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 例贫血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结果分析
2020-03-30徐开忠
徐开忠
云南省文山市人民医院,云南文山 663000
贫血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血液性疾病, 人体血红细胞的容量低于正常状态,单位面积内的血红细胞蛋白量、红细胞以及红细胞的容积发生变化, 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精神不振、头晕目眩、体虚乏力等,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的生活[1]。 贫血的出现并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多种类型疾病的综合表现,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 每年出现贫血的患者数量是在不断上升的,由贫血导致的重病和死亡数也是比较大的,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生活中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会导致营养摄入的不均衡,体质较弱的人很容易就会患上贫血,当然免疫系统出现失调或者是细胞了病变, 都会造成贫血的出现[2]。 当患者出现贫血的时候,骨髓细胞也会随之出现一系列的变化, 这些变化有的专靠血液检验是没有办法进行病因确定的, 但骨髓细胞学检测就能进行准确度较高的分析诊断。 为分析评估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该研究选取了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该院收治的183 例贫血病待检查患者,对这些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83 例贫血病待检查患者, 对这些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女性患者共108 例,男性患者共75 例,年龄分布在15~74 岁,平均年龄为(43.5±2.41)岁。
1.2 方法
对183 例待检查患者用血液分析仪做的血常规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Hb 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运用显微镜观察通过瑞氏染色的血涂片及骨髓涂片, 对有核细胞的形态进行细致的观察及分类, 通过铁染色观察骨髓片中的铁粒铁粒幼红细胞及细胞外铁状态, 通过POX 染色及特异性酯酶、非特异性酯酶、糖原染色、NAP 染色协助诊断分型。
1.3 观察指标
诊断的标准具体参考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制定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2 结果
由表1 可以看出, 缺铁性贫血及白血病是患者出现贫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183 例贫血患者中,在检测中原始细胞数量超过30%患上白血病的共有30 例,骨髓中多成熟淋巴细胞患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有4 例, 铁粒幼红细胞不超过15%且细胞外铁呈现消失状态患上缺铁性贫血的有68 例,中、晚幼红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状态患上溶血性贫血的有18 例,中毒颗粒、空泡较为明显,粒红比呈现增高状态患上病原微生物感染性贫血的有17 例,幼红细胞呈巨幼变, 成熟红细胞体积变大状态下患者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有6 例,骨髓增生能力低下,造血细胞明显减少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5 例, 出现瘤细胞患上转移癌的有1 例, 还有34 例患者的髓片及血片在显微镜下没有发现特异性变化,故病因没有明确的显示。
表1 各疾病的骨髓象、例数、病种表现Table 1 Bone marrow images, cases, and disease manifestations of each disease
3 讨论
贫血是复杂性疾病较为明显的症状, 主要是血液在生成时的量不够或者是血液的功能呈现减退的状态,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还会影响患者整体的精神状态, 长时间贫血的患者往往都会出现晕眩、健忘、体弱以及面色暗沉无光等多种情况[3]。 贫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自身的免疫系统出现问题,也可能是身体出现炎症或者是恶性的肿瘤, 都可能导致贫血的出现,所以贫血在临床上被分为很多种不同的类型,患者在住院的时候病情一般都是比较复杂的, 在治疗的时候不仅进行原发性病症的诊断, 还需要对贫血的类型进行确认,这样才能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4]。
临床对贫血病病因的检测方法较多, 骨髓细胞学检测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有效的方法, 而且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快捷,准确度也是比较高,所以在临床上的使用很广泛。 在对贫血的检测过程中,将血液检测和基因检测联合起来,能够让检测呈现出更高的准确率,但基因检测对技术等条件的要求比较高, 很难在基层的医院中普及使用,而且贫血是一种慢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患者此时还可能有一些系统性的疾病, 但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对这种情况通常不太重视, 这也为整个的诊断过程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5]。 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测对贫血患者进行诊断, 可以对原发性的血液系统疾病进行初步的筛选与排除, 而且对贫血待检查患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率都比较高,效果十分明显。
骨髓细胞学检测对临床上的缺铁性贫血、 白血病以及病原微生物感染性贫血等疾病有很好的诊断效果。 如果患者是缺铁性贫血, 其出现的原因很通常是铁摄入以及需求的平衡被打破, 或者是身体对铁的吸收出现一些障碍等。 铁染色检查能反映身体有效储存铁的情况,通过骨髓细胞学检就可以观察到骨髓细胞外铁、 内铁减低甚至消失。 病原微生物感染性贫血则是因为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呈现出减少的状态, 或者病原微生物与其他的而一些诱发因素对组织造成了感染, 释放出具有破坏性的毒素,导致体内的红细胞出现功能性障碍,与此同时铁的新陈代谢也会出现障碍,最终就会导致贫血的出现[6]。 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测不仅可以观察到小细胞是不是呈现出低色素的状态, 还可以观察粒红比与中毒颗粒有没有升高,而且细胞外铁是一种正常的状态,与患者的缺铁性贫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7]。
除此之外, 骨髓细胞学检测还可以观察到原始细胞数量是否呈现出上升的状态, 从而对患者是否患有白血病进行诊断,白血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贫血,患者的红系增生受到抑制,导致红细胞的生成减少,同时还会有出血、淋巴结肿大以及发热等临床表现,这时候在检察中就会发现骨髓中的原始细胞数量数量多是大于30%的,骨髓细胞学检测能够及时的发现细胞变化,所以在现阶段,临床上对于白血病的检测首选的方法就是骨髓细胞学检测。 巨幼样变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主要征象,导致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叶酸以及维生素的缺乏, 也可能是酶出现缺陷[8]。 文山地区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地中海贫血高发,部份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 能过血红蛋白电泳及地贫基因分型多可以确诊, 偶而可见到转移癌导致的贫血, 骨髓涂片中检测到癌细胞就可以判定其病因是转移癌。
该研究结果显示, 出现贫血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缺铁性贫血以及白血病导致的,183 例贫血患者中, 原始细胞数量超过30%患上白血病的共有30 例,铁粒幼红细胞不超过15%且细胞外铁呈现消失状态患上缺铁性贫血的有68 例,中、晚幼红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状态患上溶血性贫血的有18 例,中毒颗粒、空泡较为明显,粒红比呈现增高状态患上病原微生物感染性贫血的有17 例,幼红细胞呈巨幼变, 成熟红细胞体积变大状态下患者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有6 例,骨髓增生能力低下,造血细胞明显减少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5 例, 骨髓中多成熟淋巴细胞患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有4 例,出现瘤细胞患上转移癌的有1例,还有34 例患者的髓片及血片在显微镜下没有发现特异性变化,这是因为贫血的原因可能是在病理状态下,身体各组织的器官发生变化, 对血液的数量以及成分造成了间接亦或者是直接的影响, 也有可能是某种疾病处于不同阶段的反应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这时候骨髓细胞学检测就缺乏特定的效果。 白萍等[9]相关结果中,致贫血的病因主要包含缺铁性贫血、 白血病、 巨幼细胞性贫血,1 139 份骨髓涂片中, 缺铁性贫血有339 份, 白血病有294份,巨幼细胞性贫血有201 份。 和该文研究具有部分相似性,表明该文研究结果可靠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骨髓细胞学检测的效果不明显,在183 例患者中有149 例都检查出了病因, 说明骨髓细胞学检测对贫血类型以及原因的判断具有很好的效果, 为后期的治疗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让患者可以得到针对性的治疗,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除此之外,骨髓细胞学检查存在着局限性,因为人体的血液是在不断循环进行的, 如果局部的器官组织出现变化,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其他的变化,从而对检测的结果造成影响,准确度就不能得到保证,所以在诊断的时候可以进行分时间段的诊断检测,对患者进行长期观察,在检查前还要对患者的疾病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诊断的过程中向患者进行知识的普及,达到协助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 骨髓细胞学检测在诊断贫病因上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的检测出贫血的病因,但就目前的临床技术来看, 骨髓细胞学检测是确定患者贫血原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在血常规的检测中可以发现早期的贫血, 在发现之后可以利用骨髓细胞学检测进一步的确定患者的病因还有类型,临床上对症治疗,让患者能够早日恢复健康,其价值是比较突出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