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续命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03-27张占鹏赵少宁王连军刘德泉卢月英张学敏
张占鹏,赵少宁,王连军,刘德泉,卢月英,张学敏
(廊坊市中医医院,河北 廊坊)
0 引言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类脑血管病的总称,按病因可分为栓塞性和血栓形成性,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脑栓塞、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会引起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3]。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是疏通堵塞血管,即血管再通治疗[4-5]。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临床常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其有效成分可保护神经元,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同时促进血管生成,缩小局部脑梗面积和脑水肿,改善患者颅内供血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均采用上述治疗手段作为常规治疗,其中40 例辅以中药新续命汤治疗,探究其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2017)中关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标准判定。
1.1.2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2007 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关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标准判定。
1.2 临床资料
选 取2018 年1 月 至2019 年1 月 我 院 收 治 的80 例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 例,观察组40 例。其中对照组男22 例,女18例,年龄54~76 岁,平均(65.82±4.41)岁,发病时间2~48 h,平 均(13.41±4.85)h;观 察 组 男23 例,女17 例,年 龄54~77 岁,平均(65.39±4.50)岁,发病时间2~48 h,平均(13.66±4.78)h。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知晓本次研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具有自主意识,无精神障碍,治疗依从性好者;资料齐全者;发病时间2~48 h 者;符合上述中医或西医诊断标准者。
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造血系统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通过头颅CT/增强CT 对脑血管疾病类型进行确定,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作为西医的主要治疗手段,同时辅以常规的血压、血糖控制治疗,抗凝血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等以维持血管再通效果。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发病后的48 h 内使用,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2 次/d,25 mg/次,间隔用药时间不得少于6 h,输液器的选择上使用PE 输液器。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药新续命汤治疗,新续命汤药方:麻黄10 g、防己10 g、党参10 g、生石膏45 g、肉桂10 g、白芍10 g、川芎10 g、杏仁10 g、炙甘草10 g、制附子15 g、防风15 g、生姜20 g、大枣15 g、黄芪45 g、细辛6 g、生白术30 g、大黄6 g,均为免煎颗粒,北京康仁堂生产。开水冲服,每日1 剂,分2 次服用。服用时取一大容量容器,倒入上述免煎颗粒,之后倒入300 mL 左右开水,搅拌均匀,待温度降低后,连同未溶解药渣分2 次服用,7 d 为1 疗程,治疗2 个疗程。
1.5 疗效判定
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判定,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制定脑血管病临床治疗判定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无效。治愈:症状完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程度>7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90%;显效: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程度>5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45%;无效: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程度<5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45%。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1.6 观察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降低程度更大,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分)
组别 中医证候积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0)21.15±3.14 17.12±2.88 27.25±4.32 19.61±2.71观察组(n=40)20.89±3.22 14.19±2.41 27.18±4.27 16.14±2.34 t 0.366 4.935 0.073 6.129 P 0.715 0.000 0.942 0.000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n,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与年龄因素有较大相关性,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我国的发病逐渐增多,且这类患者大都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治疗十分棘手[6]。脑血管疾病的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如不及时干预治疗,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同时,该类疾病还会引发偏瘫、失语、神经功能缺损等不良后果[7],因此临床上十分重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类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脑栓塞、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其治疗均以疏通阻塞血管为前提,即血管再通治疗。丁苯酞氯化钠具有改善急性缺血性脑病患者中枢神经的功能,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与天然的左旋芹菜甲素结构相似,服药后可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在临床应用中,可明显缩小局部缺血的梗塞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缺血脑区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增加脑血流量和疏通血管的目的。血管再通后,再给予抗凝血、抗血小板类药物维持血管畅通[8-9]。
本次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探究常规治疗手段下,辅以中药新续命汤治疗的临床疗效。选取80 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排除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以及其他临床资料对本次研究的干扰。80 例患者均给予常规血管再通治疗,其中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续命汤治疗。
新续命汤由麻黄、防己、党参、生石膏、肉桂、白芍、川芎、杏仁、炙甘草、制附子、防风、生姜、大枣、黄芪、细辛、生白术、大黄组成,该方以麻黄汤合桂枝汤为基础方,其中肉桂代桂枝,但麻黄为主药,《神农本草经》里言其味苦温,有解表发汗、破癥坚积聚之功,与肉桂(《名医别录》言其甘辛,大热,主温中,利肝肺气,通血脉)合用可通行一身之津液。防风、防己、杏仁协同上药行津滞、除饮邪。津血同源,中风本为血脉瘀滞、津行则瘀散、脉络可通、脑得所养。芍药、川芎除血痹以行瘀,血滞为瘀,津停为饮,予白术、细辛除饮破痰,行血轻身。津行瘀散,可耗损人之津液,故予生姜、大枣、炙甘草则健胃生津液易助津得行。津停血瘀,宿食留饮,癥瘕积聚,再选大黄下瘀血,破癥瘕积聚,除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人患中风,正气已虚,再行津化瘀,除饮涤肠,正气更伤。故选附子、黄芪、人参补五脏虚损,振奋机能沉衰。邪郁化热,予石膏除邪热,且制诸药之过热。功能主治风邪入心、心痛侧背、乍寒乍冷,具有调节五脏六腑的功效。新续命汤是在古方续命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麻黄微麻色黄,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防己味辛性寒,能解治风湿水肿、小便不利;党参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和胃生津之功效;生石膏味辛、微寒,能清热泻火,续命汤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良方。
增加新续命汤治疗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更显著,与常规治疗方式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增加新续命汤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总有效率由常规治疗方式的80.00%提高至92.50%。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两组差异不明显,说明新续命汤较为安全,可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
综上所述,新续命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理想,能提高治疗疗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