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管理层面递进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有效模式与策略研究

2020-03-23陈建国陈玉平

卷宗 2020年1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高职学生模式

陈建国 陈玉平

摘 要:目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较难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和学生都能够有足够的认识。学生要从职业角度出发,主动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以便于具备能够与社会和谐共生、共同进步的职业能力。对于学校,要從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基于学生管理层面对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意义和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生;关键能力;递进培养;模式;策略

基金项目:2018年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重点科研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路径、模式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8GGJCKT22),主持人:陈玉平

1 研究和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意义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今后要“在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并且明确列出了四种“关键能力”:一是认知能力,即养成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三是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四是职业能力,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发展素质教育、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是每所高职院校都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基于学生管理层面对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有效模式和策略进行研究与实践,正是高职教育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同类高职院校高质量育人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2 基于学生管理层面递进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模式

2.1 探索递进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62438”模式

一个人若具备了关键能力,他就能很容易地实现职业的变化和岗位的变化,适应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为此,我校在学生管理层面成功探索构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六维目标、两基计划、四级实施、三全考核、“‘8字螺旋”的递进模式,即“62438”递进模式。

2.2 构建递进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62438”模式

2.2.1 制定关键能力发展目标——“六维目标”

根据《恩施州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立足高新区,服务恩施州”的办学定位,制定学校“十三五”学生全面发展规划。以此为依据,构建层级分明、内容关联的学生关键能力全面发展目标,我校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目标是:围绕“思想道德、学习技能、日常行为、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体心理”6个维度全面发展。

2.2.2 拟定关键能力培养计划——“两基计划”

基于学工处、团委发布的年度工作要点,二级学院、班主任据此制订年度学生工作计划;基于二级学院、班主任的工作计划,学生按相关流程制订个人关键能力培养计划。做到有专人指导、全员参与实现目标的上下衔接、左右贯通、有效传递。学生个体发展目标对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一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二是具备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旅游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四是面向旅游企业(行业),从事旅游服务、旅游策划、旅游管理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

2.2.3 学生关键能力实施方案——“四级实施”

根据学校“十三五”大学生全面发展规划,围绕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目标的六个维度、72个指标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定标准”。构建“大学工平台”,立足“综合评定、表彰奖励”手段,由“个人、班级、院级、校级”四级实施机制一线贯穿,国家奖学金、优秀个人、先进集体等系列激励机制,按每学年一个周期不断激励学生个人和班级递进发展。

2.2.4 学生关键能力成效评价——“三全考核”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目标。大学生的关键能力的成效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考评机制,对学生进行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考核、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关键能力。一是职业技能大赛,二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是校内“双创基地”;四是校外顶岗实习;五是围绕企业技术服务。

2.2.5 学生关键能力递进提升——“‘8字螺旋”

从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层面来看,在进行培养策略制定之前,需要进行培养目标和基本标准的制定,对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而言,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个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也便于对培养的效果进行评估。在制定了基本的目标之后,班主任需要辅助学生制定学生的年度个人计划,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制定可行的计划,并且班主任需要监督学生完成计划内容,在进行计划的阶段中,班主任需要实时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根据实际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及时对计划进行调整和更改以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对于学生完成计划的进度,班主任需要进行监督,如果完成情况较好,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班主任需要及时提醒(预警),同时班主任进行监管的措施可以有进行计划内容的抽查和由学生进行工作汇报两种情况。经过一个阶段,学生对自己的计划进行诊断,进行个人的阶段性总结,同时需要同学和教师对完成的内容进行评价,相互督促。对于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被评为优秀学生受到表彰。学生和教师不断创新方法,不断改进,实现“8字螺旋”式培养提升。

3 基于学生管理层面实现高职学生关键能力递进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学校以主抓学生教育质量为切入点,按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标准”,多措并举狠抓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通过“TSBPIM”路径与策略实现学生关键能力的递进培养。

3.1 增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T--thought)

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开好“三课”,将德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培养学生有理想、有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向党团组织靠拢,培养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良好品德,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

3.2 提高学生学习技能水平(S--skill)

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基础存在差异,缺乏主动自觉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学风建设、技能大赛活动周等专题平台强化引导,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明确技能提升目标,积极自主训练;并借助评优表先、奖助免补等手段激励学生重视学习技能。

3.3 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B--behaviour)

班風是学生成长的土壤,良好的班风班貌对学生有强大的感召力,良好的班风是在学校、二级学院、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才能形成。首先明确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通过“学校行政大值班”、聚集“三室(食)”(即教室、寝室、食堂)管理,对全校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教寝室卫生、食堂等情况每天一巡查,每周一通报、每月一考核;二是二级学院“五查五报”等措施对学生出勤、晚就寝、卫生、安全等方面进行检查,以每周通报的形式进行预警和督促;三是每周一次班主任例会、主题班会,每月一次学工例会,每学期一次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查漏补缺,循序渐进,加强管理;四是学校对校园安全、文明修身和学风建设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教育,有的放矢管理;五是学校开展“天天向上”好品牌系列活动(天天向上好学生、天天向上好班级、天天向上好寝室、天天向上好教室),增强学生荣誉感,主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4 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P--practice)

各二级学院和社团组织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调查、各类正式文艺演出、教学见习、校外实习等活动,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5 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I--innovation)

完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规范管理,加强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一是充分发挥“双创基地”的作用,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二是举办个人作品展出(如书画等),三是在宣传媒介、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或学术论文;四是参加校内外科研项目或科技竞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生可以由一个或一组完成一个科技创新作品,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会学以致用,感受科技的魅力,相互交流,开阔视野。

3.6 增强学生文体心理素质(M--mind)

依托校内心理健康中心,构建“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寝室”四级防控机制,运用“1234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即一条主线:从心启航,以“爱心”为主线服务学生;两支队伍:建设“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三维格局:形成“学校、家长、社会”三维互动工作格局;四级网络:强化“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服务模式;五个结合:开展“五个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资源共享与自身建设相结合、全员参与与骨干培养相结合、普及宣传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心理建档与跟踪辅导相结合),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重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及时对学生不良行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和业余时间。开展文化体育周活动,各项文化体育比赛、心理健康讲座、培训、心理健康漫画展、情景剧大赛, 体育锻炼达标等各种文化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强健意识和心理素质。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中会遇到诸多困难,我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探究并实践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62438”递进模式和“TSBPIM”路径策略,切实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改革工作落地落实,从学生整体运行状态和各种参赛结果、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及就业等情况,证实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本文的研究与探索实践,对同类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曾金艳,邵阿末,许萍,程若莺,杨夏萍,朱馨侬,曹岳蓉.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护生关键能力评价量表常模的建立[J].护理研究,2019,33(12):2155-2157.

[2]嵇新浩.适应性专长视野下高职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鞠小琦.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模型构建与核心竞争力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2):44-48.

[4]杨宇宁.终身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4):54-55.

[5]朱珩.关键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实践课程开发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陈建国(1965-),男,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管理研究

陈玉平(1965-),女,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自动化控制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高职学生模式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