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文化的思考

2020-03-23甘桂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甘桂明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文化的原因,然后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文化的路径,包括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以身作则;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文化渗透;拓展课外素材,加强道德文化渗透。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文化

青少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的精神和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对青少年渗透德育不可或缺。在我国长期的教育体系中,德、智、体、美、劳一直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道德作为“领头羊”,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当下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很多中学生由于父母和学校的疏忽,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因此,中学阶段,对学生渗透德育十分重要。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文化的原因

语文是一门极具民族性质的学科,它是基于民族的文字和个性化文化基础上的学习,语文学科的发展是中华文化各方面的精髓所在,它是文化的集聚。德育文化作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语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文化是有必要的,更是十分有效的。首先,在中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些人物有刚正不阿的、有胆小懦弱的、有为国为民的、有自私贪婪的、有勇敢坚强的、有见风使舵的,语文教学内容中丰富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长久的德育场所,没有人喜欢做一个不被人尊重的人,更没有人喜欢被唾弃,学生在这些人物和事件中会自然地受到德育文化的熏陶;其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社会性的价值观会自然地凸显出来,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思考和总结,会结合生活的实际进行套用,这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提供的理论和实践的机会。现阶段,社会上的价值观逐渐多元化,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反之,为己争利的人越来越多,踏实肯干的人越来越少,投机取巧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虽然在校园学习,但是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难免会在道德上产生怀疑和偏差,显然通过思想品德课渗透德育已经远远不够,因此,教师要全面、强势地将德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而语文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政治课程之外的最集中的德育讲堂。在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中,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学科的灵魂所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每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都有很明显的特征,但是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对于道德的遵守和崇敬,如,数学的严谨、化学的探索和创新,语文则是文化的感知和道德的把控。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文化的路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文化,要从教师和教学内容中寻找突破口,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并且反映在学生的写作和日常的学习中。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以身作则

一位教师,无论教学能力有多强,德育文化的渗透技巧有多好,一旦自身的形象不到位,那么德育文化的渗透也就会功亏一篑,不仅如此,还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反其道行之。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榜样作用,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视可感的学习和效仿对象。

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方面要组织经常性的教师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强化教师进行自我完善的思维,对教师进行教育,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其次,学校要对品德优良的教师进行表彰,设置相关奖项,定期鼓励在道德修养上比较出色的教师,让教师对道德提升的追求蔚然成风,鼓励教师不断攀登道德高峰,做到不断进步。再次,学校还要设置教师考评制度,在道德方面对教师进行考量,采用无记名投票和打分的方式,分别让学生对教师、教师之间进行测评等。最后,教师要不断强化自己为人师表的重任,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改变自己的不良作风。

(二)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文化渗透

在语文的教学素材汇总上,除了那些为了国家大义流血牺牲的英雄、为了人民安危鞠躬尽瘁的干部、为了集体利益任劳任怨的个体,还有坚守底线、不越雷池的普通人,这些都是语文教材本身就具备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进行内容的感知和领悟,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渗透德育文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文化因素,将这些因素进行详细的分类和丰富,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发言和自由表达,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的想法之后,教师的德育渗透才能更加有方向、更加明确。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并且要利用问题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让学生自然获得,而不是强拉硬拽。比如,在中学教材中有很多的名人轶事,他们的光辉业绩和思想境界都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甘为变法牺牲的谭嗣同;含恨投江、洁身明志的屈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等,不同时期的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浩然正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名人轶事渗透德育文化,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三)拓展课外素材,加强道德文化渗透

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很多素材都可以作为语文的学习内容,教师要积极挖掘不同的课外素材,打破课堂的局限,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更加立体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获得不同形式的德育智慧。教师先要对新进发生的时事和热点事件进行关注和教育点的挖掘,利用这些内容扩充语文的知识面,深化语文学科本就具有的文化内涵,然后在文化内涵的带动下引出道德的准则,总结出应该把握的道德规则,自然而然对学生产生了教育意义。或者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人和事,讲出来与学生分享,引发学生的思考,尤其是那些道德两难的事件,这些对学生的道德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评判的思维方式,锻炼学生的道德思维,让道德的渗透不再局限于口头和书面,还要渗透学生的心里。例如,在学习《中国的人口》一文的时候,由于文章写得比较早,人口统计也停留在20世纪,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资源、人口、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教师可以拓展课外素材,将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给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丰富、人均数量少的特点,分析人口发展的现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加强国情教育,渗透德育文化。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文化的渗透是多方面的,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思想上进行引导和长期的归正,还要从学生的行为上强化这些德育文化,通过组织班集体活动考查学生的德育情况,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查漏补缺,不断进行优化和深化。总的来说,语文学科由于具备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能集中体现我国的道德传统,直观反映当下的道德标准,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文化的积极渗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是教学形式的良好结合。

参考文献:

[1]何静慧.语文教学渗透无痕德育的尝试[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73-74.

[2]王国庆.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浅谈语文教学的“德育化”倾向[J].考试周刊,2016(33):21-22.

[3]赵一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16(10):88-89.

[4]权凯.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J].成才之路,2016(25):14.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招生简章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