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藏茶文化
2020-03-30邓雅婷
【摘 要】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是藏族的生活必备品。本文以《格萨尔》为研究切入点,进一步探索茶在西藏的演变及在藏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的不断革新对西藏及其他地区所产生的影响,认为西藏饮茶的普及推动了西藏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也使得茶叶成为了社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关键词】 西藏;格萨尔;茶文化;经济文化;影响
茶为国饮,茶文化博大精深,西藏的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便是茶了。甜茶、酥油茶等是人们的主要饮品。而这两种饮品,贯穿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一、格萨尔与茶文化
《格萨尔》是一部多民族共同创作的英雄史诗,是一个代代相传的神话故事,却从中反映了许多人们的日常风俗习惯。其中在饮茶的习俗及接待客人时茶的礼仪两方面较为突出。
在“老总管异梦得预言,岭噶布集会议大事”篇中众神要请汤东杰布上师时提及到:请汤东杰布上师,且先烧些茶来,噶丹达鲁来到大厨房,用“福德大腹”壶冲茶,叫上火夫索朗雅培,边唱着“献茶歌”,边转回总管的小屋:
这金子制成的茶具,象征着“上岭”的色氏八兄弟;
这内部充溢的酥油汁,象征着“中岭”的文布六家族;
这火焰消除黑暗放光明,象征著“下岭”的穆姜四家族。
第一道供茶献神佛,三宝地位比天尊;
第二道供茶献神袛,吉祥安乐威名扬四方;
第三道供茶献龙王,富庶好比雨倾盆;
第四道供茶献长官,四方敌人都镇服。[1]
在“得预言进军门域国,闻报警出城探敌情”篇中晁通得知了预言,顾不得闭关修炼,连忙吩咐家将:“将达绒部落的七十万人马全部集合起来,准备好红色的茶水、解渴的酒浆,还有各种肉食、酥油和奶酪。”[2]
《格萨尔》中关于茶文化方面的表现还有许多,人们为宾客献茶、生活中喝茶,出行带茶以及茶具的使用等等。在史诗中人们拜见雄狮王格萨尔时会来献茶;在睡不好时,早起会熬茶饮用;还有在进攻阿扎时提及整个大滩布满了岭兵,烧茶的火光把夜空照得如白昼一般,牛马骡遍及整个山坡……这几处可以体现出茶在各族群众生活中的必要性。
在西藏,茶具的使用十分考究。人们常用铜质茶桶打酥油茶,多用金、银茶具来盛茶、献茶,木质雕刻的茶碗也是牧民们较为喜爱的一种茶具。许多人随身携带茶碗,这也显示了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有时候,人们所使用的饮茶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使用者的社会地位。
酥油茶是藏民必备饮品,它将浓茶汁与酥油佐以食盐,反复搅拌,最终呈乳状即可。在西藏,海拔高且天气干燥,饮用酥油茶可以防治高原反应和嘴唇干裂等症状,同时西藏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酥油茶可以起很好的御寒作用,帮助提神醒脑。初喝酥油茶者可能会觉得酥油茶难以下咽,但喝过几次后便会觉得其满口留香,余味修长。并且酥油茶在高原饮用无论是对初上高原者或是长期在高原生活的人应对当地气候环境、调理身体、保持身体健康状态都是良好的选择。
除酥油茶外,甜茶、清茶在西藏也是十分普及。甜茶一般是由茶、奶和糖制作而成,它口味偏于大众常喝的奶茶。清茶则主要采用内地引进的砖茶,将其在水中熬煮,饮用时只需在烧开的热水中兑入熬煮好的茶汤,加入适量食盐即可。
各类茶的饮用时机各有不同。在牧民生活中,伴以糌粑等食物所饮用的多为酥油茶,少甜茶;在牧民家中,多酥油茶;在茶馆中,无论是人们闲谈或吃饭,多甜茶;而市区市民生活中多甜茶与清茶。
在西藏,人们饮用的茶种类繁多,且多为发酵类茶。它的普及在家家户户的生活中也是十分的重要,这一点在《格萨尔》中也有体现。其中在《赛马称王》篇中描写一位即将参加赛马比赛的丈夫叮嘱妻子准备一场盛宴:
宴席的用料需准备,你不要贪睡快起床!
香甜的酪糕要丰盛,可口的脖肉需大量,
清香的美酒作饮料,也需要充分准备上。
阿茶、包茶、与梓茶,红铜大锅里面熬,
撒上晶盐调味道,再把松椰鲜奶加。[3]
珠牡给格萨尔献茶时也唱到:
右手闪光金壶里,装的这壶好酽茶,
是拿上等汉花茶,是拿阳山大杆茶,
是拿阴山奶绿茶,还有朱红斑点茶,
一同熬的茶精华![4]
茶在饮用时也有特定的礼仪文化。如宾客至,主人倒酥油茶定是斟满,且不可使用裂缝的碗,破损的碗有不圆满之意,是很忌讳的。而客人喝酥油茶时不可一饮而空,而是要留下些许,若不想喝时,可将剩下茶汤泼在地上,一饮而空是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同时,客人作客时一般以喝三碗酥油茶表示吉利,不可只喝一碗便离开,这也会被视为是不尊重的表现。
二、西藏饮茶概况
元朝时期,团饼多作贡茶,而散茶多流传于民间。到了清朝,朱元璋废除了贡团饼这一制度,改为上贡散茶,这减少了人力制作茶饼的压力,推动了散茶的发展以及整个茶业的进步与革新。而在早期的西藏,由于封建农奴制的存在,许多底层群众接触不到或是没有能力去满足自身对茶叶的需求,有时候只能购买最劣质的茶根或是从农奴主那里得到一些“茶渣滓”或是“茶给予”。随着西藏民主改革,封建农奴制最终被废除,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茶叶,茶叶的需求量随之大幅度提升。
如今,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已经渗入到了西藏各族群众的方方面面:生活消费、精神消费及进出口产业等。有一句话为:“槚察热,槚霞热,槚梭热。”翻译为汉语即:“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现在的西藏人家,可谓家家有茶,家家饮茶,由此可观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之高了。
与内地不同的是,西藏的人们饮茶常是提前熬煮,熬出茶的香味,而非采用冲泡式。如今在家中煮茶也渐渐成为了一种生活消遣,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有时在放牧时,牧民们会用石头搭建一个台子来熬茶,然后围坐一圈去饮用茶。其中在《丹玛青稞宗》中就有记载,角如在夺取青稞宗的途中需要烧茶:角如跑来跑去,捡了一块花石头、一块黑石头、一块有红花纹的石头、支起锅桩来烧茶。”[5]
在西藏,酥油茶和甜茶居多,酥油茶出现较早,在饮茶逐渐流行的过程中,茶所具有的帮助消化这一优势,使人们将它与酥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后来人们日常生活的饮品——酥油茶。而甜茶的出现,赵国栋先生曾在《西藏茶文化》中提出:甜茶的出现与传播与英国入侵西藏有很大关系,但实际上在早期的与西藏有关的贸易中,来自英国、印度等国的商人已经把甜茶带到了西藏。由此逐步出现了甜茶馆,而甜茶馆又是西藏茶馆的一个缩影。所以,现在西藏的茶馆中几乎都出售甜茶。”[6]过去,人们常在家中熬茶,制作酥油茶或寺院为法事而准备茶,因此常排斥酥油茶以商业的形式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酥油茶馆的出现。甜茶馆亦是如此,早期遭到了人们的忽视和拒绝。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西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甜茶馆的态度有了极大转变。现在,人们经常坐在茶馆里,享受一碗酥油茶或甜茶来放松和聊天。
三、西藏茶文化及其影响
在7世纪以前,吐蕃社会尚未形成饮茶习俗,且受西藏经济及人们贫富差距较大条件的制约,饮茶多流行于王公贵族中。而后随着汉藏间的密切往来和西藏经济的发展,茶叶不断被引进,饮茶逐渐面向大众化。早期人们饮用的茶叶多为叶子粗大、杂梗多、但价格便宜的粗茶。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下,达仓宗巴·班觉桑布对人们所饮用的茶叶进行了分析,根据每种茶叶来源地点、生长环境、当地土壤及施肥和制作方式在《汉藏史集》对它进行了分类,书中详记了各类茶的形状、气味、颜色和功能,并对它进行了命名。
茶在西藏的流行也使它成为了人们交往的一个中介物质,是接待客人时必不可缺的饮品。在家中来客人时,人们总是摆上茶酒、肉食,有时它还作为礼物馈赠给他人。在《格萨尔》的《诞生》篇中茶叶就曾作为重要的觐见之礼出现过,汉地和拉达克商人经过玉隆松多时给角如献贡:
拉达克人拿出棕黄骡子驮的金箱三驮,花骡子驮的银箱五驮,杰红骡子驮的丝绸七驮——总共十五驮东西,代表见面的哈达和头梢商品奉献给了角如。汉地的茶商也拿出一千块砖茶,作为见面礼和头梢商品奉送。”[7]
茶还用于人们的婚丧嫁娶。在婚礼中,茶叶往往作为珍贵的伴手礼赠予他人。在人们举行结婚仪式时,西藏的各族群众认为,汉地茶与藏地酥油的结合寓意着幸福美满,敬人会给人们带来吉祥,敬神会得到佛祖保佑,因此酥油茶也是必需的饮品。茶在丧葬仪式中亦不可缺,请喇嘛念经、招待客人等都是用茶来款待。
茶叶是藏族的生活必需品,它是连系汉藏友谊的桥梁。在《格萨尔》的《丹玛青稞宗》篇中总管王戎察就曾唱到:
藏汉两地好象远隔离,茶盐互市两地紧紧相连在一起,这道理是永远不变的。”[8]
还有在为旦玛庆生时总管王戎察唱道:
十种美味的汉地茶,生长在汉地肥沃土地上。享用香茶的人生活在藏地,茶将雪域、汉地紧紧相连起。”[9]
茶象征着吉祥与友谊,在对他人的到来表示欢迎时,人们总是会为他献一杯茶。在家人离家出行去,长辈会熬茶让他出行带着,祝福他平安归来。其中在《格萨尔》的《雪山水晶宗》篇中格萨尔出征胜利归来时,珠牡为他献茶并唱到:
打开水晶宝藏门,大业定成回到家。
在家的叔嫂和兄弟,高兴谈着欢迎话。
八吉祥汉锅熬热茶,手举金瓶敬美茶。
茉莉花茶是汉地茶,酥油茶是藏地茶。
征人家人庆团聚,今天喝的是团圆茶。”[10]
茶叶同样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纽带,它是茶马贸易的主要商品,茶叶被输送至西南、西北边疆地区。四川雅安是西藏茶叶的最主要的的来源地之一,亦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集散地。虽然茶马古道的核心是茶叶的输送,但是茶叶的普及却也带动了沿线地区文化的交往,人口的流动以及宗教文化的传播等等,如藏传佛教向云南实现了传播。在茶叶运输途中,它的兴盛也带动了部分乡村地区的繁荣,许多运输茶叶的人,在走过多个地区后,他们见多识广,回来后建起了不同于当地的建筑结构的房屋,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房屋现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观,茶叶普及的优势绝不仅仅停留在更多的人接触到了它这一点上,而是通过它,让人们建立了更多密切的联系。
唐朝时期饮茶之风的流行为茶马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朝茶马贸易形成并逐渐走向繁荣,它的繁荣,主要归于两方面:一是中原地区茶叶出产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对茶叶的需求大幅增加,二是宋朝时期的战争使得中原地区提高了对马匹的需求。在清朝以前,西藏茶叶主要来自于四川地区,四川藏茶是茶马贸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连接起了西藏与四川两地的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地间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清朝时期,云南地区茶叶的兴起及印度茶叶的引进与销售,对四川藏茶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印茶、洋货的倾销,充斥了藏区市场,加以卢比的流通,牢固的控制了藏区经济,边茶业亦日益成为殖民主义经济的附庸,舶来品的兴衰亦直接影响着藏区经济和边茶业的命运。”[11]
西藏高寒缺氧,茶树很难存活,因此茶叶大多由内地运输。茶的稀有、珍贵,曾在《汉藏史集》中这样记载:天界享用的甘露,偶然滴落到人间。”[12]早期茶叶的运输主要靠人力背运和马帮,但运输路途十分遥远,茶叶在运输过程中经常会与水发酵产生霉变,人们不忍心将霉茶叶丢弃,进而形成了紧压实茶叶这一特殊工艺。这一进步不仅保证了茶叶长途运输的质量,同时也使得茶叶销售至更多地方。而普洱茶在当时比较受欢迎,它经过自身的自然发酵,在运输途中,越陈越香。边茶的茶叶较为粗大,适于熬煮,因此也受到了人们的喜欢。
现如今,随着交通业的发展,走进西藏的茶叶种类变得多样化。大量茶商采用了公路运输或是空运,然而仍有部分地区的茶农选择采用原始的茶马古道来进行茶叶运输。通过茶马古道,茶马贸易不断延续,也使得多元文化并存,许多民族也在这条道路上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共谱民族友好相处的篇章。
四、结语
整体而言,茶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藏和内地的贸易交往。它的普及,不仅改变了西藏各族群众的饮食结构及日常礼仪活动,同时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们身体健康。通过茶这一元素,也推动了西藏与内地间的多方面交流。茶叶及其文化成为了多民族团结和睦,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2] 降边嘉措,吴伟.格萨尔王传(上卷)[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7+249.
[3] 权迎升.格萨尔王——赛马称王[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4][7] 王兴先.格萨尔文库[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
[5][12]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6] 赵国栋.西藏茶文化[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8.
[8][9] 角巴東主.丹玛青稞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0] 王沂暖,余希贤.格萨尔王传——雪山水晶宗之部[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11] 贾大全,陈一石.四川茶叶史[M].成都:巴蜀书社,1988.
【作者简介】
邓雅婷(199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藏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格萨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