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捏脊、足部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异常步态的疗效观察

2020-04-01

中医外治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肌张力步态脑瘫

刘 霞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0)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可分为不随意运动型、痉挛型、共济失调型、强直性、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共6种类型,其中痉挛型脑瘫约占60 %~70 %[2],其临床症状以步态异常与运动障碍为主[3]。因此,使患儿异常步态得到纠正是儿童脑瘫康复中心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寻求一种安全而又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是痉挛型双下肢瘫患儿的迫切需求。本研究通过捏脊、足部护理及配合个体化康复治疗,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异常步态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0月~2019年5月期间就诊于广西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儿童康复室确诊为痉挛型脑瘫的5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瘫痪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②排除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③不借助辅具可单独行走10 m以上;④年龄3岁~10岁;⑤18个月内无外科手术,6个月内未注射肉毒素,近期未服用降低肌张力药物;⑥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一过性运动发育障碍及进行性疾病所致中枢运动障碍;②合并有其他肌肉或心、肺等疾病影响步态的患儿;③近期有外科矫形手术、使用肉毒素或服用降低肌张力药物患儿;④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⑤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主要采用现代康复模式的Bobath技术治疗,训练重点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包括:①竖头训练:双上肢抱球训练、Bobath球训练、三角垫训练;②翻身训练:全身伸展训练、手口足协调、躯干回旋、单臂支撑训练;③坐位训练:体位变换、坐位平衡;④爬行训练:手支撑、四爬位骨盆分离练习、立直和平衡反应促通;⑤站立练习:扶站、骨盆控制、姿势转换;⑥行走训练:交叉步态抑制、步幅训练、静态和动态平衡练习。治疗每次30 min~40 min。每周6 d,休息1 d,每天1次,3个月为1疗程,共2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以下治疗方法:①捏脊:根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的《推拿手法学》,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遍~5遍,时间以3 min~5 min为宜。②足部护理:让患儿用温水泡足,水温保持恒温在38 ℃~40 ℃,每次20 min。泡足后,给患儿足部涂适量润肤霜,搓足部皮肤,使皮肤发红或患者感到足部发热。重点对足底进行按揉刺激,用拇指对解溪、八风等穴位进行点按。日常生活指导患儿选用合适的鞋码,对患儿走路姿势进行督促纠正。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①检测治疗前、后患者三维步态的时空参数(步频、步速、跨步长、步宽)。②根据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5],对躺、翻身、爬、跪、走、跑、跳等66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分为0分(完全不能进行)、1分(完成少于10 %任务)、2分(完成10 %~100 %任务)、3分(全部完成任务)。③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6]进行治疗前后腓肠肌肌张力的评分。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儿三维步态参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三维步态参数(步频、步速、跨步长、步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后的三维步态参数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跨步长增大,步宽减小,步频、步速提高,其中步速提高更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指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指标改善更明显。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时空参数比较

3.3.2 两组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等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肌张力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肌张力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腓肠肌肌张力评分比较

3.3.3 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66)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66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评分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显著增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4 讨 论

痉挛型脑瘫作为脑性瘫痪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中医学认为,脑瘫属“五迟”“五软”“五硬”范畴。五迟是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脚软、肌肉软。五硬是指小儿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以上均属于小儿发育障碍,成长不足的疾患,又称“胎弱”“胎怯”[7]。其病机可概括为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感受邪毒,髓海受损,致肝肾亏损,心脾不足,气血亏虚,精乏髓涸,心窍蒙蔽,经脉失养而生诸症。西医学认为,痉挛型脑瘫是由牵张反射过度兴奋所致的一种运动障碍[8~9],因下肢肌张力高,肌力失衡,临床特征常见尖足、马蹄内外翻足、踝关节稳定性差等,严重影响患儿下肢承重、站立和行走功能[10]。目前,痉挛性脑瘫治疗中存在脑功能与肌张力恢复不平衡的问题[11~12],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西医治疗包括神经生长因子及神经营养剂等,如肌松剂可以减轻肌张力,但也会对肌力产生影响,不利于进行正常的功能锻炼[13]。因此要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及肌张力改善,需要寻求更优化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正是基于目前此病的现状,从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出发,探索运用捏脊、足部护理方法配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异常步态的治疗,临床上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本课题研究的治疗方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适合推广于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

捏脊作为中医传统康复治疗疗法之一,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拿、捏、推、提、揉、擦、按等手法对背俞穴及夹脊穴进行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法。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捏脊疗法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的作用[14]。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捏脊可以改善大脑神经活动,恢复神经的协调功能[15]。还有研究指出,捏脊可以增加神经系统发育物质的代谢,促进患儿各个系统的生长发育[16]。从西医解剖学上,脊椎间孔中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行,位于脊柱正中线外0.5寸处,与华佗夹脊穴的位置是一致的,而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脊神经及椎旁交感干从椎间孔通过,向两侧延伸到背俞穴深面,在背部皮下布满丰富的神经网络,通过捏拿背部皮肤刺激神经网络进行机体调节。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捏脊治疗,能通调五脏六腑机能,具有扶助阳气、通达经脉、旁振四肢的作用,促进脑功能及四肢功能活动恢复。

足部护理包括温水浴及足部按揉。温水浴通过温热作用刺激足部皮肤血管和神经,改善血液循环和周围神经功能,改善肌肉痉挛。足部按揉的目的是疏通经络、缓解痉挛、强筋壮骨。对痉挛型脑瘫多采用、揉、捏、拿、推、撑等手法,通过刺激足部反射区反射性地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加快血流,促进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的恢复,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增加肌肉的弹力、活力和耐力,解除下肢及足踝部肌肉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矫正畸形及异常姿势,从而改善患儿步态。

综上所述,捏脊、足部护理配合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异常步态取得良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步态参数各项指标,降低患儿腓肠肌肌张力,又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并且具有方便安全、易于掌握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病例数仍较少,后续将扩大样本量继续研究。

猜你喜欢

肌张力步态脑瘫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步态识人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