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坑小吹会中的明代音乐元素

2020-03-31黄静怡

艺海 2020年1期

黄静怡

〔摘 要〕在江西省乐安县西南部坐落着一个中外驰名的“千古一村”,这就是流坑村,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而作为其董姓家族唯一传承且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小吹会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十七代传承人心口相传,保留至今,是明代宫廷音乐的活化石。本文在进行研究时通过与流坑小吹会吹打乐传承人和多位乐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得到丰富的基础资料,并考察了解当地的民俗事项来丰富研究资料,将明代宫廷音乐和明代民间音乐的特征与流坑小吹会中的音乐特征做对比,来探究流坑小吹会中明代音乐的元素。

〔关键词〕吹打乐;小吹会;宫廷音乐

在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的乌江之畔静静地坐落着一个古朴恬静的村落——流坑村,这里四面青山拱挹,钟灵毓秀,资源丰富,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誉为“千古一村”。流坑村始建于五代南唐昇元年间,共有500余座建筑,其中有260处建筑遗址是明清时期的,村中还有十余处保存完好的浮雕砖刻壁画是明代的作品。可见流坑村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专家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这些都能为小吹会是明代宫廷音乐的活化石这一说法进行佐证。

据流坑小吹会传承人董丕龙口述,董裕在明朝万历间被封为刑部尚书,在上京赴任时,选拔了一批族间子弟随其一同前往向宫廷乐队学习技艺,尔后带回家一代一代延续传承而来。小吹会的传承在当地一直被视为本村荣耀历史的印证。在经过多次的实地考察和音像记录,我们发现其音乐丰富多样,有的风格庄重热烈、舒缓沉稳,具有宫廷音乐的艺术风格;有的活泼欢快、清新愉悦,明显来自民间俗乐。其多元的音乐风格具有独特魅力。小吹会伴随着傩戏、玩喜、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其音乐形态保存得较为完整。目前,江西省将流坑小吹会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流坑小吹会的宫廷音乐元素

明朝重礼乐,其宫廷音乐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而乐安县的祭祀乐便能找到明代宫廷音乐的影子。嘉靖十五年五月,颁布了雅乐总目,记载了这个时期雅乐中每一种乐器的数量以及在堂中摆放的位置,“琴六其三,居堂左,其一居堂右;瑟二其一居堂左,其一居堂右;編钟十六皆居堂左;编磐十六皆居堂右;凤箫二其一居堂左,其一居堂右;箫六其三居堂左,其三居堂右;篪二其一居堂左,其一居堂右;篴六其三居堂左,其三居堂右;笙六其三居堂左,其三居堂右。”①

据乐安县志(清同治八年版)的描述,自宋建夫子庙起,每年春秋仲月时节,在县城及牛田、湖坪一带都要进行祭礼孔盛典。当时,“乐舞生选通晓音律娴于俏舞者共一百二十八人,另有歌生六人名执笏立堂上歌乐之,所用的乐器有:琴三、瑟二、大鼓一、楹鼓一、鼓一、鼓二、博垢二、笙六、凤箫二、洞箫六、篪二、柷一、敔一、编钟十六(一架分两层)、特钟一、象笏六、编磬十六(一架共二层)、特磬一、锤磬架五、鼓伞一、六、瑟付二”。 ②

可见,乐安县的祭祀音乐与明代宫廷雅乐的乐队编制极为相似,甚至乐队的乐器位置及舞队位置的编排也非常接近,根据县志当中的记述,流坑董姓乐队是全县所有丝竹乐队当中最出色的,足见董姓乐队在当时的实力。由此可想象,流坑小吹会在鼎盛时期是明代宫廷音乐的复刻。

根据流坑小吹会传承人董丕龙口述,小吹会的曲牌有《朝天子》《风流串子》《小靠山》《风入松》等,但目前能现场演奏的只有《浪淘沙》《朝天子》《小桃红》《小靠山》四首。

最值得关注的是曲牌《朝天子》,《朝天子》原是皇宫中宴享乐,以供王公贵族和大臣们观看,现今常用作拜寿音乐。而《朝天子》作为明代宫廷音乐是有史料可考的。据《明史》卷六十三记载:洪武、永乐年间,升座、百官行礼、还宫奏《万岁乐》《朝天子》;嘉靖年间续定庆成宴乐章,升座、百官行礼奏《万岁乐》《朝天子》;宴毕,百官行礼、还宫奏《万岁乐》《朝天子》③。《朝天子》这个曲牌在明代宫廷的宴飨乐就存在,并且使用率极高,这进一步为我们证明了流坑小吹会来自于明代宫廷。

20世纪末云南学者在禄劝发现盖有土司府印章的《禄劝彝族土司府礼仪乐》工尺谱本,其中便记有《朝天子》一曲,该谱本“经北京有关专家对纸质进行测试,鉴定为明初用纸。”

二、流坑小吹会的明代民间音乐元素

《明史·乐志》记载了当时:“凡声容之次第,器数之繁缛,在当日非不烂然俱举,第雅俗杂出,无从正之。”“音律久废,太常诸宫循习工尺字谱,不复知有黄钟等调。”④可见,当时声音仪容等次序,乐器礼数烦琐,是可以一一列举的,只是兼具雅俗,将之杂糅,无法予以归正。礼乐音律太久没有演奏以致太常诸宫都不知有黄钟等调。

由于明代城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使得音乐活动在城市和农村逐渐活跃起来,加上当时的乐器制造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明代民间器乐也是极为繁荣的。同时对于演奏形式以及器乐编配等方面不断进行着创造性尝试,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其中,吹打乐类的演奏形式更是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如十番鼓、十番锣鼓、西安鼓乐、山东鼓吹、辽南鼓吹、潮南锣鼓、晋北鼓吹等。

所以,我们在《乐安县志》中的记载虽看到与明代宫廷音乐极为相似的祭祀乐,但是经过这么多年与江西民间音乐广泛融合和民俗活动的实际需求,我们现今看到的小吹会实为吹打乐的表现形式。

江西南城明王墓出土了规模庞大的乐队俑,其乐器包括鼓类、锣、拍板、钹等打击乐器,有三弦、琵琶等弦乐器,也有笙、箫、唢呐等吹管乐器。可见,明代的乐队编制已经较为完备。其中最重要的吹管乐器——唢呐,在明代初期从波斯、阿拉伯一带就传入我国,从这个江西的明王墓可以看出明代唢呐已经在江西盛行。

小吹会乐队便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再辅以少量丝竹乐形成完美的配合,包括两把二胡、一把京胡、一把板胡、两支笛子、三弦、琵琶、低音胡、笙、小唢呐、小钹、小云锣各一。如今能现场演奏的只有唢呐、曲笛、小锣、小钹、二胡和京胡。从音响效果来看,最终所展现出的音质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兼具吹打乐的热烈和丝线乐的庄重,对这种形式追根溯源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它是符合我国传统民族乐曲演奏特点的,是吹打乐管弦并用的效果展示。

三、流坑小吹会现存曲牌的明代音乐元素

前文我们有提到《朝天子》是明代宫廷音乐的宴飨乐,我们将《禄劝彝族土司府礼仪乐》工尺谱本中记载的《朝天子》与流坑小吹会《朝天子》的工尺谱做对比来分析。

从两个谱例看,两个乐谱都是六声调式,都以“合、四、尺、工、六、五”作为主干音,都以“四”音结束。并且可以观察到乐谱的第三到第六乐句音的数量是完全吻合的,从谱面上看二者的相似度极高,由此可以看出,流坑小吹会的《朝天子》就是源自明代的宫廷音乐。

当然,小吹会发展至今,更多地融入民间音乐和民间戏曲的成分。小吹会的每首曲牌都有相适应的场合。例如,《小桃红》节奏舒缓,常用在游神、婚礼上;《小靠山》则节奏欢快,旋律紧凑,也用于游神,特别用于行乐时,乐师们边走边演奏,穿行与大街小巷,场面热闹而欢愉;曲牌《浪淘沙》可在多种场合演奏,可在正月过年时演奏,祝愿民众升官发财、结婚生子;也可作为傩舞伴奏;也可朝庙扫庙时使用,由大和尚小和尚装香时演奏。

小吹会的每一首曲牌都有固定的样式,每首乐曲都由铙子和锣开始,并结束。部分曲牌由引子开头,如《浪淘沙》《刮骨令》《一枝花》,将散板作为引子,用舒缓的节奏来進行演奏。引子的目的是给乐曲确定主题,一般旋律由引子展衍而来,如《浪淘沙》(谱例1)的前六小节为引子部分,从第七小节开始重复引子的主要旋律并围绕中心音不断衍生发展旋律。

小吹会的曲牌基本都为六声音阶,调式色彩丰富,大多是商调式,《浪淘沙》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江风》等,也有《小桃红》的徵调式,还有《小靠山》的宫调式。

小吹会有着江西吹打乐的典型特征:以唢呐主奏旋律,打击乐器及其他管弦乐器演奏并重,整体以齐奏式进行,依托主奏乐器唢呐,其他乐器尤其弦乐器作加花或简化处理,这样使旋律流畅,乐器间配合紧密,音乐生动活泼且富有生气。如《朝天子》唢呐吹奏长音时,弦乐器京胡和二胡会加花演奏成谱例3,作习惯性衬音的处理,特别在主音演奏长音时作向下三度的加花。小吹会吹打乐的旋律整体起伏不大,唯独在c-a的六度会反复出现,其他旋律多为围绕主音上下三度内进行。

流坑小吹会不固定曲式结构,大多由单牌体为主,由乐师根据演奏时的场合决定该曲牌循环演奏几遍,特别在喜事或者祭祀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不同适用的曲牌,根据活动时间的长短决定乐曲演奏的时长,灵活性较大。

结语:流坑小吹会得益于董氏家族的传承与保护保存至今,让我们看到了明代宫廷音乐的影子,却在文化如此多元化的今天濒临消失。通过笔者对流坑小吹会的实地考察与传承人的访谈,经过对该音乐形式的音乐特征的浅析,希望对该课题进行梳理,引发对过去的思考,其音乐风格特征的形成路径也是我们值得探索的问题。

(责任编辑:刘小红)

注 释:

①廖俊宁.明代乐队初探[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②吴凡.“千古一村”乐安流坑“乡射遗乐”的考察与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3,(3).

③吕雅莉.明代宫廷音乐[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6.

④杨帆.明代宫廷乐舞体制中存在的问题[J].黄河之声,2014,(13).

基金项目:江西省艺术规划课题《乐安流坑“乡射遗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