的食物以及英雄、领袖人物等形态各异的符号共同构建着不同群体间的集体记忆,有的甚至传承了成百上千年,对于研究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演变具有重大意义。直至今天,我国的绝大对数人口仍居住在村落之中,传统也依然是支配我国人民日常生活行为的重要价值观念。村落不仅仅是简单区分地域的地理空间,更是由生活在此地的一代代居民有机联系起来的文化生活共同体,并且通过居民日复一日的实践活动,传承着世代居民共享的文明与记忆。因此,加强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建构,就是保护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和广大村落居民的社会资本。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是建立国家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基础,不仅可以增强我国各族、各区域人民的认同感,还可以推动区域文化遗产持续性保护、促进乡土精神回归,更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更加具有无法轻视的重要作用。

2 社交媒体对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建构

集体记忆的构建是需要媒介的,台湾学者王明珂曾指出,社会记忆就是在社会中借用各种媒介保存流传的记忆[3]。仅仅是储存在大脑里的记忆,很容易遭到遗忘,甚至随着死亡而消逝,因此媒介的存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集体记忆的构建源于群体的生产生活,在更早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或者文字记录的方式来保留记忆,对于集体记忆的书写也似乎只是掌权者以及社会精英阶层的特权。而到了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现代科技为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集体记忆的形成。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人都能够参与到社会记忆的构建中来,成为集体记忆的创造者,集体记忆建构的内容与主体也更加多元。

2.1 社交媒体对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建构的途径

社交媒体种类繁多、类型各异,对于村落集体记忆的构建也各有侧重,以媒介角度为例,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类是以小红书为主要代表的生活方式类社交媒体。作为近年来文化消费中的高频词汇——“网红打卡”一度风靡小红书,指的是自带关注度的自媒体人,在文化消费场所进行的记录、评价活动。位于四川阿坝州黑水县内的小藏寨羊茸哈徳,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极具藏族风情。但最初由于地势偏远,路况较为复杂等原因并不为人们所熟知,直至小红书“川西秘境”的网红打卡内容推荐出现后,才迅速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川内旅游路线的新据点。

第二类是以用户自制短视频为核心竞争力的短视频类社交媒体。短视频类社交媒体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抖音、快手等头部平台的日活跃用户均已超过3亿。拍摄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每条视频大多在15秒至30秒,这些特性大大提升了该类平台内容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如抖音账号“彝之微爱”就是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记录其在四川凉山彝族村落的日常生活,展现当地彝族风情。一些传统仪式和节日庆典等能够广泛唤起关注者集体记忆的视频内容,点赞数更是高达数万。

第三类是以微信、QQ等通讯服务类为主的社交媒体。作为即时通讯类App的传奇社交产品,微信和QQ从诞生之初的聊天型软件逐渐完善至今,已经成为以通讯为基础,多样化服务插件为一体的综合型社交软件,深入普及至村落。即便是远离城镇的乡村,也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书写和传播村落故事;而那些远离了村落在外务工的农村群体,也可以通过建立微信、QQ同乡交流群,不仅方便成员之间的共享信息、互帮互助,还可以增强同乡情感纽带,促进集体记忆的建构。

社交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媒介生态环境的更替,深刻的改变和丰富着人们构建集体记忆的方式。社交媒体可以产出简明精巧、生动有趣且分享快捷的内容,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传播语境,现象级网络红人李子柒、知名美食博主滇西小哥等,都是通过社交媒体书写村落故事,传递文化内涵,取得了不俗的社会反响。社交媒体的话语权掌握在每个个体手中,对于村落记忆的传播速度更快、互动性更强、成本也更加低廉,与国家主流媒体共同构建着当今社会的集体记忆。

2.2 社交媒体对村落集体记忆的构建作用

对于传统村落而言,既要迫切适应现代社会、拓宽集体记忆构建的方式,也要不失本心的传承集体记忆、发扬村落传统文化。首先,社交媒体拓宽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汇渠道,使村落记忆以最适应当今时代的方式传承下去。其次,社交媒体的信息承载和流通能力极强,没有了物质材料和时间空间的限制,社交媒体中所呈现的信息体量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4]。这种流通特质可以快速的为村落记忆的构建吸取更多优质的信息,打破了以往村落集体记忆相对闭塞的构建方式,逾越了城市与传统村落间的鸿沟,使得不同地域之间人与人的沟通成为可能,作为载体将村落集体记忆重新展现给更广泛的受众。此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致使乡村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社交媒体有助于传统村落旅游、文创等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更能创造一批就业岗位,促进年轻劳动力返乡就业。

总之,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深入,能够为身处偏远村落的人们提供一个连接和参与社会的良好渠道,也可以为村落居民之间组建一个全新的交流空间,形成一种新的集体形式,为那些濒临消逝的传统村落注入活力,更有助于村落集体记忆的构建与传承[5]。可以说,使用社交媒体讲述村落故事对集体记忆的构建作用在当下是无可取代的。

3 社交媒体背景下构建村落集体记忆的问题及策略

一般来说,用户的访问量越大、互动率越高,社交媒体盈利的份额就越大,因此平台往往会尽可能的简化交流流程,将使用门槛降到最低。尽管此举的确可以为公众提供尽可能充分的表达空间,可一旦缺乏正确积极的引导,就无疑会降低信息互动的质量[6]。以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用户为主的快手就被打上了“土味视频”的标签,一些主播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过度丑化农村形象,哗众取宠的恶俗内容层出不穷,这些行为都在潜在的消解着社会集体记忆建构所需要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此外,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容易引发“爆款”记忆,对于某一事物的关注度往往可达几何式的增长。许多传统村落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之下得以振兴,但效应过度也会引发生态环境和传统文明破坏等后续问题,反而会对集体记忆的建构带来更大冲击[7]。

随着社交媒体中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生产和广大受众的需求也出现了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村落集体记忆的构建,迫切需要整合传播渠道,加强文化传播力。不仅需要政府机制的介入和引导,还需要加强民众自身的“主人翁”意识,自觉承担起我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播和保护的责任,使国家主流中心制话语权与社交媒体的分散式话语权同步发展,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

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推进,对于村落的标准化建设和管理,也使得一批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带有浓郁民俗风情、拥有特色文化产业的传统村落重新走入大众视野[8]。因此,对于村落集体记忆的构建还需要加强村落文化品牌的建设。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不仅可以促使历史悠久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还能够优化传统村落的人文环境与基础建设。合理使用社交媒体的营销手段,丰富传统文化活动,塑造文化品牌,对于村落集体记忆的构建也是不可或缺的。

4 结语

传统文化是我国构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对于构建国家和民族集体记忆具有重大意义,包含着我国社会的历史,是代代相传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正确、及时地保留集体记忆是每个时代都需要思考的议题。社交媒体已成为唤醒集体记忆和重塑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传统村落集体记忆构建的介入符合时代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它終究只是影响记忆建构的一个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加科学深入地研究,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促进集体记忆建构的不断完善,丰富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彰显传统村落乃至国家和民族集体记忆的深远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晓华.文化自觉与文化适应:集体记忆理论与彝族文化的网络构建[J].民族学刊,2019,10(6):89-94,137,139.

[2]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

[3]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136-147,191.

[4]孙洋洋.社交媒体在社会记忆建构中的介入机制探析[J].档案与建设,2015(3):4-7.

[5]李芸蕾,刘兢.乡土中国的媒介使用与社交实践——对西南某村落的考察[J].东南传播,2019(3):84-88.

[6]许文迪.记取与忘却——社交媒体时代社会记忆建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7]刘翠霞.社交媒体的生存样态及其伦理问题管窥——技术理性与媒介生态学双重视域下的审视[J].学术论坛,2020,43(4):89-96.

[8]李喻.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村落“活化”研究——以广州市黄埔村为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猜你喜欢

集体记忆传统村落社交媒体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