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中外美术交流主张与实践
2020-03-31魏媛
魏媛
〔摘 要〕20世纪,徐悲鸿先生在中外美术交流之中,通过创作实践的推进和教育思想的实施,让中西艺术得到了完美融合,也让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变得更加科学,为当今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徐悲鸿;中外美术交流;主张;实践
美术属于一种形象、直观并具有可感性的艺术。它是打开在人类面前的一扇窗,通过这扇窗,人们不仅可以看到自然,也可以看到彼此的伦理、审美、风俗和思想等。而中国传统美术和西方美术之间的融通,已经成为美术界百年来关注的焦点与研究的重点。徐悲鸿先生所主张的是中西之间的相互融通,他凭借自身崇高的艺术创作精神与思想,为中西美术之间的融通开启了一扇窗,促进了中西方美术的融通与发展,为中国美术的改革与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徐悲鸿的中外美术交流主张
在1920年的《中国画改良论》之中,徐悲鸿先生就提出了保留中国传统美术优点、继承奇绝艺术、改正中国缺点,并主张可以用西方美术的优点来弥补中国传统美术的不足。从这一观点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徐悲鸿先生对“国粹思想”与“传统主义”这些保守美术思想的反对,同时也可以看出,徐悲鸿先生已发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道理。对于中国美术发展史而言,民族美术和西方美术、保守与开放、现代与传统等诸多问题,都可以用徐悲鸿先生的观点来阐述。因此,徐悲鸿先生的中外美术交流观点,和林风眠、刘海粟等大师们的观点相得益彰,在20世纪的美术界之中,乃至整个文化界、艺术界之中都成为焦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其实早在汉代、唐代和元代等多个历史时期,外国的文化就已经对我国美术产生了多次的冲击与影响,但是就其性质而言,这些冲击大多侧重于宗教文化,而非科学精神。因此这些冲击和影响也会逐渐被我国的传统文化所吸收和同化,并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很大的冲突与碰撞。但是自明代和清代之后,西洋文化開始逐渐流入我国,这些注重于理智与科学的文化,和我国注重于玄学和术数的文化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所以这两者在相互融通的过程中也就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冲突与碰撞。
对于传统中国画之中的程式化特征和西洋画之中的科学特征,徐悲鸿先生无论是在认识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有着很高的体验与觉悟。他从小就临摹了很多的古人作品,青年时又到欧洲留学。所以他不仅继承着传统中国画之中独具一格的笔墨情趣,也深受西方绘画的启迪,主张中国美术的改革和创新,极力反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墨守成规思想。徐悲鸿先生曾经说过:“著名芥之园画谱,可谓划明代之杰作。但因此画出版,断送中国绘画,因其便利,当时披靡,八股家之乡愿与画,附庸风雅,而压低一切也。”从这一观点之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徐悲鸿先生对于传统中国画的革新意识。而在徐悲鸿先生的人物画之中,就将中国画笔墨技巧和西方素描方法融合得淋漓尽致,在不失传统中国画造型技巧的同时,也让人物画达到了惟妙惟肖的效果,让明暗处理与线条勾勒之间实现了和谐统一;不仅将人物的结构更加明确地呈现出来,也让中国画作品更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欣赏习惯。
二、徐悲鸿的中外美术交流实践
在1940年,徐悲鸿先生创作了《愚公移山》,不仅传达出了中国古老神话传说的特点,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愚公移山》中,徐悲鸿先生有意以横卷构图的中国传统构图法,将顶天立地的人物和一幅壮阔的开山场景展现在生宣纸上。画面右侧的那只脚表现此项活动的参与者众多。但这幅作品中,只有愚公、孀妻和两个孩童是中国人,其余人都是印度人。在被问及缘故的时候,徐悲鸿先生表示,艺术表达的仅仅是百姓的一个臆想,不论哪个国家的人,都是百姓。因为这幅作品是徐悲鸿先生在印度国际大学的时候所作,所以就将印度人作为模特;要想画好如此大幅的创作,就需要做人物写生,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徐悲鸿先生只能找到印度人作为模特,所以在这幅作品之中,其他的人物形象都是印度人。然而在《愚公移山》之中,很多“叩石”者都赤裸着身体,对于这一点,徐悲鸿先生是深有感慨的。他认为,如果不以这样的形式来展现“愚公移山”,则不能足以显示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所以,徐悲鸿先生就将其早年积累的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经验,尤其是雕塑经验巧妙运用到了《愚公移山》这幅作品之中,对其中几个叩石者进行细致的刻画,包括其面部的表情、胸前的肋骨、手臂上的肌肉、凸起的胸肌和腹肌、腿上用力和双脚踮起等的动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些人物的全身都迸发出一种令人敬畏的精神力量,这些精神力量充分彰显了一种昂扬的斗争精神,渲染出一幅紧张的劳动场景。
在这幅作品之中,徐悲鸿先生不仅用西方的绘画手法来表现人物,也应用了具有中国画灵魂的线来塑造结构。在构型状物的过程中,徐悲鸿先生通过对线条粗细、虚实、前后、转折等的巧妙应用,将人体的美感与征服自然的力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凭借高超的素描功底,用焦墨勾勒出等大的人体。在这幅巨大的作品之中,宛若雕塑的人体形象具有极大的震撼力。直到今天,《愚公移山》这幅作品依然有着摄人心魄、催人奋进的强大力量。
除了《愚公移山》,徐悲鸿先生的其他作品也对20世纪的中外美术交流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比如《徯我后》《九方皋》以及《田横五百士》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主题方面,创作方法方面,还是在艺术风格方面,都和《愚公移山》一样铸就了徐悲鸿先生的创作之路,并为20世纪的中外美术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徐悲鸿先生也创作了不少的人物肖像,比如工笔淡彩的《国殇》《泰戈尔像》和白描的《欧阳竟无》等,这些肖像无不达到惟妙惟肖的艺术境界,在用线设色等很多方面,又无不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点。
三、徐悲鸿的中外美术交流教育思想
自古以来,人类的文化就是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在我们“拿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不断地改造与融通。这种中西合璧的融通,不仅仅体现在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作品之中,同时也作为一个核心内容,充分体现在徐悲鸿先生的美术教育思想之中。
相比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的美术教育在19世纪之初十分落后,直到20世纪20年代,美术学院才开始在我国创办。在当时,很多西方美术学院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当时社会的变革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呼应,各种新思潮开始在美术界产生,各种形式主义流派也开始不断涌现。所以,当时我国很多在西方国家学习美术的青年,在造型基本功并不扎实的情况下,开始就一味模仿西方的绘画。对于这样的情况,徐悲鸿先生曾经大声呼吁,我们要吸取的是西方美术的精华,并非一切。可能这种观点在现代人看来有点偏颇。但是在20世纪,我国美术教育刚起步的时候,这种说法则完全可以理解。
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教育,文艺复兴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洋素描、造型学、透视学以及人体解剖学至今依然是我们美术学习的主要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来的中国美术教育过程中,其重要性已经成为客观的事实。虽然西洋素描和中国白描一样,都属于造型的方法,但是在这两者之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趣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白描是中国画的基础,有着精炼的线条特点,很多描法之中都凝练了高超的造型手段,属于一种很高的造型技术;但是白描的表现力具有局限性,不能将全面的因素反映出来,缺少复杂的造型手法,特别是对当代人们生活与情感的表现,白描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我们不能用白描的手法表现出光。但是,通过素描,我们却可以用輕重、虚实、顿挫、转折等线条变化来表现出光,在画面之中呈现出有规律可循的明暗变化,这就是素描所具备的科学性。所以,如果将西方的素描与中国的传统白描相结合,这对于绘画造型的教学而言将十分有利。
因此在美术教育之中,徐悲鸿先生认为,让学生学习素描,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造型观。因为观察力的深入以及认识力的提升是素描造型的前提条件。所以,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可以做好明暗光影的处理。这对于油画造型以及中国画造型基本功的加强都十分有利。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之中,徐悲鸿认为,强调形体结构、减弱明暗光影的西洋素描最适用于中国画专业,同时对于油画也十分有益。经过大量的事实证明,很多老一代中国画家,都是通过学习西洋素描来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的,最终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收益。同时,新一代的中年国画家和青年国画家也在西洋素描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20世纪,徐悲鸿先生的中外美术交流观,为中国传统美术和西方美术之间的良好融合、取长补短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通过中西方美术的融合,不仅让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得到了良好发展,也为当今我国美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我国传统美术依然处在“故步自封”的阶段之中,死守“国粹”与“传统”的阵营,不接受外来美术的熏陶,将中国传统美术封闭在一个程式化的框架之中,这样严重阻碍了中国传统美术的进步与发展。随着徐悲鸿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中西方美术之长融通”的主张,让中国美术的创新与发展迎来了曙光。徐悲鸿先生不仅用自己的作品充分诠释了中外美术交流的好处和必要性,同时也将这种先进的思想融入中国美术的教育之中。在徐悲鸿先生的引领之下,中国的美术才真正与西方美术之间实现了良好的融合,并与西方美术做到了取长补短,这对于中国美术的发展、乃至于整个艺术界与文化界的进一步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责任编辑:伍益中)
参考文献:
[1]赵倩.浅谈中国现代画家徐悲鸿及其作品[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5):177.
[2]屈波.模特、米开朗琪罗与力士:徐悲鸿《愚公移山》壮汉图像的生成[J].文艺研究,2018(12):132-140.
[3]刘伯驰.基于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观的中西融合论探析[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7):153.
[4]史广信.徐悲鸿"中西结合"之利与弊[J].书画世界,2019(2):19-20.
[5]张驰.徐悲鸿的美学思想对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分析[J].西部皮革,2018(24):130.
[6]肖鹏飞.徐悲鸿水墨人物画浅析[J].书画世界,2017(8):89-90.
[7]李亚男.从徐悲鸿写实主义中的缺失浅析当今写意中国画的发展[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