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发展框架下的北京文化旅游优势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0-03-27刘雁琪
文│ 刘雁琪
一、北京减量发展框架概述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与以往的规划有所不同,这是一个减量发展规划。要想正确地实现规划的目标,需要正确认识什么是减量发展;为什么北京要进行减量发展战略。正确认识减量发展,就是要正确认识北京城市发展所处阶段。也要认识到减量发展是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但减量发展绝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有减有转,有减有增。提壶换胆。真正实现城市功能的转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调研了北京市民对于减量发展的了解情况。通过调研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在调查的258个样本中,有62.2%的人并不了解北京减量发展的内涵。37.98%的市民认为自己了解减量发展的内涵。这说明减量发展还没有在城市居民中获得共识。
目前公认的世界城市有东京、伦敦、纽约,这些城市都经历过由增量发展到减量发展的过程。例如,二战后东京的发展经历了3 个阶段,第一阶段特点是大量生产要素在东京聚集、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第二阶段的特点是东京与周边城市合理分工、制造业外移、形成了具有较强经济关联度的东京圈,东京城市规模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第三阶段的特点是以东京为核心城市形成了首都圈。核心、次核心、非核心城市分工明确,经济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东京发展内涵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城市规模呈现出缩减的趋势。
北京随着城市功能的集聚,人口极速增加,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176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北京的水资源不足以支撑庞大人口基数的生产生活水资源消耗。此外,建设用地的结构性失衡,造成钟摆式交通拥堵、设施不足、房价高涨等城市病。中心城区人口和建设规模高度集中,居住就业适宜度差、设施过度承载等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样的现状下,减量发展已经是不得不采取的策略。否则北京将面临巨大的代价。“城市收缩”概念最先用于描述20世纪末工业化发展后期由于制造业的国际化转移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而产生的发达国家部分地区的城市人口减少与经济衰退1.张京祥, 冯灿芳, 陈浩.城市收缩的国际研究与中国本土化探索[J]。收缩因判定标准和视角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进而让管理者的施政方向产生根本变化。与国际上一贯的因衰退而收缩、因应对衰退而选择精明收缩的城市有所不同,北京市主动采取了“收缩”的策略规划。
(一)减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1.人口规模得到有效控制
北京的常住人口由2016年的2172.9万人,减少为2017年 的 2170.7万人;虽然只是减少了两万多人而已,但却是城市发展40年来的人口首次下降,意义重大。与此同时,作为京津冀核心城市,伴随着“退二进三去工业化”以及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发展带动的郊区化发展,北京未来将成为城市局部收缩与减量规划的典型城市。人口规模的有效控制和疏解将是北京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减量目标。
2.城市功能疏解有效推进
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已明确,即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其规划发展目标;北京要实现非首都功能疏解就要将非首都功能进行有效疏解。参考国外很多首都建设的经验,例如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等首都的建设都是以首都功能为主的城市,但却不是功能集中的特大城市。因此我们在发展中也应该考虑去与留的问题。将疏解工作有序推进。
3.城市功能分区逐步明晰
随着通州副中心的建设,城市的功能分区逐步明晰。核心城区,与其周边区域的特色明晰的分区重点发展策略,能够在资源配置,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城市功能的有序疏解和减量发展,有效地改变“单核外溢”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了首都圈的均衡有序发展。圈内的联系大大增强,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高效、有序,多个经济增长点竞相出现。
(二)减量发展阶段的减与转的关系
在研究中,我们调研了城市居民在北京城市减量发展中认为应该减少什么的问题。在被调研的258个样本中,认为需要减少城市人口的占到了36.5%,认为需要减少工业的占到28.29%。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占到20.16%,减少城市功能的占到11.24%,减少制造业的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4.26%。
随着首钢等制造业的成功外迁,动物园等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疏减,城市的减法在逐步进行中。城市转型也势在必行。北京的减量发展,绝不仅仅是做减法的问题,不是说把城市发展的各个产业都一刀切的减少。而是在减的基础中,有减有转,也又增加。
当初决定在北京通州建设环球影城这一国际化娱乐项目的时候,就有专家提出过质疑的声音,北京要做减量发展,为什么还要把环球影城这样一个能直接带动2万人,间接带动10万人,具有强大人流集聚号召力的国际化的项目落户在北京通州?为什么不把它建设到天津,河北等区域?以达到京津冀一体化对于整个区域的促进作用。本来已经很堵的北京,为什么还要做这样大规模建设和增量的发展呢?
通过研究我们会发现,提出这样质疑的人对于北京的减量发展的内涵了解还不够深入,减量发展的框架其实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味的做减法。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成就与基础并不能因为减量发展而全面削弱。北京的主动“收缩”策略规划与发达国家部分地区的城市人口减少与经济衰退2.张京祥, 冯灿芳, 陈浩.城市收缩的国际研究与中国本土化探索[J],是不同的。我们需要的是在转变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基础上,提升北京的国际影响力与号召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与宜居城市。
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我们需要重新布局我们的城市发展结构。发展要紧紧扣住我们的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这四个中心任务来发展。北京已进入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呈现出后工业城市的“文化转向”态势,但融合创新的力度不够、成果不多。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文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但两者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导致文化资本规模不断扩大、文化有效供给相对不足。城市整体文化发展水平提升,但城乡文化发展失衡,与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文化在城市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增强,但文化“走出去”的力度不够。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文旅优势产业发展作成北京的新的快速发展的增量是城市发展中的新的重大课题。
二、文旅优势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文旅融合已经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
2018年3月13日,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原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至此,伴随着发展主体、机构改革、行政改革层面的融合,文旅融合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行政机构上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扫除了机制障碍。
实际上,文旅融合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新阶段的文旅融合,是包含产业、理念、职能、市场、服务等在内的全面融合。文化是核心,旅游是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动力,旅游是文化的平台和依托。有了文化的注人,旅游的发展便有了灵魂,能够走得更远,更加容易得到市场和游客的认可3.程杰.北京走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投资纵览[J]。
根据北京市旅游游客的问卷调查统计,81.5%的游客外出旅游的目的都包含享受旅游、放松自我、增长人生阅历这种高精神层次的追求。传统的观光式的旅游活动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因此在文旅融合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有创新型的、升级的文旅优势产品的发展。为日益增长的游客的多种需求所服务。
(二)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丰富,极具潜力
北京作为明清两朝的都城和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历史和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北京近三千年的悠久发展历史,拥有长城、故宫、颐和园 、天坛、十三陵、周口店猿人遗址、大运河,7大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京剧、昆曲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在各种文化兼容并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北京话、胡同、北京菜、京剧为代表的“京味文化”,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皇家文化、京城文化、现代文化。承载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2009年评出的新北京十六景:故宫、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八达岭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卢沟桥、北海公园、圆明园公园、什刹海、天安门广场、王府井、国家大剧院、欢乐谷、鸟巢、水立方,熠熠生辉,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最佳去处。
从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看,虽然北京认定世界文化遗产的时间要晚于巴黎,但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却多于巴黎。目前北京共有七项世界文化遗产,而巴黎只有三项,北京比巴黎整整多出一倍。伦敦为四项(伦敦塔、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格林尼治、英国皇家植物园),因此无论在数量和规格上都不输国际上的一流旅游城市。但我们在产品的开发深度和品牌的国际认可度上还同巴黎、伦敦这些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和空间。
以故宫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激活成为了文创旅游大IP。故宫作为一个拥有600年历史的文化符号,拥有众多皇宫建筑群、文物古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近年来,在文创产业带动下,故宫化身成为“网红”,受到众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据统计,2018年故宫接待量突破1700万人次,其中30岁以下观众占30%, “80后”“90后”已成为故宫游客中的主力。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主要就在于通过挖掘故宫丰富的传统文化,开发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搭建起了自己的商业版图和一条基于IP价值开发的产业链。 2017年故宫文创年收人超过15亿。加强跨界合作,与稻香村、农夫山泉等知名品牌合作,与阿里巴巴、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达成合作,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开发出趣味十足的APP,手机游戏,通过增强现实技术(AR)、互动沉浸技术(MR)、3D等科技手段,提升其文化价值,传播故宫文化内涵,受到了大众的青睐,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标杆。
通州环球主题公园,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文旅发展的核心依托项目。已于2018年底动工,预计2020年试营业,2021年正式开业。未来将把此区域打造成为文旅融合的大型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区域。
除了环球影城的建设外,周边还将建设长城主题公园,运河主题公园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IP项目。未来将主要引进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博非遗、影视制作、国际交往、艺术品交易、高端服务、文化融合、休闲度假等一批上下游产业,形成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全产业链。该项目的落地将会产生聚集效应,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北京文旅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北京文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类型单一,开发层次低,难形成品牌化
目前北京的城市都市游主要是以低层次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缺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没有形成文旅产品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模式。在产品开发上主要是以依托世界文化遗产的初级旅游产品,城市的深度游产品类型缺乏,而主题鲜明的度假型旅游产品不足。来北京大家一想到的就是故宫、长城、颐和园、十三陵等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旅游产品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巨大的游客接待量产生的。依靠数量增长而非效益增长,巨大的游客量,带来了交通、设施承载力不足等问题, 同时游客也带来大量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较低的人均消费无法弥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综合效益差。
在旅游产品开发上过度依赖与这些世界文化遗产,而忽略了其他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北京作为一座国际化的都市,它的都市旅游的内容绝不仅仅就是这些历史的建筑遗迹。它还有更多富有吸引力的资源类型。而在我们的文旅产品开发上却没有发挥出这些资源应有的价值。没有体现出它强大的吸引力。
(二)文化旅游产品构成中“游-购-娱”所占比重偏低
虽然北京资源丰富,但在旅游产品开发上,还处在比较低端的观光旅游的阶段。旅游开发水平处于比较低的阶段。旅游景区的主要盈利模式还是靠景点门票,而没有充分发挥世界级文化遗产的产品附加值和文化衍生价值。没有形成主题鲜明、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的附加值偏低产业链不完整。产品构成发展不均衡,还不能从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上全方位的提升旅游产品的品牌价值。旅游购物收入还是我们的短板,旅游商品开发上相对滞后,不能体现出国际旅游城市应该具有的层次和水平。
世界上巴黎、纽约等知名“购物天堂”凭借其享誉世界的名特商品吸引着全球各地的购物旅游者。购物旅游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因其购物旅游的卓越品牌和发展,正在不断带动传统的观光旅游、城市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旅游购物收入总额占到旅游消费总收入的50%左右。在这种意义上讲,购物旅游业已经成为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龙头,成为提升其旅游业竞争力和品牌形象的重要因子。在这个方面,北京与这些旅游购物业发达的城市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北京的旅游购物产业还不健全。没有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也缺少影响世界的时尚购物场所和引领潮流的时尚产业。因此我们有必要好好地研究学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在其旅游购物业发展中的成功模式。法国巴黎等“购物天堂”依托汇聚世界知名品牌的吸引力、良好的购物环境和鼓励政策,已经形成鲜明的发展模式和独特的购物品牌。在这些方面值得我们大力借鉴。
(三)旅游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还不具有国际化水准
北京在旅游服务环境的便捷度,国际化程度上都还难以达到国际化的水准,除旅游交通、景区、住宿和餐饮外,城市其他服务功能和设施如信息服务也与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例如在东京都内设有“东京观光信息中心”,使用日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向游客提供各种在东京都内举办的活动、旅游景点、住宿设施及交通路线等信息,解答游客的询问等。免费发放《东京旅游指南》《东京便携地图》和《东京区域地图》等小册子,向外国游客介绍东京观光的志愿者,提供导游服务等。目前北京旅游咨询中心存在着以下问题:可供查询的信息少,更新不及时;网点空间布局不合理,不少咨询中心选址不当,使用率偏低。使用者的比例结构不合理。外省游客和入境游客使用率偏低。
此外北京还应该实施更灵活的国际化的开放政策,其中包括:更加灵活的签证制度、游客的资讯提供与便捷化服务的提供。努力提高游客的舒适度与便利度。例如,我们在去年暑期旺季到故宫的午门前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外国游客到补票窗口去咨询如何购票,但是由于故宫采取每天限流8万人,需要提前在故宫的APP或者官网提前进行门票预订,很多外国游客不知道这个信息,造成了很多人直接到故宫门前去买票,却被告知下个周的门票都已经预订光了。很多外国游客都很沮丧地在故宫门前徘徊,造成了非常不好的旅游体验。在这个时候,我们国际语言的服务能力,旅游资讯的可获取度,都非常欠缺,很难给游客提供好的旅游体验。由于这个不便捷的购票问题,外国游客对于北京,甚至中国的印象都会大打折扣,也很难在日后产生再次游玩的兴趣。
(四)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度依赖世界遗产,新型的文旅品牌创新力不足
巴黎的前20位旅游景点中,主要是以卢浮宫为代表的各类博物馆和教堂。而北京的前10位旅游景点中,主要是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来京入境旅游者主要的游览景点。故宫自从限流政策出台后,每天8万张的门票在每年的旅游旺季,一票难求。
很多中外游客都会对北京的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十三陵印象深刻,但是很多第二次来北京的游客,或者第三次,第四次来的游客,就会发现大家不知道去哪里游玩好了。北京的历史人文资源虽然丰富多样,但开发水平和接待规模上还达不到人们的需求。新型的旅游产品品牌的塑造上还很难有所建树, 特别是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新兴的旅游IP产品的塑造和影响力提升上,全域旅游的建设发展和整体规划与推广上,还难以形成规模。旅游产品还是主要依托现有资源的资源依赖型产品为主。明显在新产品的开发力和品牌塑造力上缺乏创新思维。
四、北京减量发展下文旅优势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北京未来主要打造的n大文旅城市旅游品牌
在城市旅游品牌打造上,北京要走的是一条多样化的道路,从思路、布局到文旅旅游产品品牌上都在反映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在北京旅游结构应更加完善。对于北京的结构性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北京要按照城区、郊区差异化的发展原则,丰富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服务,通过增加消费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实现旅游收入的增长。
通过对北京资源的整合与分析,提炼出北京最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旅游资源,有机组合,形成n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进行品牌策划和打造。 全面进行品牌的开发与建设。
1.世界遗产类文化旅游品牌
北京的世界遗产主要是以北京的首都皇家文化遗产类为主,因此在旅游品牌建设中。应突出皇家文化内涵的开发,打造皇家文化旅游区,例如可以在东城区的什刹海,南锣鼓巷区域结合故宫的皇城文化,打造皇城文化为主题品牌的首都皇城文化休闲度假区。让游客体验北京都城文化的同时感受老北京城市的韵味,深入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脉络。
2.现代文化艺术类文化旅游品牌
北京作为全国艺术文化的汇集区,具有非常好的艺术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初具规模的798,宋庄等一批画家艺术家基地,正逐步走向国际化市场。在北京特定区域规划出现代创意文化类的旅游品牌,将在产品类型上很好地丰富北京的产品的丰富度和城市旅游的品牌内涵。以法国巴黎为例,蓬皮杜艺术中心年接待游客量名列巴黎前20位,一直超过凡尔赛宫和枫丹白露宫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地。因此积极推进现代文化艺术类旅游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是缓解原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游客压力,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满意度的一个很好的方向,给北京的都市游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利用北京众多的剧院和各种文化演出, 努力打造文化艺术之都的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是北京非常有价值的一个发展方向。
3.现代新型文化娱乐类旅游品牌
北京的新型建筑包括“鸟巢”(国家体育场 )、“鸟腿”(中央电视台 )、“鸟蛋”(国家大剧院)、水立方(国家游泳馆)等。在这些场馆剧院中开展尽可能高品质和丰富多样的活动,发挥其在文化、演艺、赛事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北京在新城市建设中时尚的文化元素,也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带给人们的活力与时尚的体现。大力开发娱乐项目,可以有效地吸引游客,增加其有效逗留时间。如大力开发都市文娱节目,如歌舞、京剧、曲艺等。北京现有的主要演义文娱项目有:梨园剧场(京剧)、长安戏院(京剧)、朝阳剧场(杂技)、北京之夜(综艺)、欢乐谷(金面王朝)、德云社(相声)、先锋剧场等,但在级别和影响力上还不能和旅游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北京国际文化之都的城市旅游新形象,应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号召力的文化演艺品牌。
4.京韵胡同文化类旅游品牌
越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越有可能开发成为国际接受的旅游产品,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京味文化的开发,可以从国际化包装的角度来考虑,用国际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故事,来体现和表现京味文化。比如什刹海胡同游、四合院会所、京剧剧场、南锣鼓巷、簋街美食、老北京小吃等等。京味文化是北京的地方特色,具有唯一性,但是目前的开发规模小、品质低。
以胡同旅游品牌塑造为例,胡同游,一直是很受中外游客的喜爱,胡同如同北京的机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和脉络。胡同旅游品牌能够体现老北京民居风格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胡同是其特色所在,也是相比其他地方的差异点所在。因此,应将“胡同文化” 作为该区域的主打资源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在展现北京胡同独特风韵的同时,还需将“体验”作为产品的核心元素予以凸显,因为大多数游客并不满足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游览,他们还希望能够走进胡同人家,去体验胡同中的真实生活状态。丰富胡同旅游内涵,延长旅游产品链条。目前,北京胡同游可供选择的线路少, 旅游内容单薄,缺少体验项目。
5.传统民俗文化类旅游品牌
打造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各种节庆活动品牌,在西方文化在努力地输出他们的感恩节、圣诞节、狂欢节文化类品牌的同时,我们应该在我们的传统民俗旅游品牌上多下功夫,挖掘我们自己的民俗旅游资源,努力打造民俗文化类旅游品牌。例如在端午文化游品牌的打造上。东城区龙潭公园内就推出了龙舟赛、“祈福纳吉”放河灯、民俗讲座等活动。西城区大观园藕香榭推出了琴拨疏影,大陆与台湾演奏家以琵琶、古筝等乐器共同演奏楚乐。陶然亭内,端午民俗知识展、独醒亭祭祀屈原仪式、龙舟表演赛。什刹海地区推出端午传统习俗展示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房山区云居寺景区结合地方民俗特色和云居寺祈福文化,推出吃粽子、送艾叶、沐兰净手除五毒、挂福条为家人祈福、戴五彩手链、金刚结和猜灯谜等特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北京的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和思路。如:包装好北京的庙会,将它打造成像巴西狂欢节一样具有国际的影响力的旅游产品,使得外国人也能在其中体验北京的庙会文化。北京作为东方古都,拥有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对于国际游客来说是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和旅游开发价值的。通过品牌打造,可以形成强烈的旅游吸引力。也具有逐步打造成形成具有国际号召力的旅游品牌的潜力。
6.打造世界级娱乐项目品牌
利用更加广阔的京郊区域,运用完善与提升旅游综合体或建设大型旅游功能区的方式,在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城区完善与提升医疗保健旅游设施和修学旅游设施。同时,在郊区建设医疗保健旅游功能区和修学旅游功能区。
现在已经开始规划建设的项目就包括通州现代文化旅游区占地12平方公里,位于京哈高速路以北,六环路以西。采取开发区模式建设,现在已经开始规划建设,目前预计2021年正式营业的环球影城项目,将成为北京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大型主题娱乐项目。将成为具有国际号召力和区域稀缺性的大型项目,必将弥补北京在文旅产业发展上的缺陷和不足。带动整个区域旅游品牌档次的提升。
在通州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当地居民认为最应该增加的产业是休闲娱乐产业发展选择人数占到(62.02%),其次为文化旅游产业占58.91%,再次为艺术产业,高端商务服务。
7.设计打造高端旅游购物品牌,加大力度创新开发旅游商品
北京旅游商品资源丰富、研发设计力量集中、市场潜力巨大,市旅游委将通过旅游商品博览会积极搭建旅游商品展示交易、对接交流、引领示范的平台,通过持续打造“北京礼物”、“北京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品牌,吸引全国的企业、人才、社会资本都投身于北京旅游商品市场,积极挖掘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旅游购物消费需求,把旅游商品市场培育起来,并做大做强,不仅要把旅游商品产业打造成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更要把北京打造成全国旅游商品研发、设计、交易的中心。
同时可以借鉴如德国的斯图加特,法国的拉德芳斯等具有国际号召力的品牌购物项目建设,在特定区域,特别是租金相对便宜的城郊区域建设大型的国际化购物场所,弥补北京在缺乏购物品牌旅游产品的缺陷。完善旅游产品的构成结构。同时也带动旅游购物消费在整体旅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单个游客在当地的消费额度,完善产业链的延伸。
(二)基于“游客感受”进行文化旅游产业体验式内涵建设
旅游的品牌一定是通过具体的产品,现在已经是体验经济的时代了,通过具体的可视、可感知的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多个方面来让旅游者感知,在产品的内涵建设中,要提升旅游服务者的整体服务素养,同时也需要将具体的旅游品牌的影响逐步扩大,在城市居民中形成一定的认知和认同。文化不是凝固的艺术,而是活的理念和人民心中的一个共同的信念。从具体问题入手,就目前在旅游服务中基于“游客感受”的服务层面上给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服务北京”需要加强软环境建设。最新提出来的城市功能定位中,特别提到了提升北京整体服务水平的“北京服务”理念。就是旨在提升北京的国际化的服务水平。真正提升其第三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在提升北京软环境建设
的过程中,公共设施的便利服务水平、城市信息化水平和语言服务水平是最基础的我们需要大力提升的几个方面。在一个城市的国际化的进程中,国际化的语言环境建设是一个基础。这是重要的改变城市形象的具体途径。
(三)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努力增加旅游品牌的经济附加值
在进行产品的深度开发的过程中要明确产业发展的定位,北京旅游业发展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从传统旅游观光向现代都市旅游、休闲度假、会议奖励商务会展等高端旅游转变。实现高端低端,协调发展。巩固提升传统观光旅游力大力发展都市、京郊旅游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会议奖励、商务旅游,形成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北京市旅游业已经不是简单的大众旅游,而是要向高端旅游发展。努力增加旅游品牌的经济附加值。长城、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这类旅游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进行必要的修缮外,基本没有做过产品的品质提升的产品深度开发过程。在这类旅游产品的开发的过程中,在首先考虑遗产保护的基础上,产品的提升可以通过增加其附加值和服务来实现。例如,故宫博物院,可以增加其藏品,也可以进行更多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相关展览。增加各种有特色的专题展,开展文物鉴别和拍卖等活动,让游客真正得到徜徉在博物馆中的体验。可以通过适当的室内设计和景观小品,让游客能更好地体验大殿往昔的辉煌;还可以通过有创意和有内涵的解说和故事评说,让游客领略到中国皇权、皇家文化的内涵。让故宫的皇家文化展现新的生命力。而圆明园作为一个被毁的存在于想像中的皇家园林,可以挖掘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展现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沧桑更有可能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精品。如滑铁卢古战场,如今也是成为了世人喜欢的一个世界级的旅游产品。
(四)注重旅游环境建设,提升城市整体旅游形象
1.完善城市整体景观环境设计
随着城市的人们已经厌倦了钢筋水泥的硬朗城市形象,需要柔滑的景观环境。政府应该在旅游环境设计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导,打造城市的整体景观环境,营造有亲和力的环境基底。给旅游产品一个有生命力的环境载体。在景观环境设计和景区的建设改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传统和现代的衔接与互动,既体现北京的古朴韵味,又充分展示北京的现代与时尚。强化区域的主题化建设。例如东城的皇城文化旅游区和CBD的商业休闲区在景观环境的构件上就应该是风格迥异的。一个注重保持传统,一个充满展示现代气息。
2.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通过具体有效的措施,改变北京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是优化城市品牌形象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宜居的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而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解决因为人口扩张带来对环境的过度消耗而引起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话,我们在其他方面所付出的努力都将大大折扣,控制人口数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城市功能区划分更加合理等方法都将是我们未来需要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方法。伦敦在其城市发展中也曾经被称作雾都,但随着人们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逐步改善了其城市环境,带来了丰厚的旅游回报。
(五)打造夜经济产业发展生态圈,增加晚间文旅产业供给
通过打造夜经济文旅产业,增加夜间消费能力,利用新科技增加夜景点亮工程,打造有文化的夜生活空间。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家对于北京夜间文旅产品的供给最期待增加的项目有:特色餐饮产业、娱乐体验项目、演艺项目、艺术展览空间、学习空间等。如何让北京的夜晚更加丰
富多彩,让更多的图书馆、艺术展览、文化体验、娱乐演出以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在城市居民与中外游客的面前。让更多的人能够在夜晚去感受一个不一样的有文化的北京城。夜经济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北京文旅产业发展的热点和亮点。
(六)通过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与推广,最终推动城市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提出若干口号就可以固化的。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规划与建设。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可能需要5-10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来逐步完成。通过北京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有助于北京城市品牌的逐步明晰与认知,是北京城市品牌建设的一个引航。通过北京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和推广,最终推动北京城市旅游品牌的内化的对外营销,带动整个城市旅游层次的提升。
文旅优势产业发展是北京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增量与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文旅优势产业的发展将引领城市在减量发展框架下城市转型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