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对比观察
2020-03-27鄢熙
鄢熙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指人体十二指肠、胃部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内,引发食管炎症性变化[1],接受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溃疡或糜烂。此疾病发病主要原因为胃酸反流、胃食管动力降低,所以,临床在治疗时,主要给予促胃肠动力恢复和抑制胃酸类药物。目前,质子泵抑制剂为抑制胃酸的常用药物,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此两种药物药理作用和结构均存在差异,进而疗效也不相当[2]。目前已有报告相继证实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各自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但有关此两种药物治疗疗效差异对比的报告仍然较少[3]。本院临床实践证实后,认为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疾病上,埃索美拉唑药物疗效比奥美拉唑药物疗效更优。有关此点,医学界仍有学者对此存在质疑。现纳入8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组重点讨论此点。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治疗方式分组8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时间2016年2月—2018年12月,入选标准:(1)患者均接受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满足临床反流性食管炎判定标准[3]:存在烧心,合并程度不同的胸骨疼痛、吞咽困难、反酸等症状。(2)患者与其家属自愿签署治疗同意书;(3)病历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中使用药物禁忌或过敏者;(2)妊娠、哺乳期女性者;(3)肝肾、心等器官异常者;(4)合并其他消化性疾病者;(5)中途转其他方式治疗者。对照组:病程时间2.3~25个月,平均为(15.6±1.2)月,年龄19~71岁,平均为(36.8±0.6)岁,女性17例,男性23例,学历:11例高中或以下,14例中专或大专,15例本科或以上;研究组:病程时间2.5个月~26个月,平均为(15.8±1.1)月,年龄20~70岁,平均为(36.9±0.4)岁,女性18例,男性22例,学历:10例高中或以下,15例中专或大专,15例本科或以上。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治疗期间均食用低脂肪、低糖饮食,禁辛辣、烟酒。研究组接受埃索美拉唑(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6379,规格:20 mg,生产企业: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早晨空腹口服,1次/d,40 mg/次。对照组接受奥美拉唑(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9393,规格:20 mg,生产厂商:海口奇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治疗,早晨空腹口服,1次/d,40 mg/次。持续治疗1个月。
1.3 指标判定
根据疾病判定标准[4]评估疗效,显效:治疗后,胃镜显示,食管黏膜正常,无病症;有效:治疗后,胃镜显示,食管黏膜发生糜烂或溃疡,症状有改善;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治疗前、治疗后1周时用灌注式MMC食道侧压仪和定点牵拉法测定其食管动力学指标,包含蠕动性收缩比、立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卧位反流时间百分比、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力。
症状评价[5]:对胸骨后灼痛、烧心、反酸等症状程度进行评分,无症状:0分,轻微症状,但可忍受:1分;2分:症状明显,不影响日常生活;3分: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需药物干预。
记录不良反应,如腹泻、恶心、头痛等。
1.4 统计学方法
治疗疗效、不良反应等计数数据以(%)表示,食管动力学指标、症状评分等计量数据以(±s)表示,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13.0版本)中,用χ2检验和t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疗效
研究组治疗疗效95%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 [例(%)]
2.2 食管动力学指标
治疗前组间食管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蠕动性收缩比、立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卧位反流时间百分比低于对照组,肌静息压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食管动力学指标(
表2 比较食管动力学指标(
2.3 症状评分
治疗前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7.50%,但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临床消化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则为RE,发病率高,会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工作效率、生活质量。RE疾病受多种因素干扰后,而引发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主要因食管括约肌功能降低,反流物会损害到食管黏膜。临床发现,频繁反流症状、食管酸暴露于黏膜损伤存在密切关系,因此,临床治疗RE疾病的关键则为确保胃中pH值>4。所以,治疗RE疾病的原则为降低反流液酸度、反流次数,保护食管黏膜。
目前,临床常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则为PPI[6],此类药物不仅可长时间抑制,且抑制作用良好,将其用于治疗RE,可抑制胃酸分泌,并对炎症反应有利。现目前PPI类药物种类较多,其中奥美拉唑则为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奥美拉唑PPI类第一代药物,属于弱碱性脂溶性药物,对胃黏膜壁细胞顶端膜和胞质中管状泡构成分泌性微管有特异性作用,也就是胃壁细胞质子泵位置,转变成亚磺酰胺,不可逆结合质子泵巯基和二硫键,进而对胃壁细胞质子泵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让胃酸分泌过程得到阻断。奥美拉唑药物见效速度快,临床主要将其用于治疗胃泌素瘤、胃溃疡、RE、卓-艾综合征、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中[7]。埃索美拉唑属于PPI类第二代药物[8],近年来发现,将此药物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其疗效优于奥美拉唑。分析其原因为:埃索美拉唑药物属于人工合成药物,为奥美拉唑左旋光学异构体,药物结构的变化,让其在人体中的代谢存在立体选择性,总代谢率和首过代谢率比奥美拉唑药物低,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高,可让胃部长时间保持pH值>4[9-10]。此药物对酸不稳定,口服药物使用肠溶衣颗粒,可在人体体中转变称R-异构体量,但此点可忽略[11-13]。人体服用后,可快速吸收,大约1~2 h左右,血浆浓度则可达到顶峰值,此药物经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进行代谢。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症状积分比对照组低,疗效高于对照组,食管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与以往报告相符[14],提示埃索美拉唑药物可显著缓解疾病症状,疗效好。
表3 比较症状评分(分,
表3 比较症状评分(分,
表4 比较不良反应 [例(%)]
综上,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其疗效比奥美拉唑所获疗效更良好,患者症状、食管动力学指标等改善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