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育推动“非遗”和旅游相融合
2020-03-31聂敦格夏梦筠
聂敦格 夏梦筠
〔摘 要〕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以“非遗”为题材开展绘画教学与文创设计,是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传播与传承“非遗”、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绘地图;美术教学;文旅融合
一、湖南省高校美术教育传播传承“非遗”的基本现状
湖南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非遗”文化资源大省。据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目前全省共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24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18个。近年来,全省高校积极开展“非遗”教学,对传播传承“非遗”、推动文旅融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高校的“非遗”教学,主要还偏重于手工制作、表演等“技艺”传承,美术教育的“非遗”文创设计教学特别是文旅融合,还处于萌芽状态。具体体现为:
1.高校美术教育与“非遗”结合度不高。“非遗”题材的内容未能纳入美术专业发展规划与教学计划之中,多数高校的美术教育仍以传统的教材内容为主,普遍未开设“非遗”绘画专业课程,更未设置学分。对“非遗”文化有研究的师资匮乏,以“非遗”为题材的美术教学随意化、碎片化,系统性不强。
2.高校“非遗”文创作品的创新性不强。受经费、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美术专业师生往往只是在网上找资料、在教室里搞创作,没有深入生活,未能深切感受“非遗”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未能找到独特的表现视角,推出的文创作品,容易论为“天下文章一大抄”,缺乏创新性。
3.高校“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生命力不旺。文创作品浩如烟海。但是,被开发为产品、从而真正起到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寥寥可数,高校师生商品化的文创作品不多。一方面,专业水准欠缺,缺乏深度开发文旅创意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师生重学术研究、轻成果开发,市场意识先天性不强;加之社会接触面窄,不了解如何打通投资管道,很多作品画出来以后便被束之高阁,未能商品化。
二、高校美术专业拓展“非遗”题材教学的重要意义
美术专门人才,大都汇聚在高校。因此,高校开展“非遗”文创,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充分依托高校的平台优势和人才优势,结合教学开展“非遗”文创设计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是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基因。当今时代,西方文化无孔不入,年轻学生往往热衷于过西方情人节却不知道“七夕”为何物、知道西洋歌剧却不知道湘西“傩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断层”之虞。全面开展以“非遗”为题材的绘画教学,让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般的历史文化熏陶,有利于将年轻一代培养成学贯中西的全才,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操。
2.有利于完善高校美术教育学科建设。高校美术专业迄今尚无“非遗”绘画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属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是高校美术专业学科建设的一种缺陷。通过开展“非遗”文创设计教学,广泛集聚人才,探索、积累与总结经验,对于大纲出台和建材编写、课程设置,能起到“倒逼”的作用,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3.有利于助推文化强省。“非遗”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开发“非遗”文创系列产品,就是擦亮这张名片。据统计,截止至2018年12月,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多达11000余件,2017年产品收入就已经高达15亿元人民币。游客因为仰慕而前往故宫,故宫因文创而大受裨益。故宫文创产品的成功再次证明,“非遗”的绘画作品与商品,可以极大地改变我省众多“非遗”“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现象,对于形象地宣传湖南、提高湖南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丰富湖南的旅游文化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具有极大的作用。
三、高校美术教育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主要对策
笔者带领学生团队历时半年创作的《湖南省“非遗”质文化遗产手绘地图》,已经入围2018年第一届“马栏山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并进入决赛阶段。该作品已被印制为地图、或印制在马克、棉质丝印手提袋、明信片等介质上,作为礼品小规模生产,正在与投资人联系,洽谈进一步进行商品化开发事宜。通过这次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推动高校美术教育开展“非遗”教学,从而加快文旅融合,重点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必须坚持规划引领。必须从国家层面做好“非遗”美术教育的顶层设計,尽快制定非遗绘画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规划,高校要明确课程和学分设置计划,建立“非遗”绘画的教学体系与考核评价机制。否则,当前碎片化的教学现状无以改变,“非遗”与旅游进行融合的人才基础和作品基础难以保障。
2.必须注重教学创新。“非遗”创意设计决不能以课堂教学为主。我省“非遗”散布三湘四水,每处“非遗”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灵魂。仅仅翻看资料、闭门造车,难以体现“非遗”的精神内核。必须把教学场地放在“非遗”现场,让学生亲身体验,掌握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从而精准把握、激发灵感。有鉴于此,笔者与学生团队创作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绘地图》,采用的是“场景体验+团队集体创作”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构思阶段,笔者认真研究史料,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并亲自前往岳阳、浏阳、张家界等地深入“非遗”项目地点进行调查研究,全团队32名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非遗”现场开展了多维度的信息采集。最终,按照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技艺等板块,挑选51处最具代表性“非遗”项目,将其典型特征浓缩为写意图形,对应叠放在全省十四个市州的行政区域图上,首开“一图看懂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例,被认为是“非遗”美术教学的一次创新性做法。
3.必须突出市场开发。不能走上市场的文创,永远只能躺在书斋里,对文旅融合毫无作用。“非遗”文创作品的市场开发,要把握好立意、对接、推广三个环节。立意要突出“实用化”。要充分开展市场调查,按照适销对路的原则打好作品的市场基础;对接要做到全方位。重点是加强资本对接,为文创作品商品化筹集资金,加强景点对接,为文创产品销售找场地;推广要坚持多渠道。要通过媒体、展览广泛宣传,提高高校“非遗”文创作品的社会影响。唯其如此,才能保持良性循环、发挥高校师生传承与传播优秀文化遗产的热情进而起到丰富旅游文化产品、扩大“非遗”影响、传承湖湘文化、推动文旅融合的作用。
(责任编辑:伍益中)
参考文献:
于方.IP介入“非遗”文化创意领域的途径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