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共建模式探究
2020-03-31周文
周文
【摘要】本文从农家书屋实际管理经验出发,分析了农家书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开展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合作中会面临的问题,对构建农家书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模式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实现农家书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共赢,提升农家书屋的发展质量水平,推动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家书屋;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共建
2019年中宣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明确将推动共建共享作为提升农家书屋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加强对农家书屋共建共享理念和实践的研究,对推动农家书屋提升服务效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现实意义。近些年来,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对农家书屋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在农家书屋的合作共建方面,提出了“村校共建”“地方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共建”“与基层公共图书馆共建”等模式;农家书屋与本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共建的设想鲜有文献提及。本文作者在驻村扶贫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家书屋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所在村农家书屋发展的实践经验,对采用“屋—社合作共建”模式的可行性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开展“屋—社合作共建”的具体策略,以期提升农家书屋的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一、合作优势
合作共赢是寻求互补性、兼顾双方利益的价值理念。与地方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文化站等单位相比,选取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家书屋的合作共建对象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一)有相适应的发展规模和前景。首先,农家书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具有较大的发展规模。至2012年,全国共建成农家书屋60.0449万家,实现了具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的全覆盖;截至2018年底,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217.3万家,平均每个行政村有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基础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中,农家书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具备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与之对比,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文化站的数量非常少,缺乏合作共建的现实基础。其次,农家书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都受到了空前程度的重视,前景光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振兴的文化振兴离不开农家书屋的知识信息服务。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对二者的进一步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相关的政策支持,农家书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并行发展,共同繁荣。
(二)地域接近优势。与地方学校图书馆、基层公共图书馆等单位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家书屋合作具有地域接近性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首先,需求接近,由于二者处在同一时空范围内,所面对的服务对象都是本村的村民,村民针对二者提出的需求在内容上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需求强度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其次,认同感强,这种认同感包括了群体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强烈的认同感可以化解合作间的许多矛盾,例如管理上的主次关系、财产归属、发展理念等,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自己人”的认同感将会成为一大有利的促进因素。再次,地域接近性会减少时空成本,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家书屋处在同一行政村中,对村情村貌的了解处于同一时间维度,与其他类型的单位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家书屋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和服务问题进行适时的探讨,时间效益更高;另一方面,在资源配置和人员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节省交通、物流等方面的成本。
(三)发展目标一致优势。农家书屋是农村一项重要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不断创新发展的目的,是要满足农村人口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重要的承载主体,其发展目标是要振兴乡村经济,实现村民家庭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力量的壮大,并能夯实增加公共福利投入的基础。总的来说,二者发展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所在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所在村的风貌,形象一点说,大家开展的工作都是为自己办事。与之对比,公共图书馆和文化站等单位与农家书屋合作时,资源配置难度较大,利益冲突较多。
(四)功能互补优势。功能互补是开展合作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农家书屋是文化领域振兴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乡村文化兴盛的重任,还在引领乡风文明、培养有知识的新型农民、乡村治理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农民合作社已经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中坚力量和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基础,成为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成为国家推进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之一,在乡村振兴中起着火车头的作用。文化铸就乡村振兴的灵魂,经济强健乡村振兴的筋骨。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经济振兴的有效载体,在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很多合作社也在尝试按照企业文化的打造方式打造合作社的文化,提升合作社的品质和内涵。而农村文化的繁荣也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农家书屋作为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应该积极寻求来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功能互补性也是农家书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合作面临的问题
农家书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具有合作共建的诸多优势,但是二者并不是天生就必然实现合作共建的。受观念、利益分配等因素的影响,二者要實现合作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合作意愿不足。充分的合作意愿是双方实现合作的前提。农家书屋与合作社具有潜在的合作可能,但是在现实环境中,由于各自对参与合作的作用认识不足,二者对合作需求都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导致合作意愿不足的局面。从农家书屋一方来说,很多书屋看重的是合作社资金支持方面的潜在用作,而对合作社能起到的组织作用、实践作用、示范作用等不够重视;从合作社一方来说,受当前农村合作社发展层次和水平的影响,合作社的绝大部分精力还处于经济的原始积累过程中,对构建合作社文化的热情不高,农家书屋提出的合作举措,大多会被合作社当成“占便宜”的企图。因此,在合作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农家书屋一厢情愿,合作社认为可有可无的被动局面。
(二)构建管理体制难度大。完善有效的管理运行体制是农家书屋和合作社能持续合作的有力保障,双方在合作之初应详细商议共建方案,对可预见的问题制订预案,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有规可循、有制可行。在实践中,由于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农家书屋和合作社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无法做出清晰的界定,合作社往往因为自己是被说服的一方,具有
“施舍者”的心理优势,在构建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控制权,而受农民文化水平发展不充足的影响,合作社一方很少能关注到资金来源、项目设置、利益分配、人员交流、工作规范等管理体制中必须具备的科学要素,很难提出科学的管理运营制度体系。此外,即使由农家书屋方提出了较为符合科学的管理框架构想,要得到合作社的认可也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过程。
(三)缺乏实现合作的有效方式。合作方式是决定合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农家书屋和合作社的合作过程中,应不断丰富合作的形式,力求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自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作用。笔者在总结所驻村及周边村的农家书屋的发展经验后发现:合作社出一部分资金,农家书屋提供知识信息上门服务是二者合作共建的一种基本方式;但显然这种合作方式是最低层次水平的,合作的承载体不明或是数量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产生合作疲劳症,合作成效不足从而最终导致合作终止的结果。二者的合作应该向着更深层次的功能发掘和寻求更广泛的合作承载体的方向发展。
三、合作的目标和原则
(一)合作的目标。农家书屋和合作社合作的目标分为个体目标和共同目标两个层次。在个体目标方面,通过合作,农家书屋获得来自合作社的资金、人力等方面硬实力的支持,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和更高水平服务的目标;合作社获得来自农家书屋的文化精神塑造、科技信息素养提升等软实力的支撑,从而实现其改善组织文化风貌,催生内生发展动力,促进经济效益提升的目标。在共同目标方面,二者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要整合来自不同行业的力量,形成有机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形成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合力。
(二)合作的原则。对于两个差异性比较大的合作主体来说,应在合作的过程中坚持求同存异和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农家书屋是“在农村建立自管自用的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二者在服务对象、管理方式方面存在共同和相似之处,是促成合作的基础;二者在发展领域、组织职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应作为个性要素共存。在合作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愿的原则,合作的双方应通过充分的沟通激发彼此合作的意愿,政府或村委会可以参与协调,但应避免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迫合作;要坚持平等的原则,合作的双方应相互尊重,不可存在划分主次位置、争夺控制权和话语权的现象;要坚持互利的原则,合作的双方应互相依存,彼此照顾对方的利益,切勿心存“占便宜”“损人肥己”的念头,从而损害合作的基础。
四、合作的策略
(一)营造合作氛围。良好的合作氛围能催生潜在合作主体的合作意愿。在促成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从三个层面发力,共同营造积极的合作氛围。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加强农村各行业合作共享意识的宣传教育,要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激励合作共享的行为。从村委层面来说,作为村级自治组织的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其协调管理作用,要积极地为农家书屋和合作社牵线搭桥,为合作社和其他行业主体的合作奔走呼号,通过渐进式的引导培养合作社的合作意识。从合作的主体层面来讲,在这一合作模式发展的初期,农家书屋多属于主动的一方,合作社属于被动的一方;农家书屋的管理者应根据自己村的村情,充分分析能促成合作的有利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以利益可见的方式积极向合作社进行阐述,直至得到合作社的认可。
(二)建立“屋社合作”委员会。委员会结构是将多个人的经验和背景结合起来,跨越职能界限的处理一些问题的一种管理体制设计选择。“屋社合作”模式是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开展的跨职能主体的合作,正好适合委员会式管理的体制。由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农家书屋和合作社的存在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一个农家书屋对应多个合作社,通过建立合作委员会,将可以合作的组织都纳入到合作体系中来。在具体的实践中,首先要控制好委员会的规模,一般来说,委员会的规模以5-6人为宜,最多不超过15-16人,一个行政村能拥有的合作社数量大体上正好在这个范围,当然,这个数量不排除包含只注册而没有实际运营的“空壳社”,成立委员会的时候应加以甄别,将真正有利于合作的合作社全部纳入。其次,要权责分明,范围清楚,这种异质性主体合作的委员会,初期应以参考建议功能为主,随着一体化发展的深入,可以尝试承担联合决策的功能。再次,委员会要根据所在村的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并能针对双方的工作领域收集议题,定期开展讨论。最后,委员会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担任主席,当前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再联合,合作联社的社长可以作为主席的优先人选;农家书屋的管理者多为村委非主要干部,大多数情况下只对管理书屋的工作熟悉,不懂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一般不建议其作为主席的候选人。
(三)用项目巩固合作关系。项目是合作关系的承载体,只有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才能完整地贯彻合作意图,达到合作主体的发展目标,实现其价值期望。在农家书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如下项目的尝试:1.社员课堂。随着乡村新型农业的发展,农民所需要的科技信息知识急剧增长,合作社需要对社员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献信息储存中心,理所当然地担负起知识信息支撑的责任,同时,农家书屋可以利用与地方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的已有联系优势,为合作社寻访专家名师进行指导。此外,社员课堂与以往的单一培训不同,它同时应是社员集中交流的主阵地,社员可以在此对职业技能培训以外的各种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2.便民咨询台。农村地广人稀,大多数行政村都只建立一家农家书屋,且位于村中心位置,村民阅读或获取信息不便。“屋社合作委员会”可以设立微信公众号,对社员开展个性化咨询服务,等模式成熟以后,将咨询服务的功能向全村村民开放。针对年纪大、不适应网络咨询服务的社员,可以在各合作社设立咨询点,定期上门开展咨询服务。3.电商平台。电商平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电商平台的热情高涨。农家书屋可以为电商平台的构建联系技术人员,并提供文化特色方面的指引。电商平台建立之后,农家书屋可以为其提供信息收集、信息推广等方面的服务。4.文化活动团队。与建立企业文化类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久发展需要其加强文化内涵的提升。农家书屋应充分发挥其宣传和教育的功能,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理论为指导,结合所在村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发展状况,打造合作社文化,发挥其对社员的群体凝聚功能、行为约束功能、动机激励功能和同频共振功能,从而促进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为农家书屋的发展集聚财富。
五、结语
共建共享发展是当前农家书屋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之一。农家书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具有现实可行性和积极的发展意义。对二者合作所采用的管理架构、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还有待于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讨。解决合作中适时出现的问题,强化合作关系,可以保证农家书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婉陶.论合作共赢价值理念的理论内涵及时代价值[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2):55-56+61.
[2]"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研究"课题组,苑鹏,曹斌,崔红志.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原因、负面效应与应对策略[J].改革,2019(04):39-47.
[3]沈庆磊,孙惠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42-44.
[4]程大立.农家书屋"村校共建"模式探析[J].农业图书情報学刊,2012,24(10):99-101.
[5]赵颖婷.浅析如何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效应[J].现代商业,2018(33):167-168.
[6]孙树莉.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文化的功能与作用[J].山西农经,2019(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