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思维导图 绽创新之花
2020-03-30郭晓茹
摘 要:创新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智慧的、策略性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因时因势,思维导图应运而生。它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的优劣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基于此,笔者将结合思维导图的绘制,从创境激趣、鼓励质疑、大胆想象三方面来粗浅地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思维导图;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大胆想象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可见,创新思维能力在现今社会大潮中的巨大作用。可以说,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机的发明,从烽火台的狼烟到现代互联网技术,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历史。因时因势,思维导图应运而生。它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的优劣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现笔者将结合思维导图的绘制,粗浅地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 创境激趣——初播创新之种
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往往成为行动的先导,有了兴趣,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发挥出来;没有兴趣,费尽心思的教学行为在他们看来仍如白开水般,淡淡然不知其中之真味。因此,想绘制思维导图,第一步便是激发兴趣。
(一)渲染气氛,创设情境
由于语文学科具有的特点,往往需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方能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文或深情或含蓄,或明快或悲伤,体现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上,便各具特色,图文结合,一幅幅都在诉说着一个个不一样的故事。从中,便可见孩子们那跳跃着的思维火花,独一无二。可能很微小,但却异常闪亮、温暖,让人心动,让人欣喜。
比如,我在执教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的《出塞》一诗时,以苍凉古朴的《凉州曲》为背景音乐,创设了金戈铁马、坚决豪壮的战争场面,孩子们瞬间就进入了诗境,咀嚼出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历史沧桑与久远。凄凉、孤寂,如一颗颗充满生机的种子,开始播在每个人的心间。接着,哀怨、凄婉的《五百年的沧海桑田》响起,表情凝重的孩子们静静地想象诗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背后,隐藏着的征人、亲人彼此间深深的思念与浓浓的牵挂。最后,再以雄浑、悲壮的《英雄的黎明》进行渲染,创设了既忧伤又不失激昂的情境,叹国无良将、思国起用良将两种复杂的情思交织在一起,学生体会到了诗歌背后的微妙之处。
如上种种的复杂情感,我问孩子们是否能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经过短暂的思考,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迫不及待地把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跟大家分享,中心词“出塞”,向四周分散四个关节点,关键词分别为“恨战争”“盼归家”“思良将”“建功业”,每个关节点再分别向外分散,这时,课前查找到的大量资料派上了用场。其中,“恨战争”一分支,学生从秦朝始,经汉朝,途经三国、晋、南北朝、隋朝,至唐朝,悠悠千年的战争史、血泪史,征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不变的是古关依在、明月依旧。尤其是“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这一刺痛心灵、直达骨髓的数据在无声而有力地控诉着战争的可怕,天伦之乐不能享,为子孝道不能尽,岂不恨战争?再如“盼归家”一分支,学生还原了荒凉的大漠和征人的日常生活景象:大漠边关,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征人们长途跋涉,日夜兼程,与前来入侵的敌人展开浴血奋战,英勇厮杀。每场激战过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凄凉。從中,学生提炼出了“人未还”“万里”这两个关键词,思维导图的分支继续向外延伸,“年年战骨埋荒外”岁岁“白骨乱蓬蒿”,代代长叹“古来征战几人回”……文字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温度,那一声声的“万里长征人未还”,于双亲,情真意切,催人泪下;于妻子,如泣如诉,肝肠寸断;于小儿声声呼唤,令人心碎。“思良将”一分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道出了国无良将的悲哀。豪壮之气在“建功业”这一分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忠诚感天地,保家卫国的英勇泣鬼神,保家卫国的豪壮明月可鉴。至此,悲凉中流露壮美,愤恨中满是赤子热忱。学生读到了诗的深处,与诗中的“人”相遇,一片浓浓的赤子情怀。
就这样,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同时又显得有条有理。孩子们为了彰显自己的特色,中心主题有以王昌龄像为图的,也有以飞将军李广像为图的,更有的设计了边关、明月这两种文化意象为图的,让人久久品味,不禁为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点赞不已。
(二)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趣法。
比如,我在执教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的《孔明借箭》一课时,即抛出一个问题:“曹操生性多疑,却甘愿奉上十万余箭,再次成就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体现在哪些方面?”此话一出,学生惊呼阵阵,对诸葛亮的佩服之情溢于言表,每个人的眼里都闪耀着想一探究竟的光芒,他们兴致高昂,开始在书上圈点勾画,思维导图以“神机妙算”为中心,一级分支、二级分支、三级分支……图文并茂,顿时让一篇读来稍稍费劲的文章化成了一幅幅让人一目了然的思维之图。
可见,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创设情境,越是新颖,学生的注意力越容易被吸引,兴趣就会更浓。然后再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思维发散,从中产生更为强烈地探究愿望。不知不觉地,就把一颗创新之种深播于学生的心田中,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鼓励质疑——始见创新之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是学习的开端,质疑是思维的源泉。换句话说,质疑是创新的起点,一切科学发展都是从疑问开始的。
以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的《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为例,学生对齐天大圣与二郎神的变法争斗一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角色扮演一环,让学生亲入角色,体验人物。正当大家为“齐天大圣”与“二郎神”那酣畅淋漓的战斗场面所吸引时,一道弱弱的声音瞬间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齐天大圣与二郎神的法术高强,都会七十二变,应该是变啥像啥,可为什么文中多处说到他们变的动物都有让人一看就知是仿冒的不足?最后还说,孙悟空变的庙,因尾巴无处安放,只能变成旗杆,却被二郎神识破。以孙悟空的本事,怎么会奈何不了区区的一根尾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这可是一个极好的课堂生成,我心中狂喜,肯定了这学生的质疑精神,不迷信书本,也不盲目读书。接着我让他们把角色扮演完,然后改变原先的设计,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找找本课乃至《西游记》中自己觉得有疑问的地方。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一找,找出了许多哪怕是我都未曾想过的问题:孙悟空连太上老君的三昧真火都不怕却被红孩儿烧了个半死;大闹天宫,本事滔天,却对下界为妖的神仙坐骑奈何不得,常搬救兵;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为何辨认不出假观音……
思维导图一幅接一幅,凝聚着学生的思考。批判质疑,让每个学生多了一分思辨色彩,添了一股探索的热情。“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习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利用思维导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深播心田的创新之种必会冒出新芽,绿意葱茏!
三、 大胆想象——终绽创新之花
“定势思维”是学习中一大禁忌,对于一件事情只有唯一的想法,就会使思维停止工作。运用思维导图,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想象空间。
再以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的《提灯女神》为例,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罗列出了南丁格尔的四件典型事例:“冲破阻力当护士”“照料霍乱病人”“前线救护伤员”“创办护士学校”,重点在“照料霍乱病人”“前线救护伤员”两个事例上,引导学生想象,南丁格尔是如何的“日夜奔忙”,又是如何在深夜,一间病房一间病房地探视伤病员。在想象中,南丁格尔的形象愈发丰满,她那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立时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再如《凡卡》一课,学生们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概括凡卡“挨打”“挨饿”“挨困”的悲惨学徒生活。但为何说这些遭遇是悲惨的?对于生活在和平世界、有爸爸妈妈呵护的他们来说,体会不免浅薄,并没有深刻的情感共鸣。于是,我引导他们抓住文中的关键字眼,继续拓展思维。如抓住“揪”“拖”“揍”“随手”“捞”等,既想象动作本身,又想象施暴方的神态、动作。于是,大家似乎看到了老板正高举着皮带,一脸狰狞,狠狠地,一下又一下地抽打在抱着头颅、缩在墙角的、骨瘦如柴的小凡卡身上,一个冷血、残暴,一个可怜、无助,孩子们那情感的弦也随着皮带的抽打上下拨动,狠狠地揪了起来,他们于情感深处体会到了凡卡悲苦的心情。从此可见,想象的力量是巨大的。文中说,凡卡在过道里睡,这是怎样的一个过道?想象继续升级,在炎炎酷暑里,到处是嗜血的蚊虫,凡卡只能在那儿睡。秋天到了,瑟瑟的秋风吹来,凡卡还在那儿睡。凛冽的寒冬里,老板和他的小崽子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而凡卡仍然在那儿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孩子们的回答一声比一声小,到最后,有好几个女生哽咽了声音,微红了眼眶。同是儿童,遭遇却天差地别,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这是文章的深层意思,却在孩子们的想象下,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抽丝剥茧般,慢慢接近,由感性到理性。想象,能打开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想象,是创新的原动力,能为创新插上强而有力的翅膀。
四、 总结
创新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智慧的、策略性的思维方式。如果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思维的发散、训练、拓展,那么,创新之种必会生根、发芽,绽放独具的美丽!
作者简介:
郭晓茹,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