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二聚体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

2020-03-26

实用医药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纤溶粒细胞白血病

王 颖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属于造血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幼稚髓性细胞异常增生,其发病急、症状严重、预后状况差,对患者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率较高,是一种特殊的髓细胞白血病,骨髓等造血组织白血病细胞无限增生是其主要特征,对正常的血细胞具有严重的抑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出血、贫血、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常并发高白细胞症、感染等[2]。由于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与纤溶功能异常,同时人体内D二聚体(D-dimer,D-D)作为人体内具有特异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变化可有效反应机体凝血功能与纤溶功能情况,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诊治中应注重对D-D的检测[3]。基于此,该研究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D-D水平及阳性检出率,探讨D-D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经验。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20例),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8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中男14例,女 6 例;年龄 20~69 岁,平均(42.55±4.25)岁;身体质量指数 18.1~24.8 kg/m2,平均(22.52±1.02) kg/m2。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男49例,女31例;年龄 20~72 岁,平均(42.95±4.32)岁;身体质量指数18.2~24.5 kg/m2,平均(22.44±1.10) kg/m2。 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4]中白血病诊断标准;经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检查确诊为白血病;发热达体温>38.5℃;化疗后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排除标准:非肿瘤因素导致发热;合并血液疾病;合并严重全身性疾病;合并精神障碍。

1.3 方法采集空腹静脉血2 ml并将其置于枸橼酸钠抗凝管,3000 r/min离心10 min。采集血浆标本并将其置于-20℃环境,应用全自动凝血仪 (法国STAGO DIAGNOSTICA公司,STA-R)测定血浆标本中D-D含量,若血浆标本存在抗体蛋白及脂血过剩等指标超标情况,则稀释血浆标本再进行D-D含量测定。正常参考范围:D-D参考范围<0.5μg/ml。

1.4 评价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D-D水平。(2)比较两组患者D-D阳性检出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D-D水平比较治疗前、病情缓解时、病情复发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D-D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 D-D 水平比较(x±s,μg/ml)

2.2 两组D-D阳性率比较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D-D阳性率为85.00%(17/20),显著高于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的10.00%(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0,P<0.05)。

3 讨论

目前,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因尚缺乏准确定论,大部分学者认为其发病与病毒入侵、化学毒物、放射因素、遗传因素等相关[5]。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多发于中青年人群,是一种特殊的髓细胞白血病,属于造血组织恶性疾病,造血组织出现白细胞增长和白细胞进入外周循环血液等是其主要特征,该病症发病时患者血液正常细胞分化过程遭到抑制,造成机体正常细胞异常凋亡,临床表现为脏器浸润、发热、感染、出血、贫血及代谢异常等,该病症病情危重,预后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6,7]。 因此,及早检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纤溶系统功能,及时发现其异常凝血功能,对其治疗与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出血的重要原因,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可大量合成与释放组织因子等促凝物质,造成凝血障碍与继发性纤溶亢进,且当其负荷量过重时,可导致机体血液高凝状态,进一步造成微循环血栓的形成,诱发继发性纤溶亢进,最终导致严重出血等[8]。而人体血浆中的D-D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物,具有其特异性,可通过纤溶酶的作用生成交联纤维蛋白,当人体内纤溶系统与溶血系统激活时,其D-D含量异常增多,因此,D-D可作为患者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检测指标[9]。该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治疗前、病情缓解时、病情复发时D-D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且病情缓解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D-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D-D阳性率为85.00%,显著高于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的10.00%。结果提示,D-D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较高。耿玮[10]采用麦氏比浊法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D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患者D-D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水平,其升高幅度在11.31%,同时检测药物治疗后患者D-D水平并与治疗前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治疗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D含量有所降低,但其水平仍处于较高状态,显著高于正常水平,与本研究结果相符,这表明D-D水平可作为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参考指标。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的正常止血功能和纤溶功能、抗血凝功能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时,机体骨髓发生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异常增多,机体血管内皮组织受到损伤,诱导凝血系统激活,进而发生纤溶与止血功能异常,导致严重出血。且白血病细胞所分泌的弹性蛋白酶可造成机体纤溶系统的抑制物水平降低,进一步促进纤溶亢进。同时,由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细胞的促凝物质合成与释放能力增长,机体血液可在细胞负荷量增长时呈高凝状态,形成血栓,增强机体纤溶功能亢进,易引发出血症状[11]。作为人体纤溶活性的筛查指标,D-D对机体纤溶亢进具有较强的灵敏性,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时尤其是出现出血症状时,机体进入血液高凝状态,纤溶活性增加且凝血酶含量增长,其D-D水平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升高[12]。经过治疗后,其纤溶功能亢进等得到一定的缓解,且患者白血病细胞分化已趋成熟,促凝物质释放量明显降低,因此治疗后机体内D-D水平降低。另外,D-D含量检测通常采用免疫比浊法,该检测方式主要通过悬浮体的透射光强度和散射光强度测定物质含量,其灵敏性较高,且具备方便、快捷等优势,对受测者凝血、纤溶系统状态可正确反映。有研究报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D-D水平若持续增长可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且由于患者体内大量凝血因子受到激活,最终将造成其全身性出血[13]。因此,早期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D-D水平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检测其D-D水平可反映病情发展程度,指导其临床治疗,有利于监测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D-D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较高,临床可通过D-D检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指导,以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纤溶粒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地鳖纤溶蛋白口服时间/pH依赖结肠靶向微囊的开发及评价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罕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中性粒细胞在稳态和病理状态下的免疫调节作用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后继发纤溶亢进1例并文献复习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