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插图,为小学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2020-03-23黄战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5期
关键词:导入新课以图导学随文练笔

黄战兰

【摘要】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记忆,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巧妙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利用插图,导入新课;运用插图,品味词句;领会插图,随文练笔;借助插图,以图导学;从而使语文课堂锦上添花,熠熠生辉!

【关键词】插图;导入新课;品味词句;随文练笔;以图导学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艳,意蕴深远,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启迪性等。这些插图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视觉记忆,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充分认识到教材插图的重要价值,对它们视而不见,上课的时候基本不用。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解读,而且又浪费了课文插图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其实,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进文本,为课堂锦上添花的。那么,我们怎样合理挖掘教材插图这一资源呢?

一、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材围绕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进行设计,课文中编制了许多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学习。与单独的文字呈现相比,插图更加具有形象直观、色彩鲜明的特点,特别容易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鲜明的直观感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进行导入新课教学,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而且为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创设了情境。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手机拍摄后上传至课件制作中,利用插图这个现成的“导游图”,让学生触景生情、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以《桥》一文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进行课前导入。通过出示《桥》的课文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展示图片后,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课件上的这幅图画来自于哪篇课文吗?”在学生回答后,将课题进行板书。接着,进行课文文本学习的过渡,通过问题呈现:这座村子里唯一的一座木桥在洪水来临时,究竟经历了什么?事情的发生和经过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呈现能够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脉络,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除了课文情境的配图,在语文课文中还有许多作者的画像和照片。文如其人,教师可以借此先让学生认识画像,了解作者,进而产生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的欲望。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例,在文本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照片,随后再进行阅读,感受鲁迅先生“处处为别人着想”的高尚人格;在进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巧妙利用插图,通过观看毛泽东画像,向学生介绍其生平故事,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毛主席的宽广胸怀。插图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有利于与文本进行对话,为后面深入研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插图,品味词句

课文中的一些词句比较抽象、晦涩难懂,单纯的文字解释难以让学生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插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透彻地理解词句。这往往成为品味文本中重点词句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学生借助插图,形象化地、深入地感受句子,在“细嚼慢咽”文字的同时,读懂插图背后的深刻内涵,逐步走向文本的主旨。

如,四年级上册《长城》中,课文第一幅插图的画面宏伟,意境开阔,充分展示了万里长城的雄伟气势。而且课文的第一段描绘出了长城的雄伟,其中有一句写道:“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在这句话中,“蜿蜒”一词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如果让学生查字典,那也是抽象的理解。但是借助插图让学生理解本词则无须多言:雄伟的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穿行大地,图上画的这种形态就叫“蜿蜒”。又如,六年级《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来。”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此,我并没有直接进行文字讲述,而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中老人的画像以及海鸥队列的场面。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语句的分析,学生根据插图能够理解语句中的“白色的漩涡”,同时能够真切感受到海鸥对老人的不舍之情。这种利用插图品味词句的形式,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学实践证明,在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导下,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文本语句的理解能力是我们教师始料不到的,而且弥补了文字的生涩,促进了语言的记忆和内化。

三、体会插图,随文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因此,课文中的插图,是文本信息的图画再现,一些插图本质上也是与文本相关的。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插图,几乎是一文一图,新颖、直观,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深爱学生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整合利用,对于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插图有不同的种类,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启发学生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深入细致地描写人物特点,或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插图进行画面描绘等等。如《乡下人家》一文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家六人在瓜棚架旁围坐的画面情景,但是文中没有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文字描述。这样,就给随文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的人物说了什么话,以及会做些什么事。在脑子酝酿好之后,再写下来。在学生把静止的图画变成生动的文字的过程中,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的素养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这样的一种利用插图随文练笔,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借助插图,以图导学

大多数课文中都有精美的插图,而且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又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这是教材的编写者为增加课文内容的形象性,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而精心编排、绘制的。为使课堂教学显得新颖别致,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来设计教学主线。如,《棉花姑娘》这一课,文中配有五幅插图。可以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先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故事的起因——棉花姑娘生病了。接着出示最后一幅,了解故事的结果——棉花姑娘病好了。接着再让学生对比观察这两幅图。然后问:“孩子们,棉花姑娘的病虽然好了,但是治病的过程可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那么她究竟经历了哪些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第2、3、4、5自然段吧!”通过图文结合的引导,让学生深入文本了解益鸟益虫的本领,树立起要爱护益鸟益虫的意识。

又如,《桥》这篇课文有一幅令人感动、揪心的插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幅很感动的插图作为切入点来展开学习。先出示插图设置悬念:图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结合课文第一部分内容,理清故事发生的時间、地点、原因。紧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弄清老人和小伙子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的后半部分。弄清了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并且他们在万分危险的情况下,保护村民过桥,最后都牺牲了。之后,教师又指导学生看插图:面对洪水,老人是怎样安排大家过桥的?课文怎样描写洪水的可怕的?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书、思考,感悟出:课文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更加衬托出老人用自己的生命架起一座不朽的“生命桥”,表现了老人无私无畏、不徇私情、忠于职守、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课文中的插图如同文字,真实存在,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但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中充分合理利用,同样能绽放无限的精彩。

总之,课文中的插图是教师应当重视的语文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揣摩教材中的插图,创造性地挖掘插图进行有效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锦上添花,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莉艳.小插图,大用途[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2).

[2]李志红.“简笔画”不简单——语文教材插图资源的运用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09(8).

[3]刘吉才.插图:课文解决的《快捷键》[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11).

猜你喜欢

导入新课以图导学随文练笔
“以图导学”优化初中地理教学
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巧用“以图导学”,提升复习效率
“以图导学”攻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备课技巧
例谈中职数学新课导入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
浅谈随文练笔的几种形式
初中物理导入新课方法浅探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