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面向行动教学法的外语语法教学
——以法语复合过去时为例

2020-04-01王丹

大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外语语法学习者

王丹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外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一直备受教师及语言学家的关注。语法是外语学习者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必须掌握的语言能力,也是日常交流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如今,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再局限于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培养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能力,以便日后在各种各样的交流场合应对不同的人或事。因此,学习者不一定要死记硬背所有的语法规则,相反,教师只要求其使用所学外语流畅表达和理解他人即可。《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以下简称《共参框架》)首次提出面向行动教学法,它强调学习者在外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最终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语言,与其他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合作、共处、共事,完成相关任务[1]。本文试图将面向行动教学法运用于外语语法教学中,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面向行动教学法概述

于2001年颁布的《共参框架》这一纲领性文件,对外语教学、考试及教材均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以“面向行动”作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面向行动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为外语学习搭建了一个“思考、讨论和选择的平台”。面向行动教学法的主要意义在于从认识论和教学法的层面将学习者从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学习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其定义是“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作为社会人,需要在某一具体的社会行为范围内,根据特定的条件和环境,完成包括语言活动在内的各项任务”,这里强调外语学习者的“社会角色”,其中所谓“任务”,是指“一个或几个行为主体策略地运用其掌握的能力,去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这就叫行动,或者叫任务”[2]。任务以教学过程的详细计划为前提,具有明确的交流目的,包含使用语言的真实过程。学习者作为“社会人”在真实生活中完成的任务其实是学习过程中任务的延续。

二、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

语法在任何一门语言中均占据重要地位。《共参框架》指出,“语法就是语言规则的综合,它们规定句子的构成及其构成方式”。许多学生认为语法枯燥乏味,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可有可无,但是它在口头和书面交流中的决定性作用无可辨驳,因为任何人都需要按照语法规则表达,才能被他人理解,失去语法的支撑,外语学习则仅流于“表面”。学生只有学习并掌握语法规则后,才具备分析、理解世界的能力[3]。不少学生在学习外语语法时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即使背得滚瓜烂熟,在实际应用时也难以调动这些知识储备。实际上,语法教学是一项启发性的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现象后可以自主构建所学语言的元语言系统,由此,语法教学的重点应着眼于教师对学生启发性的引导,以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换言之,学生的任务是构建自己的语法及其功能体系,而教师扮演的角色只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帮助者以及引路人。

三、面向行动教学法在法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面向行动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中交流与行动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抛弃语法规则盲目教学,反而应该更换方式教授语法。教师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把语法作为工具进行有效的交际,不再以学习语法为目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与兴趣,自主构建语法体系。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失去了自身价值,相反,为了设计出接近真实生活的任务,教师有必要深入了解法国社会文化以及风土人情。

一般来说, 语法教学分为五个步骤: 识别(l’identification),学生从歌曲、录音等真实文本中辨别语法形式,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元语言的问题,并让学生尝试找出答案,探索语言使用规则,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化其学习动机;分类(la classification),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素材信息,区分并重组前一步的语法形式,如法语中的阴阳性名词,以avoir/être 为助动词的动词;系统化(la systématisation),学生寻找分类后的语法形式的异同点,试图总结语法规则,从中享受发现的乐趣;普遍化(la généralisation),构建适合于其他情况的规则,也就是说不仅仅适用于前几个步骤的语法形式,这一步需要教师的引导,以便最终确定完整的语法规则,为真实情境中的交流做准备,这个阶段通常由结构化练习、填空练习,过渡到口语练习;举例说明(l’exemplification),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用相同的结构做输出练习,教师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学生在其中交流、行动、合作,但要避免机械性的重复,学生应完成接近真实生活的任务[4]。

以下是以法语原版教材《Alter ego+1》第四单元第三课语法部分“复合过去时”为例,探析如何在外语语法教学中应用面向行动教学法。

(一)教学前的预备性任务

教师将全班分为三人小组或四人小组,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本组的交流主题,包括上周末作息、与朋友游玩一天的作息,督促每位学生在课余时间提前准备相关内容。

(二)热身教学阶段

基于本课日记文本的略读与细读,教师向学生提问“Où était Myriam ces jours-ci?”“Quand a-t-il rédigé les journaux ces jours-ci?”,帮助学生回忆日记的内容,进而引出本课所使用的时态是一种过去的时态:复合过去时。

(三)语法教学阶段

教师要求学生再读日记文本,找出使用复合过去时的句子,引导学生把这些句子分类,并汇总成表。学生之间讨论分类是否一致以及分类的依据,教师对此评析,在PPT 上展示句子的分类情况。根据这个分类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书上语法部分的第一道填空题“对复合过去时的构成形式进行总结”,教师在PPT 上呈现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构成总结。学生再次观察PPT 上分类情况,独立完成书上的第二道填空题“对复合过去时中过去分词与主语是否配合进行总结”,教师在PPT 上展示以表格形式展示配合总结。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日记文本,划出所有完整的否定句,并引导学生总结复合过去时中否定的位置。教师最后把本课的语法点汇总成表,如下图。

图1 课程语法点汇总

(四)语法教学后阶段

根据课前分组情况以及所选主题,组内互相询问小组成员的相关情况,选出一天经历最丰富的成员,以海报的形式制作该日程表。最后派出小组代表对本次任务加以陈述,该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复合过去时描述过去的事件。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语言的使用者,加深了对复合过去时的感知,并用法语表达出来;教师要随时巡视各组讨论情况,确保学生用法语交流,同时对表达吃力的同学,进行鼓励与指导。此阶段任务完成后,教师要给予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反馈,有针对性地加以润色,调动学生再学习的热情。最后,根据完成情况及教学进度布置补充练习和任务,如要求学生把自己组代表成员的日程整理成文字版本,以巩固语法规则的掌握;学生扮演报社记者,模拟采访其他同学当天的日程,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面向行动教学法的精髓是“始于交际,面向行动,旨在共建”,因此,作为课堂的“导演”,教师需要注重任务的设计。任务是调动知识储备的动机,要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开展真正的课堂语法教学之前,教师面对仍是初学者的学生设计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任务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任务要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是真实的交际活动;第三,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完成任务,为日后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类似的交际活动做准备。最终学生意识到语法不再是枯燥的语法规则,而是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与人交流、共建的工具,既巩固了其学习动机,又加快了其内化知识的过程。教学前教师应明确学习者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以及何时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完成有关任务,并随时评估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5]。

四、结语

面向行动教学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给外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语法教学中采用面向行动教学法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的内化,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法规则,学以致用,又以用促学,从而改善教学效果。然而,这也需要教师充分领会面向行动教学法的精髓,设计最接近真实情境的任务,完善教学模式,外语语法教学才能如虎添翼。

猜你喜欢

外语语法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跟踪导练(二)4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参考答案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