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监督路径探究
2020-03-31兰岭
兰岭
摘要:本文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为研究视角,针对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展开讨论。分析了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围绕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创新提出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部监督
事业单位发展中,务实、科学、有效的内部监督是保证各项业务规范开展的关键,也是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保障。对此,事业单位必须认识到自身内部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代基本要求,探索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内部监督路径,用监督促进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
一、透视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存在问题
(一)内部监督意识淡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明确指出,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应该针对本单位的内部监督工作负责[1]。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的主要职责是防范各类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单位负责人通常认为内部监督是纪检以及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直接关系。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相对较少,通常不会涉及过大的资金规模,因而领导者片面认为建立起基本的内部监督制度,就能够实现有效的内部监督。这样的思维模式导致一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内部监督职能无法全面发挥,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监督人员配备不足
虽然近年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不断强化,内部监督机构与队伍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但是在一部分事业单位中,尤其是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规模较小、人员编制较少,实有工作人员不足等原因,导致身兼多职的现象普遍存在,岗位职责划分不清,权责利的界限与匹配不够科学。例如,部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审计人员以及纪检监察人员都属于兼职或者外聘人员,且纪检监察领导既分管业务又负责监督,这就导致内部监督力量薄弱、监督职责分散,重点岗位定期轮岗的要求无法切实满足,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受到人员配置因素的影响,重要岗位的业务和监督分离极难实现,导致管理与内控监督出现“黑洞”,不利于事业单位各类风险的预测与防范。
(三)制度建设动力匮乏
《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必须将信息技术作为依托,确保内部监督对象从现有经济活动维度快速拓展到全部业务范畴和单位内部权力运行维度[2]。但是,一部分事业单位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系列因素的影响,快速构建完善健全的信息化内控系统举步维艰。从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层面来看,内部监督涉及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各个方面,资金投入是不可或缺的,而对于一部分基层单位来讲,信息化内部控制与监管系统构建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较高,如无法获得财政资金的支持,其自身难以承担高昂费用。另外,也有一部分单位领导者由于监督意识缺乏,将单位规模小、构成简单、资金有限等为借口,阻碍信息化内部监督系统的建设步伐,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时效性的动态提升。
二、探索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创新路径
(一)提高监督意识,优化监督环境
事业单位发展中,要推动内部监督工作有效开展,必须自上而下的培养内部监督意识,为内部监督奠定思想与群众基础。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内部监督氛围,为内部监督提供必要保障。单位领导者与管理者需要增强与一线职工的沟通交流,了解职工对内部控制与监督管理的意见,结合基层职工的个性化差异,有针对性的培养全体人员的内部监管意识,从而扩大内部监督的主体,提升内部监督的力量,壮大内部监督队伍。
事业单位要想顺利开展内部监督,必须结合新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构建良好的内部监督环境。第一,事业单位需要通过岗位调节等措施,实现对各部门、各岗位职责与义务的明确界定,确保各项业务流程规范、科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制衡点严格把控,确保事业单位运行顺畅;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第二,事业单位设置工作岗位时,要设置监督部门监督岗位,加强监督力量配备,进而确保部门权力的相互制约。第三,日常工作中,领导者与管理者应该在提高自身内部控制意识的基础上,将提高全体人员内部控制意识纳入工作日程。
(二)完善信息平台,拓宽信息渠道
事业单位应结合信息化建设要求,对现有办公系统、软件工具以及硬件设施等进行更新与升级,积极建设信息平台,推进资源共享,改善与优化内部监督条件。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起纵横交错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覆盖面更广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业务的互动互联。另外,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管用的内控运行机制,实现信息的下情上达;通过对工作的细化分解,明细岗位职责。全力打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通道,实现数字化办公,提高信息传递与反馈效率,提高整体工作效能。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做好信息安全工作,防范信息系统遭受攻击,保证单位内部信息的绝对安全。
要进一步深化政务信息公开。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深化落实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展开,事业单位的政务信息公开情况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切关注,关注的焦点落在了“三公”经费使用以及物资采购和工程建设招投标问题上。对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在用好网络和多媒体平台,将本单位的组织架构、年度目标与计划实施、公开招投标、干部任免工作等信息公开,积极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夯实群众基础,强化群众信任感,实现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同步推进。
(三)健全人事管理机制
第一,事业单位要深化落实轮岗机制。为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内部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单位全体工作人员接受全面系统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应该结合《公务员法》《领导干部选拔与任用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并执行适应单位实际情况轮岗交流制度,激发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工作热情,消除因职业倦怠而出现的不进取、不作为等现实问题,防范实践工作中出现的各类徇私舞弊问题[3]。
第二,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强化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新时代呼唤新人才,新时代需要人才与时俱进,事业单位作为国家运行的支持保障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深刻领悟党的方针政策,创新工作方法,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保驾护航。为适应新形势、新挑战,事业单位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要针对全体工作人员开展时效性的培训教育,提高责任意识,让职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履行好内部监督职责;另一方面要针对重点岗位做出针对性培训,集中传达内部监督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并且逐步提高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确保内部监督工作深化落实。
(四)完善內部监督机制
在事业单位发展中,内部监督如同一面“镜子”,对内部控制与整体发展情况实施监督管理。要用内部监督提高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逐步完善。第一,要积极做好内部控制队伍建设工作。单位领导需要认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要切实提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组织系统内部人员的学习与交流,提高专业技能。另外要确保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保证内部监督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第二,要进一步对监督机制进行变革创新。事业单位需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等部门开展监督,联合财务、审计、纪检成立监督小组,将内部监督常态化,对单位内部的全部业务活动展开定期或者“飞行”的检查。要凝聚监督合力,既各司其职,又打好组合拳,切实发挥监督部门的作用。第三,纪检部门要专注于监督工作。要按照中央纪委“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退出不属于纪检部门的业务,专心致志开展监督,同时要认真接受并配合相关部门的检查与指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发展中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而内部监督始终是内控体系顺利实施的保障。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使得事业单位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内部监督意识。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创新内部监督路径,实现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艳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整合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 (20):140-141.
[2]李冬梅.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19 (27):246-247.
[3]张威.浅谈建立健全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9 (26):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