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市级广电融媒发展意义与路径探究

2020-04-01王文军王祖曈

新媒体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淮安广电融合

王文军 王祖曈

摘 要 以淮安市广播电视台(集团)为代表的部分地市级广电媒体,通过品牌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内容创新等多种方式,调动全台各大采编资源逐步向新媒体平台倾斜,打通内容生产、精准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难点、痛点、堵点,彰显了市级台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 地市级;广电媒体;媒體融合;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3-0072-03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淮安市社科类课题”。

1 推进地市级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党委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的支持,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提供制度层面保障。央省主流媒体凭借其强大实力,创新推出各类融合模式和产品,各地县级媒体整合更是风劲潮涌……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却日渐式微,融合、转型迫在眉睫。在当前的传播格局中,地市级媒体的数量、功能,在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如果说央媒与部分省媒为“头部”,县域媒体为“尾部”,那么副省级、地市级媒体就是“腰部”。而作为“腰部”的地市级媒体,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承担着服务地方的功能[ 1 ]。

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日渐式微,受众舆论场、政府舆论场和媒体舆论场不对称,媒体传播力、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顺应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结合地市级广电媒体自身的党媒属性和地域特色,进一步加大对其新闻传播效果的研究,有助于提取当前多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改变地市级广电媒体舆论引导被动的局面,进而重塑其区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就地市级广电融媒而言,其意义体现为:战略意义,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实现自我革新的必要转折,夯实传播体系、提升传播能力;制度意义,是响应改革要求、解决长期积累复杂问题的契机,助力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实践意义,这是走出经营寒冬冲击困境、探索发展出路的不二法门[ 2 ]。

2 淮安市广播电视台(集团)媒体融合的探索实践

淮安市广播电视台(集团)(以下简称“淮安广电台”)是淮安市传统主流媒体。自20世纪80年代办台至今,淮安广电台在传统媒体上,拥有综合、公共、影视娱乐三个电视频道,日播出节目近60小时,自办电视栏目28个650多分钟;新闻综合、经济生活、交通文艺、农村四套广播节目,日播出76小时,自办栏目60多个近70小时;《淮安广播电视·新周刊》四开36版,瞄准社会热点,聚焦百姓关切,发行量约5万份。

面对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淮安广电台积极谋划开展不同媒介形式的融合探索,于2017年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建立和完善适应媒介传播趋势、传播环境的新闻采编流程和内容生产体系,推进广电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现代传播体系,打造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的现代广电新型主流媒体。

主要任务为成立融媒体采编调度中心。整合新闻资源,实现信息、技术、平台、人才等要素全面共享互通;明确各类报道移动端首发“抢速度”,全媒体呈现“重深度”,推动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加快转型升级;持续加强内容建设。充分发挥专业新闻采编和信息资源优势,强化主流媒体内容原创、报道权威、解读深入、新闻评论等优势,加强融媒体编辑规范化管理,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再造新闻采编流程。探索建立高效运转的新闻生产机制,推动“选题、采访、编审、发布、传播”五大环节创新变革;强化先进技术支撑。开发适合用户需求的本土新媒体产品,打通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两个用户群,增强平台黏性。围绕信息传播应用新技术、新业务等攻关克难,进一步强化媒体融合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根据这一《实施意见》,淮安广电台转变发展方向,积极推动跨部门、栏目融合,探索联动策划、采编、发稿机制,创新传播形式、采访模式、考核机制等,媒体融合发展取得初步成效:打造融媒体客户端“无线淮安”与淮安视听网和微信微博矩阵的“一核两翼”多屏幕、多平台、多终端的新型传播载体,以“亲民化、网络化、潮流化”为传播样态,粉丝众多,影响广泛,传递党委政府声音、权威发布本土新闻、回应百姓群众关切,已成为功能强大、内容丰富、方便快捷、活跃度高的新闻信息客户端和公共服务客户端;建立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与统一采编联动系统“两大系统”平台支撑,以“淮安广电智慧云媒体”项目建设为载体,建成视听资源库、报刊图片资源库、用户数据库等各类信息“市场”,满足各类媒介的采编需要和线上线下用户的多形态需求;推动“全媒协同”立体传播,在2020年的全媒体宣传中,淮安广电台推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聚力强富美高决胜全面小康”等融媒体专题专栏30个、播出稿件1 000多篇,并积极进军移动直播、微信小程序开发等领域,打造淮安食品安全“逢十”行动等移动直播品牌和“舌尖上的一带一路”“点亮淮安”等爆款融媒产品,在移动传播中抢得先机,形成了强劲的宣传声势,营造了积极、正向、浓厚的舆论氛围。

可以说,在推行媒介融合中,淮安广电台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将媒体融合发展上升到全台战略层面,全面推进机制融合、内容融合、人员融合,在内容生产、平台建设、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持续发力,已初步开辟出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新兴舆论阵地。

3 淮安市广播电视台(集团)媒体融合发展的困难与挑战

尽管拥有本土贴近性、采编专业化等方面的优势,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国内地市级广电台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融媒体发展相对边缘化,呈现“空心化”趋势;体制机制上,受盘根错节的因素制约举步艰难;广告商转向新媒体投放广告,云平台搭建、移动端开发上,资金短缺投入匮乏;传统运营方式无法提供信息互动的平台,受众分流严重,逐渐丧失话语权与主动权,影响力日渐衰弱;业务人才持续流失,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对于淮安广电台而言,这些问题也一定程度存在,但更主要的是在4个方面的“束缚”:

1)体制机制桎梏。新兴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唤起了传统媒体自我革新的内在动力。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比,各方面的要求更高,标准更严,受到的制约也更多。事业单位的性质,让淮安广电台在体制下规范化运营,更好把控舆论导向,但同时也缺乏竞争,带来改革和创新的滞后,形成越来越根深蒂固的僵化思想,从而导致不愿改、不敢改、不会改问题的出现。但不可置否,淮安广电台目前的组织架构、用人机制、分配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内部生产要素的活力,对于市场、创新以及用户的不重视,造成其不断因循守旧,形成“路径依赖”。

2)融合保障乏力。媒体要深度融合,内部采编及新媒体采编系统必须打通,并以此为依托建设大数据库,构建起融媒体采编调度平台,构建全天候、多渠道的新闻、资讯采编发体系,这些都急需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受经济下行压力,经营创收乏力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台的资金状况大多捉襟见肘,当前,淮安广电台正自筹资金建设淮安市广电融媒大厦,启动信息化和高清化制播体系建设,媒体融合经费投入不足。尽管台(集团)已充分认识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初步形成了广电报网端微全媒矩阵,但受制于经济因素影响,融合保障乏力,使得媒体融合发展见效缓慢。

3)人才队伍薄弱。媒体融合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撐。经过多年积累,地方台拥有了丰富的采编人才资源,但缺乏既熟悉新闻业务,又适应新媒体环境、熟练掌握使用互联网技术的全媒人才,特别是兼备高新闻素质、活跃互联网思维和先进新媒体运营管理经验的人才。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部分采编播人员主观上认识不足,客观上本领恐慌,这种局面显然不利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此外,人才流失的问题也日益加剧,除薪酬、待遇等制度不配套外,也与高校教育与业界实际脱节密不可分。新人融入慢、老人跟不上、优秀采编、技术人才的匮乏……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融合发展的进程。

4)创新潜力不足。受诸多现实条件制约与影响,很少有创新人才到地市级媒体就业,加上整体传统媒体行业低迷,地市级广电媒体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深层次培训指导,单位内部也没有形成采编人员定期外出交流的规章,导致人才缺乏创新的思维与能力,越来越缺乏互联网思维和融媒体创新、开发能力,与融媒体时代要求的距离愈来愈远。

4 地市级广电台媒体融合发展的提升完善路径

推动媒体融合是城市台担当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的必由之路。着眼于地市级广电媒体传播理念的更新、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传播流程的再造,尤其是针对那些本身实力薄弱的地市级广电媒体,总结出如下经验。

4.1 最宝贵的是品牌

互联网时代,用户容易跟着品牌走。虽然在过去,传统媒体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但是媒体属性一直在发生变化,如果不借助新媒体形态,那么社会大众就无法享受到更好的信息服务体验,媒体品牌价值必然会被抑制。如果要实现内涵的再生发展,必然要摆脱外延的束缚、改变媒体形态,谋求未来发展市场。移动短视频和移动直播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市级广电媒体需要推动移动新媒体建设,开发融媒体产品,进军移动直播、抖音短视频领域,在移动传播中抢得先机。

4.2 最需要创新的是内部机制

“移动优先”是整个单位的总体战略,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关键要突破原有的采编发流程、打破内部壁垒,建设融媒体采编调度平台,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工作格局,建立联动策划、采编、发稿机制,进一步创新理念、手段,打造具有现代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4.3 最应该投入资源的是内容创新

地市级广电媒体发展的基石是内容,优势是内容,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根本仍是内容,因此,更严谨、更深刻的报道才是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资源。

发布权威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真伪需要受众判别,而在这些纷繁的资讯中,及时向公众发布真实准确的权威官方信息,是主流媒体应当也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挖掘党委政府信息资源。党委政府提出的信息政策性与指导性都很专业,也都带有一定的深度特征,媒体人应创造性挖掘出公众感兴趣的政府信息资源,“深入浅出”地给出“有用”的解读。

探究新闻背后。事件本身,往往比新闻资讯更受公众关注,也更能引起公众的阅读兴趣。有时候出现了一个新闻事件之后,各大媒体的消息稿件几乎差不多,但是围绕哪些角度可以延伸和拓展,就是内容本身的一次创新。

重视深度评论。媒体的权威解读和深度延伸、新闻报道透露的情感与价值观基调是主流媒体的竞争力所在。公众更需要内容和思想都有深度的报道。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独特更善于将信息整合并进行二次加工、解读,将新闻报道做深、做透、做精[3]。

4.4 最应该珍惜的是专业人才

全媒体记者队伍的转型是必备条件和重要环节,不仅要培育既精通新闻语言又擅长网络语言、既具有广电技能又具有新媒体技能的“双语双技能”全媒型人才队伍,更要大力推动广电采编人员向全媒体编辑记者转型,广电主持人向“网红主播”转型。

通过专题培训、实战演练、业务研讨等方式,提升采编播人员全媒体技能,打通融媒体人才交流、使用通道,推动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大展身手。同时,着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用考核“指挥棒”调动采编资源逐步向新媒体倾斜,研究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薪酬分配办法,提升从业人员的事业心和归属感。

总的来说,要想在在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就必须找准自身定位,在媒体融合变局中勇于革新,顺势而为,打通内容生产、精准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难点、痛点、堵点,做优融媒实践,彰显市级台独特优势,贯通央省市县协作互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凯丽.立足服务性 在“三需求”上做新闻——基于嘉兴市广播电视台的实践分析[J].视听纵横,2020(5):80-83.

[2]谢新洲,石林.“上下夹击”与“中部突围”:我国地市级融媒体发展研究——基于四市媒体融合发展的实地调研[J].现代传播,2019(12):1-8.

[3]李轩.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融合创新——以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为例[J].视听界,2017(9):36-38.

猜你喜欢

淮安广电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同心守“沪”上海广电人在战“疫”一线
朱俊
刚柔并济
广电5G网络股权结构尘埃落定,“全国一网”整合在即
破次元
融椅
广电车盒子全国首发广电车联网项目同期启动
游淮安府署
2008广电行业十大评选获奖名单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