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胸腔镜与常规手术在治疗老年患者二尖瓣病变中的效果对比

2020-03-26王林宁

中国疗养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伤性胸腔镜常规

王林宁

心脏结构功能疾病是老年人群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中以二尖瓣病变的发生病例最为多见[1]。二尖瓣即左房室瓣,在心脏泵血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阻滞主动脉内的血液倒流入左心室。而当二尖瓣出现病变时,诸如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闭锁不全、钙化、萎缩等,均可导致患者的心功能出现异常[2]。因此,对于二尖瓣病变患者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二尖瓣病变不能发挥正常功能时,临床治疗的主要原则是通过人工置换二尖瓣给予治疗。常规的开胸方式手术创伤性大,术后并发症高,术后恢复慢,难以满足临床需要,且多数患者均为老年人群,对手术创伤的刺激耐受程度更低[3]。近些年随着微创手术和腔镜技术的发展,二尖瓣病变手术的治疗进入微创时代,3D胸腔镜技术逐步应用于心脏手术的治疗,并获得了临床医师的认可[4]。为此,在本研究中以我院近期收治的二尖瓣病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3D胸腔镜手术治疗,并与常规开放式手术对比,观察评估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二尖瓣病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等检查手段确诊为二尖瓣病变;均有老年患者,年龄≥60岁;患者均具有手术治疗的指征,并能耐受本研究手术治疗方式;患者精神状态、认知功能正常,能够配合治疗过程的进行;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悉同意,并签署书面协议;研究方案符合《赫尔辛基医学宣言》中伦理学要求。排除标准:患者并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手术禁忌证患者;患者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而终止手术治疗的患者;基础资料、临床资料不完整或缺失的患者。上述患者按患者住院先后顺序编号,奇数号纳入观察组、偶数号纳入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29±7.10)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3例、Ⅲ级2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9.79±7.34)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23例;组间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开胸手术治疗,患者采用平卧位,给予全身静脉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胸骨正中切开,经升主动脉注入心脏保护液,在右心房及房间隔间切开探查至患者的病变二尖瓣处,然后切除病变处的二尖瓣,进行人工二尖瓣置换术,植入人工二尖瓣瓣膜,检查植入效果无误后缝合心房及房间隔切口,放置引流导管后逐层缝合切口,完成手术操作,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观察组给予3D胸腔镜治疗,患者采取仰卧位,术前给予全身静脉麻醉,在患者的胸壁处作3个小切口,第一孔、第二孔分别为第三肋间胸骨旁、第四肋间腋中线处,均为操作孔。第三孔为观察孔,位于右侧第5肋间腋前线,并置入3D胸腔镜套件。手术操作在可视化3D胸腔镜引导下进行,游离右侧股动、静脉,对于股动脉存在病变的患者选择右侧腋动脉,然后经第二操作孔由灌注针注入心肌保护液,由第二操作孔注入二氧化碳,在3D胸腔镜引导下探查患者病变的二尖瓣,然后间断缝合置线行二尖瓣置换或成形术,在胸腔镜下观察患者的手术置换效果,确认无误后进行退镜处理,膨肺排气后按摩心脏排气,开放升主动脉,心脏复跳,在第3孔中置入引流导管,完成手术操作,术后进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围术期引流量、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对比。对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于术前、术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scale,WHOQOL-BREF)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日常活动、社会功能等四个维度,每项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21.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描述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手术相关指标比较(表1)术中观察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围术期引流量、住院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表2) 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8%(3/4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26%(10/43),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表3) 术前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有改善,且在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包括心理功能、生理功能、日常活动、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术后ICU停留时间/h 围术期引流量/mL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3 109.37±23.39 98.38±10.93 10.67±3.94 510.27±81.72 9.27±3.25对照组 43 201.43±37.73 127.17±15.92 15.29±4.72 721.73±85.93 12.64±3.54 t值 13.599 9.776 4.927 11.693 4.59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单位:分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心理功能 生理功能 日常活动 社会功能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观察组 43 49.32±5.98 81.75±6.23* 50.34±6.02 83.45±6.34* 52.38±6.09 82.76±7.06* 56.23±6.19 86.48±7.23*对照组 43 51.36±5.92 76.21±6.04* 51.52±6.12 77.03±6.07* 51.03±6.11 77.03±6.58* 57.63±6.42 79.53±7.27*t值 1.137 2.995 0.645 3.431 0.734 2.785 0.763 3.179 P值 0.262 0.005 0.523 0.001 0.467 0.008 0.466 0.003

3 讨论

对于二尖瓣病变的患者多采取手术置换或成形术治疗,而心脏外科手术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学部位,增加了患者的手术操作难度,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大型的手术方式。常规的外科手术治疗是通过开胸后暴露患者的心脏组织后直接行二尖瓣的置换手术[5]。但常规的开放式手术治疗,由于手术切口较大,术后失血量多,对患者的创伤性巨大,特别是老年心脏病患者,多难以耐受开放式手术给患者造成的损伤,也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患者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效果。近些年随着微创手术和腔镜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微创手术在二尖瓣病变手术中的应用[6-7]。3D胸腔镜技术则是典型的微创手术方式,与常规开放式手术相比,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创伤性[8-9]。并且3D胸腔镜相比于常规的腔镜技术,手术视野清晰度、明亮度等进一步提升,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精度,便于手术操作的进行[10]。近些年3D胸腔镜技术逐步应用于临床,并获得了一致好评。在本研究中对二尖瓣病变患者给予3D胸腔镜治疗,并与常规手术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围术期引流量、住院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表明3D胸腔镜技术的应用能够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手术创伤性,手术切口大大减小,术中出血少,在可视化的3D胸腔镜的引导下进行手术操作,手术的精准度提高,立体成像优势,使术中解剖更有层次感、纵深感,手术操作顺利进行,手术时间缩短,术中避免对旁系组织的损伤,术后患者的恢复良好,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患者康复进程缩短,进而减少住院时间[11]。在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中,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3D胸腔镜治疗老年二尖瓣病变的疗效更好,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与常规开胸术相比,3D胸腔镜治疗老年二尖瓣病变的疗效更好,对患者的创伤性减小,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创伤性胸腔镜常规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常规之外
分析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膝关节创伤性多发韧带损伤中后外复合体重建的临床疗效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别受限于常规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