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BL教学法的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究
——以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案例为例

2020-04-01陈淼淼张艺能

大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古街节点思政

陈淼淼,张艺能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福建 泉州 362268)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于各类课程中,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构建以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形成协同效应的综合教育理念。相比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更能够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不同专业应该基于本专业特性,依托于学校定位和创新教育模式并与各专业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式发展。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专业特性,并找到具体化、生动化的教学手段是我们探究的问题。

一、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意义

景观规划设计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景观规划设计师的职业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涉及到知识、技术、社会、环境等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多方面因素。在培养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是学生的品德教育,在专业能力训练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以及责任与担当[1]。

相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PBL 项目式教学则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的边界,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当学生进入真实项目训练,必须自己负起责任和承担压力时,学生能自然接受思想教育,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和深化[2]。

在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之下,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致力于发展实践项目式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本专业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环境设计专业2018 级学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组进行行动研究,为今后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和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二、PBL 实践项目教学过程与课程思政——以美丽乡村项目为例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白奇村,隶属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白奇村陆地面积约2 万平方公里,人口4200 多人,90%以上是回民。白奇人多以海为生,早年航运业相当发达,全盛期能航远洋木帆船共二百多艘,而今已被万吨巨轮所代替。白奇古街形成历史悠久,至今已有700 多年历史,是经济、商业活动场所中心。因村民多以海为生,商船运载各地货物,南来北往商贾如云,古街曾成为惠南片货物的集散地,也是海丝之路景点。改革开放以来,街道商店林立,市场繁荣。但仍存在杂乱无章,乱搭现象,外立面缺乏设计装饰,沿线缺乏绿化,杂草丛生,墙体陈旧和破损等问题。本项目设计对象为约500 米长的古街。重点打造特色地块,以及古宅改造和美化墙体,提升街道整体绿化,改善街道环境。同时弘扬白奇村的文化,带动台商投资区旅游文化产业,提高白奇村人居环境质量。

(二)项目设计理念

整体设计以白奇古街文化底蕴为依托,结合场地现状,通过植物设计和景观节点布置,利用现有节点空间,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和党建思想,以“奇、航、归”为主题,打造白奇村政治、商业经济、文化活动的街区。结合当地沿海文化发展史,重现海丝经商的繁荣,成为弘扬家风文化、宣扬孝悌、尊老敬贤、乡规民约、遵纪守法、和谐相亲的文化阵地。

1.“起点”——初心园节点

该节点位于古街的开端,入口内100 米处,是主题中的第一篇章——“奇”。“奇”字一语双关,是指白奇村的村名和起点的“起”,象征着古街和海丝文化的起点、代表白奇人民的不忘初心的使命感。该节点靠近村党群服务中心,以“党建文化”为引领,将五角星、党徽元素作为设计符号形成红色文化景墙。通过帆船、海浪等元素来体现海丝文化。植入“中国梦”“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精神标语强调初心园的主题。并充分利用场地现状,修旧如旧,民众在观赏时能够激发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是具有留影纪念意义的景观节点(见图1)。主要设计内容有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期路线图墙绘、帆船造型景观小品、古厝墙体立面改造等。

图1 初心园改造前后对比图

2.“航行”——行善堂节点、乘浪书屋节点、南音社节点

主题中的第二篇章——“航”意为航行,包括了行善堂、乘浪书屋、南音社等景观节点。行善堂位于古街入口内200米处,通过郭仲远家训,把“善无大小、为之即善”家风一直传承至今(见图2);乘浪书屋位于古街中段,毗邻白奇村小学,是孩子们课后阅读活动的好场所(见图3)。泉州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动乐器,通过南音社节点的设计把南音文化以及传统美德一代代传承下去,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见图4)。主要设计内容有结合原始地形而设置的帆船造型座凳、善行天下主题铺装、建筑立面改造、南音乐器展示宣传栏、南音阁文化长廊等。

图2 行善堂改造前后对比图

图3 乘浪书屋改造前后对比图

图4 南音社改造前后对比图

3.“归家”——午门记忆节点、踏月归乡节点

主题中的第三篇章——“归”意为归家、满载而归。通过名人驿站、午门记忆以及郭氏家庙前的踏月归乡景观节点设计,表达了村民落叶归根、荣归故里的乡愁情怀。午门记忆和踏月归乡节点位于古街终端处,郭氏家庙前。

郭氏家庙“午门”遗迹,居中向阳,位当子午,门前两侧竖立着的花岗岩石鼓,其侧面刻有代表伊斯兰风格的云月图案。午门是皇宫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官吏来到午门前都必须下轿下马,步行而入。家庙配有午门,颇感奇特,享有如此高规格的家庙建设待遇,其具有的特殊历史原因有待继续研究。通过午门的重修工程,使整个家庙的建筑更接近于原始风貌(见图5)。

图5 午门记忆改造前后对比图

位于家庙前广场上的残墙踏月归乡,经过设计打造,成为了一处白奇村的网红打卡地(见图6)。“月是故乡明”,月亮往往会让人联想到乡愁。通过月亮、人物、家庙的剪影等设计元素,融入船形花池和枯山水,象征着白奇村在外漂泊和打拼的游子心系故乡。

图6 踏月归乡改造前后对比图

(三)项目教学的执行

本专业教学体系开展多年的“校政企协同、产教学融合”创新改革与实践。校内依托于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室,采用“工作室、项目化、双导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实际工作项目,融入课程实践教学中。实现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监理、预算”等全程化服务环节。本次项目教学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阶段:调研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方案汇报与施工前准备、施工与项目验收。每个阶段的工作都能给学生带来课堂以外的思想收获。

1.调研阶段

在该阶段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接乡镇干部,实地踏勘,并测量设计地块。同时教师提供调研目录与学生商定,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进行项目调研、规划解读、案例分析等工作。学生在走访乡村的调研实践中,对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建设有了切身的体会。学生在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2.方案设计阶段

根据项目预算以及业主需求的深化落地设计,应从生态、文化、实用、安全、美观、经济六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中文化是设计的灵魂。乡村承载着独特的地方文化,例如本项目的海丝文化、回民文化等。不少农村原本独有的历史记忆、文化注脚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这让乡村在建设中保护文脉显得弥足珍贵。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应深挖当地文化,避免“千村一面”的同化发展。此外乡村场地空间受限,但创意空间无限,小设计可有大改变。本次实践项目就是由若干个小场地为节点,串联成一条古街文化长廊。通过改造型场地,结合村庄整体规划布局,形成“点—线—面”环境效应。最后建设看重性价比,避免大兴土木,可利用废旧物、旧材料等,变废为宝。通过方案深化,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有担当、有情怀、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事业,为美丽乡村建设出一份绵薄之力而感到自豪。

3.方案汇报与施工前准备

以学生为主要汇报人,对业主进行方案汇报并答疑,提高了学生沟通交流技能。该项目社区各领导反馈满意,方案主题鲜明,因地制宜,突出当地村庄的特色文化,符合村民休闲活动的需求,各团队设计方案得到一致认可。设计方案通过的后续工作涉及到施工图和预算,是实践项目环节中的难点,也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学生团队需要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的带领下,进行项目施工图绘制和预算工作。在一遍又一遍的审查和修改中,学生学习到了专业严谨的工作态度。

4.施工与项目验收

该项目工期为一个半月,需要协同驻场施工单位共同完成项目施工。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工程技术的施工规范性。如景墙基础结构、地梁、柱梁、顶梁在施工过程中是否按照图纸标准化施工,坚守职业道德,不偷工减料。保障工程质量,防止因未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的景墙等砌体工程的坍塌事故发生。最后,学生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项目的验收工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见证从图纸到实景的落地,增加学生的专业成就感,另一方面通过验收工作,听取专家顾问的意见,发现不足之处,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专业能力。

三、PBL 实践项目教学案例在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思政成效分析

(一)以做促学,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实践项目为载体,是解决大部分学生求知热情低等问题的有效措施。德育的促进应该侧重于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利用PBL 实践项目教学融入德育教育,使得课程思政更具有实践性、活动性、主动性、参与性、情感性和体验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学生通过真实项目的工作过程,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制度敬畏与自觉遵守的习惯,得到了环保、生命、客观、严谨、细致的科学观训练,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具备发现与质疑、探索、创新的思维能力[3]。

美丽乡村微景观建设作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项目依托,会遇到许多的复杂的实际问题。如农村的用地争议,村民思想的固化等。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培养有思想、会评判、能创新、懂技术、善沟通的设计师,不做单纯的机械式绘图员或搬运工[4]。

(二)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专业自信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坚守师德师风,饱怀奉献精神,做到“身体力行、敢于担当”的表率,带领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施工工人同吃同行,一同拆弃多余建筑,修剪大树、开挖土方、砌筑施工、种植苗木、清理现场,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服务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受到建设方和当地民众的肯定和赞美,带领群众共建和保卫美丽家园,极大提升地方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幸福感。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坚毅品格。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三观。学会了,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做事方式。社会道德、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都得到了升华[5]。

四、结语

专业课程以实践项目提炼和融入思政内容及元素,带领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服务地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极大提高了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社会服务意识,争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宣传者和先锋者,培养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研究通过创作富有内涵和特色的乡村微景观为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实践,形成了本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和特色。

猜你喜欢

古街节点思政
基于RSSI测距的最大似然估计的节点定位算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分区域的树型多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基于图连通支配集的子图匹配优化算法
西津渡古街忆旧
古街新韵
思政课“需求侧”
基于点权的混合K-shell关键节点识别方法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