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图书馆发展研究

2020-03-23张馨

卷宗 2020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图书馆

张馨

摘 要: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历史渊源的图书馆也必须适时的调整自己,自我革新,才能换发新的生命力。本文通过对图书馆的演化历程和“互联网+”的分析,构建传统图书馆为主、社区和公司个人藏书为主、中小学校园图书馆为主三种模式,得出“互联网+”图书馆发展前景可观的结论,但是数字化图书所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也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

1 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公共图书馆,始于公元前1世纪恺撒大帝的罗马帝国,而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一直发挥重要作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以“盟府”形式出现的早期图书馆;到了西汉,皇室开始大量收藏图书;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握,民间不允许大量藏书;书院的建制发展至明清时期,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藏书借阅制度。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使用“图书馆”一词,也是第一次把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每本书被排版、印刷出来,不应该被束之高阁,需要被阅读,与此同时,民众对阅读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从绘本、故事类读物到专业类书籍、工具书,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反映出公众对好书的强烈需求。

但是国际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刺激人们加快脚步,快一点、再快一点,繁杂的工作、社会家庭的压力,致使越来越少的人能够真的拿出时间来仔细、认真阅读一本书,更多的是在浏览互联网时进行的碎片化阅读,难以引起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虽然国家、各省、各地市的图书馆,有大量的藏书,但是由于查找复杂,热门图书不容易借到,借、还书占用时间等原因,许多民众不愿去图书馆进行阅读或者借阅。

2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近几年政府的正确引导和互联网公司的不懈努力,“互联网+”模式发展愈加成熟。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居民入网门槛降低,信息交流效率加快。

一边是大量的藏书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边是拥有庞大用户群的互联网,如果二者结合起来,传统的图书馆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换发新的生命力,作为新生军的互联网依托图书馆变得更加丰富有内涵。

3 以传统图书馆为图书供应者模式

以传统图书馆作为图书供应者,将馆藏图书文献等纸媒资料转化为电子图书资料,分门别类,供网友阅读使用。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图书资料比较丰富,种类齐全,而且,图书馆具有公益性质,降低了群众的阅读成本。但是也是因为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将馆藏图书转化为电子读物的工作量比较大,进行图书分类时,也需要更加细化。

由于图书馆并不以营利为目的,降低了阅读门槛的同时,为了能有效刺激公众阅读,可以在网络用户第一次开启账户时,自动分配5-10本阅读名额,此后,每完整阅读完一本图书可增加1-2本的阅读额,也可采用提交读书心得体会的形式,兑换借阅数。

4 以单位、社区为单元的小范围共享模式

以单位、社区为单元的小范围共享模式,依托互联网,搭建平台,该平台内的人员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书籍、报刊,交流读书心得,借阅人需经图书所有者同意方可阅读。

由于平台内人数少,便于管理,但由于本平台内人员年龄、职业存在差异,人人都可以是借阅人,也可以是图书所有者,因此需要管理者协助其将图书转化为电子图书,制定简单可行的规则,平台内人员都需遵守。

5 中小学等“互联网+”校园图书馆模式

中小学的校园图书馆,藏书较高校较少,且种类比较简单,班级内多设有图书角,形式又有点像社区等共享图书馆,所以“互联网+”学校图书馆可以将上面两种形式相结合。

以学校管理为主,学生个人管理为辅,同时可以按照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教师推荐读物和学生推荐读物也可以作为新的板块,使“互联网+”图书馆的图书借阅更加丰富多彩。

6 互联网对图书馆发展的促进作用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可以对一段时间内读者更倾向于阅读哪类型的图书进行汇总、分析,例如:读者最喜欢的小说排行榜,季度阅读量排行榜等,使得图书的管理者更加了解读者的喜好,在购置新图书的时候做出更好的选择。

借助电子设备的快速检索功能,借阅人可以更精准的定位到想借阅的图书,尤其在使用工具书的时候,可以大大缩短翻阅和查找的时间。

借助互联网的关联功能,同一类型、同一作者、同一时代的图书可以相互关联,这样读者在进行查找的时候可以更加便捷,也增加了值得被阅读但一直少人问津的书曝光的机会。

借助电子设备的存储功能,可以减少纸的使用,更加环保,并且,电子读物的阅读,基本不会对图书本身造成损毁,减少了纸质图书在阅读过程中的耗损,对图书尤其是珍贵图书也是保护。

借助互联网能够实时沟通的功能,读者可以在平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还可以相互咨询,推荐好书。

借助互联网,馆藏图书的数量也可以在网络平台有所体现,这样,当然希望阅读纸质书刊的借阅人想去图书馆进行阅读时,可以提前查询避免人到了但图书已被借走的情况发生。同时读者可以不用特意去图书馆,动动手指,就能完成借书还书的过程,既节省了时间,也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7 网络信息安全隐患

虽然“互联网+”的模式给公众带来了便捷,但是信息资源数字化以后带来的风险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就是网络黑客和计算机病毒,许多珍贵的书籍里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一旦接触互联网,极易被黑客攻击或被计算机病毒侵害,造成数据的丢失,内容的损毁,更有甚者,可能被恶意修改,进行二次传播;同时,还有可能会造成用户个人信息的大量泄漏,对个人财产安全带来安全隐患。

其次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当大量的图书被数字化搬到网络共享平台以后,怎样确保原作者的知识产权不被侵害,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我们鼓励阅读,但不是鼓励抄袭,更不能给未经允许擅自更改他人著作冠以自己的姓名的行为提供途径。既要降低阅读门槛,使得更广泛的人获取更多的书籍阅读机会。除此之外,又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知识产权保护认知不断提升的背景环境之下,这也是一个当前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三是服务器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系统漏洞和bug,如此一来,就会给黑客和病毒可乘之机,可以说,病毒和黑客的入侵对于互联网的数据库和数据资料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有些甚至会产生一些不可逆转的影响和危害;如果服务器冗余配置不够,可能会由于大量用户的使用,造成瘫痪,进而影响用户使用,如果用户的使用效率不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和提升,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互联网+”的效果,“互联网+”的优势作用甚至都会受到质疑。

第四是借阅制度和用户管理制度不完善。数字化的电子图书可以同时供多人阅读,但是为避免有的用户在平台借书以后并不阅读,或者迟迟不归还等现象,需制定完备的借阅制度和用户管理制度,规范其行为,必要时也可以设置奖惩措施,以激励用户用心读书,读好书,切实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和书籍所承载的人类文明成果的效力。

综合来看,“互联网+”图书馆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只要管理得当,制度健全,设备高效,任然具有可觀的发展前景,既有利于图书等文献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助于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效益深远。

参考文献

[1]王开学.无处不在,不可或缺——美国社区图书馆印象[J].图书馆建设,2011(11):16-18.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互联网发展报告》.

[3]付胜军.浅谈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4]邢美凤,杨泽民.浅谈图书馆局域网的安全问题[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5):107-108.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图书馆
图书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