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
2020-03-24毛毳
毛毳
[摘 要] 在推动教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开始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及方向,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将教学内容改革、形式改革以及理念改革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空间以及成长环境。对中职教育管理的改革以及创新来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为关键,有的学校以工学结合为依据,明确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要求以及策略,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过程中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融为一体,着眼于目前中职教育管理的现实条件分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该管理工作改革的相关策略以及应用要求,以期为促进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 键 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教育管理;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2-0164-02
一、引言
作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对培养综合的应用型人才意义重大,中职教育侧重于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完美融合,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创新,积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和相互促进。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国家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学校需要着眼于这一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以工学结合为依据,全方位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创新工作,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专业技能,保障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相关问题。理论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改革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相对较为复杂,学校需要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职教育管理的有效创新以及改革,保障管理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利用。
二、工学结合与中职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
对于我国中职学校来说,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必须要注重专业理念的有效创新与改革,明确工作重点以及难点,加强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构建三位一体的参与机制,积极调整好自己的管理思路,保障学生能够获得更多自主成长的机会。其中顶岗实习制度的构建以及完善非常重要,这一点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真实发展需求,关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共同管理的教育教学模式。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工学结合人才表模式对体现市场与教学之间的结合要求意义重大,教师需要着眼于初级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训要求,明确前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关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以及策略,不断加快课程改革以及调整,在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的过程中,保障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及成长机会。
(一)立足校本,面向市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力推行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需要将顶岗实习以及校企合作融为一体,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行业市场以及应用要求等各类要素的分析以及研究,积极实现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的丰富化及多元化。与其他阶段的教育相比,中职教育主要以培养生产一线的初级实用型人才为依据,其中管理领域的改革要素分析及研究最为关键。要想实现工学结合,学校需要树立市场化的理念,关注中职管理运行的实施策略,时刻更新市场的具体变动,紧盯市场,保障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时代发展、市场发展的潮流以及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应用。
(二)提升素质,面向改革
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严重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不符合现代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要求及重要目标。对此,学校需要关注管理模式的改革,以树立一定的创新意识为依据,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以及要求、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坚持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知识更新快以及能力突出的综合素质人才为依据,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机制。其中技能培养最为关键,为了实现自身人才培养质量及水平的稳定提升,管理层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实质需求,将知识、能力、技能、素质融为一体,既关注综合素质的提升,又需要将岗位素质、基本素质以及专业素质与专业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以及发展相结合,保障学生能够主动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教育以及管理。
(三)共建平台,面向开放
以工学结合为依据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内容及形式相对较为复杂,在改革创新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注重教育平台的搭建,以一个开放的姿态实现不同管理模式之间的有效融合,并将工学结合渗透到管理的各个阶段以及层面。其中服务教学以及办学教学之间的融合最为关键,这一点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的开放性以及多元性,保障各项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积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校需要及时跟踪、了解市场动态以及人才培养的实质需求,在校外实习以及校内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引进最新、最前沿的投资设备以及教育设备,有效吸取其他学校的优秀做法和经验,保障自身管理内容及形式的优化升级以及调整,为专业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以及发展提供针对性的辅导以及专业教育。
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与中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策略
为了充分凸显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重要指导作用以及优势,中职教育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育管理改革的核心要求,明确新时代背景之下管理工作创新的实施策略,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调整管理模式以及管理内容,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一)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的倾向性
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学校需要结合市场的需求,积极调整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其中社会经济热点分析及研究是基础。学校需要了解专业办学的具体策略,积极调整现有的课程设计要求,以此为基本原则调整后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社会需求与教育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学校需要找准两者的切入点以及联合点,明确企业的技能要求,分析企业岗位以及学校专业设置之间的相关性,积极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岗位向能力本位的有效过渡,保障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成长以及发展。其中不同教育板块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较为频繁,为了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求,教师需要明确各个学科比例的具体策略,实现规范化教学,促进多模式课程改革工作的大力落实,保障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的模块化、综合化,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依据。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影响极大。中职学校一定要实事求是,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研发,确保与社会发展方向相符,能够使学生把所學运用于实践之中,保证学生学有所获,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基地共建共享
与其他学校相比,中职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不可少。为了提高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作用及优势,学校领导者需要实现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关注中职教育发展的具体路径,以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初级人才为依据,坚持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创造的实质策略,充分了解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建设策略及要求,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明确各个管理板块的核心内容及要求,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推动实训基地的有效建设以及改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非常关键,这一点会直接影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效率和质量,学校需要积极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建共享一批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明确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践行要求,积极实现教学策略与基地建设之间、校内外基地建设之间的完美融合,保障学生能够在一个更加自由且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下实现良性成长。中职学校需要加大对实训的投入,确保学生获得相应的技能,使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起来,落实在实践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实践经验,以便学生日后在实际工作中出色地完成任务,创造出更大价值。在新时期背景下,中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是必然趋势,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影响深远。中职院校必须要积极行动起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方式,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帮助学生把个人价值体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教师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程度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管理的效率。因此,在学校需要深入分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条件,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引入一批技术骨干以及能工巧匠来兼职上课,给予学生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保障学生能够掌握学科学习的核心技巧,进而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及水平。这种校企合作的形式既能够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又能够将更多最新、最前沿的一线知识以及实践内容融入中职教育教学体系之中,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雄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中职院校当前需高度重视的管理工作,院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使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服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多收获,各方面能力得以培养。教师在学生的成长旅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只有保证师资力量足够强大,才能使学生成为最大的获益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从而给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四、结语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的中职教育管理创新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学校管理层要注重不同细节要素的分析,关注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以及互动,分析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的倾向性,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积极推动师资队伍的有效建设。
参考文献:
[1]涂倚明.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J].职业教育(下旬刊),2009(6):37-38.
[2]冯慧娟.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133.
[3]杜洪娟.新形势下中职教育教学的创新管理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36).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