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构建研究
2020-03-24边加敏
边加敏
[摘 要] 在对各层次高职院校现有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水平评价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评定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评价标准;指标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6-0050-02
近年我国相继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文件,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国家相关部委及高校均加大了对信息化教学的投入,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但近些年来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评判标准出现了分歧。由于各种原因,原有的评判标准及公信力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开展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评判新标准研究,对于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相关调查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的评判标准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关指标及计算方法。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评价现状
笔者对南京地区的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了信息化水平的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调研表65份,收回53份,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信息化水平现状、现行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及首要度。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的内容主要围绕以上三点内容进行设置。
从调研结果来看,现行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总体较七年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教育部及相关省份的重视,各院校有关信息化软硬件的建设水平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各院校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部分院校侧重于软件建设,而另一部分院校侧重于硬件建设。关于软硬件建设的重要程度,各高校的理解不一致,给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评定造成了困难。现行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的判定标准主要采用突出亮点的方法,即比较各高职院校中信息化水平较高部分的质量及数量,造成了各高职院校对重点专业、重点课程给予极大的重视,而对普通或优势不明显专业信息化建设的忽略,造成了院校个别专业的信息化水平排名很高,但院校整体的信息化水平并不高,因此,这种评判标准很不合理。
二、信息化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笔者查阅了2013年以来高校教师关于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的论文及课题,相关研究者[1]及教师提出的信息化评价指标各不相同,从被其他学者引用的数值上来看,周平红[2]、陈蓓蕾[3]提出的信息化建设指标认可度较高。鉴于此,结合江苏地区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将2013年以来各学者提出的信息化建设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从硬件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应用、信息化的管理及信息化保障机制这几个方面加以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提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体系评价指标并确定其评价等级提供基础。
下图为2013至2018这6年中有关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总结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1)高职教育从业人员对院校信息化水平的评价逐渐从硬件转化为软件及管理水平。从相关论文及课题提出的指标来看,在2013年时信息化保障机制及硬件建设两项指标均达到30%以上,而将软件方面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应用及信息化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列为指标的总共约占35%左右。
(2)高职院校教师对于院校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制定逐渐趋于均衡,即从偏重于信息化硬件投入转变为对于软硬件及管理兼顾。从图中看出,在2013年时曲线明显偏向硬件建设及信息化保障方向,到2018年时院校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逐渐转变为五个方向基本均衡。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的提出及构建
从相关研究结果来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及教师将信息化建设的重心转向信息化的应用方面,而不是仅仅进行硬件建设,笔者认为出现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各高职院校的硬件建设已经逐渐趋于完善,硬件在评定指标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一)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初步建立
从近几年的研究来看,对信息化研究集中在硬件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应用、信息化的管理及信息化的保障机制几部分。在对驻宁部分高职院师生进行调研基础上,将信息化水平的评定指标按照一、二级指标进行评比:(1)硬件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信息化設备的使用率及更新率、生均信息化建设经费及其他。(2)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资源库共享资源情况、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资源、图书文献资源共享。(3)信息化的教学应用,主要包括在线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教科研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数字资源的供给与保障机制及其他。(4)信息化的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办公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数据库的建设、管理体制的标准及其他。(5)信息化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机制、责任及问责机制及其他。为防止存在考虑不全面的现象,在调查过程中设置了教师可自填的项目,即二级指标中其他选项,可以修改少量指标,确保所确定的指标可以基本覆盖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信息化评价指标的赋值
从近几年学者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来看,总体趋向于五种一级指标均衡化发展,因此,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强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转向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上,重视将信息化的软硬件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1.调研结果分析
调查表的内容之一是将硬件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教学应用、信息化的管理及信息化的保障机制五种指标进行排名,将收回的53份有效问卷调查表中对各指标重要程度的调查情况列于表1中。
可以看出,情况与近几年的文献中调研结果基本一致,信息化教学资源及信息化教学应用情况这两项指标在信息化评价中得到了较高的重视,约占57%左右,只有6位教师将其排在第五位。认为硬件建设较为重要的教师占26%左右,这反映出经过几年信息化的硬件建设,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意识逐渐从“重建设”逐渐转变为“重应用”。对高职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评价逐渐转变为对教学与科研信息化水平应用的综合评价。
2.一级指标信息化评价指标的赋值
将各指标按照调研问卷中教师认定的重要程度进行赋值,第一位的赋值10分,第二位赋值8分,第三位赋值6分,第四位赋值4分,第五位赋值2分,即按照式(1)计算赋值数:
式中,G代表某指标赋值;Aij代表第j项指标处于第i位的人数;Bj代表第j项指标。
将53份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计算,经过计算赋值百分比后对各一级指标值赋值为:硬件建设0.17,信息化教学资源0.23,信息化教学应用情况0.24,信息化教学管理0.19,信息化保障机制0.17。
由于二级指标的内容涉及较多,因此赋值采用百分制,采用人工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估,具体赋值见表2。
信息化水平评价具体赋分计算式(2)为:
式中,Aij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第j个二级指标赋值;ki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权重;n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数
四、结语
对信息化教学评判标准进行研究,得出对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需要逐渐从强调硬件建设逐步转变为软硬件建设并重,并强调对信息化过程中的软硬件的应用。同时,提出了采用百分制进行二级指标打分,并对一级指标进行了赋值计算的方法,计算结果可以正确反映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水平。
參考文献:
[1]张聪.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成熟度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2]周平红.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测评与发展预测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陈蓓蕾.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估模型的构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