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检验实践教学的思考
2020-03-30杨娟
杨娟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医学检验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医学检验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了推进医学检验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关键词】 医学检验;实践教学;对策建议
传统医学检验实践教学多集中于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难以深层次把握医学检验要点与技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医学检验实践教学应适当作出调整与创新,强化实践指导与操作,给予学生自由实践时间与空间,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
一、医学检验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传统模式下的医学检验实验教学内容多集中于一般技能、应用技能、综合水平培养。一般技能培养,是基于一般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强调基于学生理论学习开展实验技能学习与训练,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实验性实验并依此提高知识理解,该实验重点是帮助学生巩固仪器原理,了解实验操作流程;应用技能培养,是基于应用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该环节涉及师生、实验员主體,不同主体对应不同人物,实验员负责器材准备,教师负责项目选择与实验步骤设计,学生以实验要求为依据实施操作,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能够把握仪器检验普遍性方式;综合水平培养,是基于综合水平培养的实践教学,强调临床实践,既包括临床见习也涉及临床实习,其中临床见习时间多集中于2-4周,在学生对检验操作形成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安排学生临床实践,以深化专业知识理解并将之与日常现实相联系,临床实习对学生知识应用起着关键性影响,是锻炼学生综合水平的渠道。
二、医学检验实践教学现状
虽然医学检验实践教学得到了普遍关注并加以实践,但具体实践还存在一定不足。
1、学生相对被动
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师占据主体地位,无论是实验目标明确还是实验步骤设定亦或是实验过程操作与数据结果分析均以教师指导为主,学生参与机会相对较少,更别提自主完成实验。结合教学一般性原则来看,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教师指导固然重要,但学生主体发挥仍不可忽视,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而在当前以教师占据主体地位的实践教学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丧失实验兴趣,甚至认为实验与自身无关,只需观看教师操作即可,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往往习惯于教师帮助,而非尝试自己解决,更别提自主分析、自主总结原因、自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医学思维薄弱、实践能力薄弱,课堂上多处于被动状态。
2、创新性实验器材欠缺
医学检验除了需要理论知识支撑,还离不开实验器材的帮助,故配备实验所需器材是提升实验效果的重要保障。但现实中,受经费不足等影响,医学检验实验室存在诸多不足,落实到具体方面,一是实验器材相对落后,无法定期维护与及时更新;二是缺乏部分必要器材,无法引进新的器材;三是实验室使用与医学检验要求不相适应,阻碍了教学任务完成;四是实验环境不佳,可能产生存在误差的实验结果,在影响学生实验兴趣的同时阻碍学生深层次技能把握。所以,实验器材欠缺也是当前医学检验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3、教学方式多以单一方式为主
现阶段,医学检验实践教学多集中于实验论证,且实验论证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以巩固与加深理论基础记忆为主要目的,可见教学方式之单一性,该种方式不仅阻碍了医学检验技术展现,而且对学生创新意识与想象能力起到约束作用。不可否认,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医学水平相较于以往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无论是医学界还是生物学界依旧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定困境,急需高素质高技能医学检验人才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社会现实,切实解决现有困境。而单一方式的医学检验实践教学难以锻炼学生医学综合技能与素养,阻碍他们早日成为医疗事业所需的合格人才。
三、推进医学检验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医学检验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专业,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实验课程教学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例。理论课程不同于实验课程,理论课程,顾名思义以医学检验理论知识为主,教师讲解与分析是必要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实验课程注重实践,学生自主操作、自我感受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应摒弃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身份,不再局限于以教为主,而是扮演引导者、帮助者角色,朝着以导为主方向发展。首先,实验全过程均需要求学生参与,换言之,学生是实验操作者,教师仅需认真观看学生实验表现,若学生遇到困难教师给予指导,若学生操作不规范及时给予帮助;学生是结果归纳者,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实验结果,并鼓励他们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其次,每位学生都是独立个体,有着不同的专业基础与实践能力,对于成绩优异、专业基础丰富且富有丰富想象力的学生,教师应为其提供更多平台,引导他们参与高难度医学检验实验,或是引导他们参与实验研究。从现实层面来说,此种举措有利于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专业迎来了新的要求,即除了需要教授学生相应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实践性,因为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医学检验一线工作,只有极少数学生会选择纯理论检验工作。作为合格的教师,应高度重视实验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有效解决实验器材不足问题。首先,构建符合实验需求的硬件设备,提供规模化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器材、规模与学生实验需要相适应;其次,多渠道引进实验室建设经费,科学添置实验所需工具与基础设施,若发现对实验数据有所影响甚至无法操作的实验设备应及时处理与更新;最后,给予实验室建设一定的人员支持,定期安排专业人员检修与维护实验器材,避免器材故障,影响实验室建设。设施硬件是实验课程教学的基础,只有不断完善设施硬件,才能开展高效教学,营造良好实验氛围,激发学生实验参与、保障实验数据有效性。
3、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日常教学时,应在介绍实验必要性地基础上明确实验教学目标,即实验教学除了需要强化理论知识教授,还需要注重实践能力、医学创新思维培养,换言之,需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基于此,在实践中,一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设计实验内容,保证实验可行性与价值性。二要坚持与时俱进理念,创新教学思路,不可局限于固有实验理念。三要通过适宜方式丰富教学方式,比如推行体验式教学,该教学方式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培养学生岗位适应力,基于临床实际创造真实实验环境,引导学生实践参与,落实到实际。首先,以听提高学生认知,医学检验所涉及知识与技能相对复杂,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加上少数新生对医学行业缺乏充分认知,所以可针对新生实施医学检验教学活动,以听为主,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认知;其次,以看深化学生感性认知,考虑到实验教学实际,实验教学与先进诊断技术难以保持一致,对学生了解临床检验方式与设备起到约束作用,故学校应与当地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在获得医院许可的基础上定期安排学生来院观看临床检验,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以及对检验专业形成感性认知;再次,以做促专业岗位对接,一般来说,核心课程期末成绩以试卷考核、实践考核为主,这就决定了岗位对接的重要性,即不仅要开展素质培养课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包括实验准备、实验反馈等,并将之与实践考核相挂钩,而且要求学生定期参与合作医院检验科基础性工作,了解其流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需将该项成绩视作实践考核成绩之一;最后,以思实现反馈矫正,实习是锻炼自我的有效渠道,通过定岗实习,学生能够将岗位要求与实践教学方式相对比,总结其不足,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以及能够将学校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之中,分析其优势与不足,进而作出调整。
四、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检验实践教学有效性程度对学生技术掌握及日后就业有着直接影响,如何开展高效实践教学是医学检验课程教学应长期努力的方向。受教学方式、教学氛围等影响,当前实践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对此,专业教师除了需要提高实践教学重视度,更为重要的是要不断分析与探索适宜教学措施来解决现实问题,切实保障醫学检验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献群,裴惠临,孙慧,郑芳.4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09.
[2] 高中燕.临床医学检验实践教学的思考与探索——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为例[J].科技视界,2019.05.
[3] 许飞,金磊,陈林军,聂志妍,莫非.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实践课程建设的构思与措施[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04.
【作者简介】
杨 娟(1986.07—)女,汉族,陕西人,硕士研究生,任职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医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