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栓胶囊对于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对患者的心肌和血管内皮损害的研究
2020-03-26侯昭如
侯昭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当今社会危害中老年人群健康和生命的主要杀手,并逐渐呈年轻化趋势发展,因此,进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用介入性的手段来处理冠状血管的问题,是一种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方法[1-3]。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冠状动脉手术已经十分安全,但仍是一种创伤性手术,仍可能导致出血、感染、造影剂过敏、心肌损害、血管内皮损害等风险,被治疗的冠状动脉也可能会有损伤,导致心肌梗死,甚至在极少数紧急情况下需要做搭桥手术[4-5]。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避免或缓解这些风险。本文旨在研究防栓胶囊对于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对患者的心肌和血管内皮损害,以便使广大患者可以更放心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接诊的8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0 例,女40 例,平均年龄(58.12±2.37)岁。本次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参与的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且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血肌酶学检查等确认为冠心病。排除标准:排除先天性心脏疾病患者;排除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排除意识不清、无法配合的患者;排除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患者;排除妊娠期女性。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前3 d口服阿司匹林200 mg/d,氯吡格雷80 mg/d,术后服用12个月。12个月后,停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长期服用。定期检测血小板数、凝聚功能及有无消化道出血等情况。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防栓胶囊,6粒/次,3次/d,术后继续服用一周。
1.3 检测方法 在治疗前、治疗后12 h、24 h抽取静脉血4 mL于含有EDTA抗凝管中,取血浆检测,采用荧光免疫分析仪进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水平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后抽取静脉血4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水平,用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美国生产的超声心动监测仪进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检测。
1.4 评价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2 h、24 h的cTnI、CK-MB、MYO水平。统计各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LVEDV、LVESV、LVEF以及ET、NO水平并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分析 根据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TnI、CK-MB、MYO水平比较(表2) 两组患者的cTnI、CK-MB、MYO水平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均在12 h时达到峰值。术前两组患者的cTnI、CK-MB、MY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和术后24 h,观察组患者cTnI、CK-MB、MYO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水平比较(表3)治疗前两组患者LVEDV、LVESV、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LVEDV、LVESV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NO水平比较(表4) 两组治疗前血浆ET、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浆ET水平均降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E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血浆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cTnI、CK-MB、MYO水平比较() 单位:ng/mL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cTnI、CK-MB、MYO水平比较() 单位:ng/mL
组别 例数 cTnI CK-MB MYO术前 术后12 h 术后24 h 术前 术后12 h 术后24 h 术前 术后12 h 术后24 h观察组 40 0.20±0.12 0.49±0.19 0.32±0.21 2.6±1.3 4.2±2.5 3.1±1.9 74±29 92±31 75±28对照组 40 0.21±0.11 0.85±0.22 0.69±0.34 2.5±1.2 6.9±3.2 5.3±2.6 70±28 165±39 85±30 t值 0.929 8.231 7.128 1.882 4.598 3.281 1.293 12.238 4.27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水平比较()
组别 例数 LVEDV/mL LVESV/mL LVEF/%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172.1±11.2 152.4±10.3 110.3±17.2 80.2±11.8 42.19±5.78 61.32±6.21对照组 40 170.2±11.2 163.7±10.8 111.2±17.3 91.4±12.1 42.72±5.81 53.12±6.32 t值 1.293 6.311 0.938 6.293 0.639 4.72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NO水平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NO水平比较()
组别 例数 ET/(ng·L-1) NO/(μmol·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140±33 61±14 44±12 78±20对照组 40 138±31 89±20 46±13 63±18 t值 1.183 8.839 1.231 7.297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手术中将带有球囊扩张器的导管插入腿或手部的动脉送至狭窄或堵塞处进行扩张。对于不够特别粗大的血管,可以不放支架,可采用药囊贴。对于较粗大的血管,为预防再次在患病处发生堵塞或狭窄,一般建议植入冠脉支架[6-9]。防栓胶囊具有活血化瘀,抗栓通脉的功效,它是治疗冠状动脉出现狭窄或者闭塞的良好辅助剂[10]。
cTnI、CK-MB、MYO是心肌损伤的可检测标志物,对于健康人群来说,这三者都有正常范围。高于正常水平则意味着心肌出现损害。cTnI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诊断方法,特别是在心电图检测无异常时,我们可以采用肌钙蛋白作为诊断手段。发生心肌梗死时,在4~8 h内机体内cTnI由于心肌受到障碍被释放到血液中,导致cTnI升高。通常发生心肌梗死12~18 h后,cTnI达到峰值,并维持1周左右。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也是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的指标。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CK-MB通常在3~8 h升高,在9~24 h内达到峰值。MYO主要存在心肌及骨骼肌,心肌受损后,MYO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包括过度运动或出现肌肉疾病时,其水平均会明显升高。本文研究发现术前两组患者的cTnI、CK-MB、MY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和术后24 h,观察组患者cTnI、CK-MB、MY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且在治疗后心肌受损程度较小。将两组患者统一进行心功能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LVEDV、LVESV、LVEF水平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LVEDV、LVESV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这证明两组患者心功能得到了提高,且观察组治疗后LVEDV、LVESV、LVEF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于血管内皮的血浆ET是调节心血管功能的重要因子,其对维持基础血管张力与心血管系统稳态起重要作用。ET引起的血管收缩、心肌缺血、代谢紊乱和细胞增生是与血管损伤相关疾病的共同致病因素,NO能抵抗ET的收缩作用。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浆ET、NO水平检测,统计结果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ET、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ET、NO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观察组患者血管未出现明显损伤,且冠状动脉手术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综上所述,防栓胶囊可以有效地减轻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对患者的心肌和血管内皮的损害,可以使患者更放心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